第二百二十五章:后土玄冥 女性祖巫
2024-08-03 10:00:41
作者: 烽火君王陵
后土其實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強良的弟弟,《山海經》中記載的這位「強良」,在印地安古神話中也隱約可見。印地安人最尊崇的老一輩眾神中為首的有三人,其中之一名叫「沃拉岡」。其與「強良」在讀音和年代上都十分接近,同是兩個最為古老的大神,又都居住在白令海峽兩岸,這兩個名字之間應該有某種淵源。
美洲很多原始部落是以各類飛鳥為圖騰的,這也是一條重要線索。因為圖騰從根本上講,就是原始人類認祖歸宗的標識。不屬於百鳥部落的民族,就不會崇拜百鳥部落的圖騰。從地理上看,在東亞大陸的北方,至少要到鄂霍次克海岸時,海水才能「北注」。「鳥和鳳」都是神農部落的圖騰,「虎和蛇」卻是伏羲部落的標誌,「鳥圖騰和蛇圖騰同時出現,說明此時正是從伏羲時代向神農時代過渡的初期。前面已經說過,凡東北地區的原始人類都是在以往不同時期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的。所以那裡的部落首領才有一個叫「強良」中國名字。「強良」就是神農部落北上大軍的領軍人物。
考古在北緯50度以北的滿洲里發現了距今1.15萬年的陶片。陶片與中原地區的陶器極為相似。這說明華北人曾經不間斷地向東北地區運動;從幾十萬年前就已開始,到神農時代就更為活躍。由於受華北地區農耕文化的影響,人類向北推進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在這一點上,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莫過於美洲印第安人的史前考古發現。
目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大約是於距今1.3~1.2萬年時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他們屬於東方蒙古人種。白令海峽是上古人類徒步進入美洲的唯一通路。白令海峽現在的海水深度為42米;在1.2萬年以前的冰期期間,它曾經多次成為乾涸的陸橋。但自距今1.2萬年起,它就成為目前的狀況,成為古人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這就為人類進入美洲定下了一個可靠的時間表。
在此之前,東方人早在4萬年前就已進入美洲;以後又不斷分批進入美洲。一般而論,只要華北地區出現一次大的文化進步,就會推動一撥新人進入美洲。距今1.3~1.1萬年時,在中美洲地區曾經出現「大獸獵人」文化,這種文化應是更早就到達美洲的遊牧民族創造的。但是到距今1.1~0.8萬年時,這種文化突然發生變化;被另一種技術風格和東亞,東北亞同類製品相一致的細石器文化傳統所取代。說明在這一時期,美洲大陸進來了一批新人,他們有新文化意識。
巫族唯一的兩位女性祖巫,居然都林逍遙又那種曖昧關係,不過玄冥最出名的地方並不是她的祖巫身份與實力,而是她成道之後的所賦予修道者的一種被稱為是玄冥之境的境界。「獨化於玄冥之境」是郭象美學思想的核心和歸宿。所謂「獨化」,即一切事物依其各自本然的「性命」、「性分」,自得自足,自適自樂,不相因,不外求,一切皆在當下,當下即是永恆;自身就是一切,超越即在自身。由此所達到的合天人、均彼我、同真俗、無差等的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玄冥之境」。
們常說,中國傳統審美精神真髓就是「儒道互補」,就是「入世而又超越」。從某種程度上說,郭象的「獨化於玄冥之境」恰好正是這一審美精神的典型表徵。因為她的確既是凡俗的、當下的,又是超越的、永恆的。她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涵容了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內核。如果說孔子執著於「有」(仁、禮),老子執著於「無」(道法自然),莊子執著於「真人」(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的話,那麼,承老莊、合儒道的郭象,更關注的卻是「個人」:「卓者,獨化之謂也。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為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則死生變化,惟命之從也。」「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
《莊子注》中不厭其繁反覆申述的所謂「自然」、「自為」、「自化」、「自性」、「自爾」、「自足」、「自得」、「自當」、「自適」等等,正是要返回到那個「卓爾特立」的個體,使那種「無待而游」的逍遙夢境在現實人生中得到落實。這樣,他既破除了老子的形上學,也徹底消解了莊子雖均齊萬物卻仍執於聖凡真俗之分的超越追求。
王叔岷《莊子通論》以「游」字為莊子之通義[3],我以為是真正抓住了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審美精神的神髓。王夫之《莊子解》開篇即說:「寓形於兩間,游而已矣。無小無大,無不自得而正。其行也無所圖,其反也無所息,無待也。無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實以立名。小大一致,休於天均,則無不逍遙也。逍者,向於消也,過而忘也。
遙者,引而遠也,不局於心知之靈也。故物論可齊,生主可養,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遠,帝王可應而天下治,皆吻合於大宗以忘生死;無不可游也,無非游也。」其中,「逍者,向於消也」一解,可謂「特會莊生之旨」,向於消而終不能消,此乃理解《莊子》的關鍵。
個人以為,莊子(我傾向於《莊子》內篇代表了莊子思想)始終擺脫不了個體「自然」肉身的在世感,和個體精神欲超脫個體拘限以求與更為本真的「自然」生命合一而不可能之間的二元張力,這種不能徹底消解的「對待」,才是理解「游」的關鍵。有學者以為,「莊子雖以笑儒家,嘲禮樂,超功利始,卻又重感性,求和諧,主養生,肯定生命」,並非沒有道理。《老子》也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