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白刃比拼

2024-07-18 07:44:14 作者: 黑咖啡少糖

  源源不斷的增援下,渡過灤河的明軍沒有崩潰,與清軍殺得難解難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很多清兵都將開完火的火銃扔到一邊,舞起鋥鋥發亮的大刀,在周圍舞出一個光球。

  如果在十來年前,這種高超的武藝無疑會讓很多明兵心生畏懼,進而越戰越挫。

  然而最近幾年,明軍上下貫徹「三刀不如一刺」的思想,除了哨探和少數幾支部隊,不再列裝大刀、長刀一類的劈砍武器。

  如今,御林軍步兵主要的近戰裝備是刺刀,兩人一組、三人一組,反反覆覆地訓練。每次對著木樁發起突刺時,還要大喊一聲「殺」來增加氣勢。

  剛開始受訓時,大部分西營、忠貞營的老兵都不太認同,認為一旦進入白刃戰,還是舞了一輩子的大刀比較順手。

  有些武藝高強的軍官拿出輝煌過往來舉例,比如說曾經一個人揮著大刀殺入敵陣,連砍十幾個人等等。

  「連砍十幾個人,也許只死了兩三個,其餘包紮包紮又活蹦亂跳了。刺刀一刀就是一個人,乾淨利落多了。」

  對於白刃戰哪種兵器更好,御林軍與忠貞營、西營有過多次論戰,最後以比武分高下。一百對一百,兩百對兩百都試過。

  御林軍的士兵清一色裝備鈍頭的木刺刀,對手拿什麼近戰武器都可以。

  結果當然是御林軍大獲全勝,把不服氣的對手們捅得痛不欲生。

  馬寶、李來亨、竇名望等人對此大為不解,都仔細研究過刺刀陣能在白刃戰獲勝的原因。

  他們共同的結論是,刺刀的攻擊方式單一,來來回回就是那麼幾個招式,士兵極其容易上手。

  在訓練中,那幾個突刺動作,每個御林軍士兵都反覆練了幾千、幾萬次,威力自然極大。

  而且刺刀沒有劈砍、揮舞的動作,所以可以多人並列,刀尖向前,組成密集的刀陣。三人、五人、十人都可以。

  就算只有兩個人,也可以背靠背,組成最簡單的肉搏陣型。

  大刀就不同了,既有上下劈砍,還有左右橫劃,無法組成密集陣列。

  一面是刺刀陣嚴陣以待,一面是揮舞著大刀撲上來一個個「單人」,兩者對撞自然是大刀吃虧。再加上刀身沒有刺刀帶著槍長,一邊倒就不奇怪了。

  即使某些軍官武藝非常高強,也只能拼掉十桿八桿刺刀,於大局無補。

  竇名望這樣嘆道:「一個大刀兵絕對能打贏兩個刺刀兵,十個大刀兵與十個刺刀兵勢均力敵,一百個刺刀兵大都能戰勝一百個大刀兵,而一千個刺刀兵則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大刀兵。」

  就這樣,很多老兵都開始練起了刺刀,練習怎麼在戰場上快速組成兩人、三人、五人的小刺刀陣。

  至於以前常用的大刀、短槍一類的冷兵器,則被允許當成備用武器帶在身邊——不要太大、太長就行。

  這次,清軍頂著巨大傷亡向明軍發起衝鋒,本以為進入白刃戰明軍肯定會落荒而逃。怎料,明軍的白刃戰也很厲害。

  三四千清兵衝擊一千餘人,居然一下子打不下來。隨著過河的明軍越來越多,灤州城頭的安親王岳樂發出一聲嘆息,放棄全殲過河明軍的想法,下令鳴金收兵。

  第一天的戰鬥就在虎頭蛇尾中結束,戰後清點戰果,清軍的傷亡高達七八百人。

  其中,被火銃擊中軀幹的人,大部分當場就死了;還有一部分被開花彈炸到,極難治好;至於被刺刀刺穿身體的勇士,不死也要躺上幾個月,肯定要運回京城醫治。

  還好戰果也不小,多尼估計明軍傷亡怎麼也得有四、五百,畢竟很多明兵都得靠同袍攙扶才能走過浮橋。

  岳樂道:「我總算明白,為何達素、傅喀禪、穆里瑪……這麼多人會敗在偽帝手上。我們半渡擊之,居然沒把他們打崩。我們死的人,還比他們多……如果輪到我們進攻,如何才能攻得下?」

  多尼顯然沒有對接近二比一的戰損感到沮喪,反而覺得非常振奮。

  「進攻,別想了。我最近問遍所有人,近五年,沒有一支部隊能攻破偽帝的防線。咱們就這樣守著打,耗上兩個月,下雪了,他們就不好辦了。」

  「不是說,他們做了十萬件軍大衣,每件棉布八尺,棉花一斤半?」

  「他們的報紙上這樣說,怎能盡信呢。老子就不信了,廣東連一個貪官污吏都沒有,能把十萬件棉衣做出來,發到每一個士兵手上。一斤半啊,老子的棉衣都沒這麼重、這麼厚。只要凍死個萬兒八千,就算咱們打了個大捷了。」

  岳樂驍勇善戰,他覺得多尼多少有些魔怔,看似信心滿滿十分無畏,實則瞻前怕後,畏敵如虎。

  不過多尼是正藍旗旗主,他只是正藍旗小旗主,身份上以堂弟多尼為尊。既然多尼決定在灤州城硬耗,他又沒什麼更好的辦法,也只好表示支持。

  之後的幾天,明軍依然在各個不同的地點嘗試渡河,清軍依然提前將精銳布在阻擊的最佳位置,等到明軍渡過千把人,就開始發起反衝鋒。以肉搏戰降低明軍優勢火炮的威力。

  清軍的傷亡巨大,幾天下來就滿城都是傷兵。還好從大量後援陸續從天津一線趕來,城內的力量倒是越來越強了。

  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上,雙方的兵力調動都瞞不過對方,陰謀詭計沒有作用,只能面對面硬幹。

  這日,朱由榔看完戰鬥,提出一個問題:清兵的炮手就真的就那麼准,每天都能打斷幾次浮橋?

  他在地圖上標出幾天來試圖過河的點,發現一個規律。

  在前線指揮渡河的馬寶、竇名望等人的經驗實在太豐富了,每次選擇的渡河地點都很適合架設浮橋,屬於「最佳地點」。

  馬如龍問道:「陛下,這不是應該的嗎?如果連哪裡適合渡河都看不出來,他們還敢自稱宿將嗎?」

  「不對,我們能看出來,賊人自然也能看出來。咱們選的這些地方,都是他們選好的。小土堡後面的大炮早就校正好了諸元,咱們直接撞上去,能不被炸斷橋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