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無題東漢行政
2024-07-17 16:04:31
作者: 吃瓜子的犀牛
卡文了,科普帖過度一下,不看科普的書友不要訂閱
在東漢時,州刺史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劃的最高行政長官,東漢末年又改稱州牧,由於軍閥割據,州刺史(州牧)都不服從於漢中央,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獨力勢力,這些獨立勢力聯合、分裂、再聯合,相互之間搶地盤,大魚吃小魚,最後形成了曹劉孫三分天下的局勢,歷史上稱之為三國時代。
一、司隸校尉部,簡稱司州。位於天朝中部,為大漢首都所在地,西漢為長安,東漢改為洛陽,三國魏也以洛陽為首都。範圍主要包括今河南省中北部、陝西省中部及山西省南部。
二、幽州刺史部,簡稱幽州。位於天朝最北部,治薊縣(今北京市西南部),為戰國燕國首都。範圍主要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大部及朝鮮半島部分地區。
1、陶謙(約172-約180),遷議郎。
2、劉虞(約180-約183),幽州刺史,免職。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3、郭勛(約183-184),為廣陽黃巾所殺。
4、劉虞(188.3-193),任幽州牧,後為公孫瓚所殺。
5、段訓(193),公孫瓚置。
6、袁熙(約193-205),袁紹子,袁紹置。與袁尚逃奔遼東。
7、焦觸(204),自封幽州刺史,降於曹操,封列侯。
8、常林(約210-211),遷曹丕五官將功曹。
9、崔林(約221-約223),因不討好上司吳質,被降為河間太守。
10、王雄(232-235),任職期間曾刺殺鮮卑軻比能。
11、毌丘儉(235-246),原為荊州刺史,配合司馬懿平定公孫淵,轉豫州刺史。
12、杜恕(246-249),杜畿子,因擅殺人,被免為庶人。
13、何楨(249-約255),遷廷尉。
14、文欽(255-258),原為魏揚州刺史,後投靠東吳,被任命為幽州牧,屬遙領,後為諸葛誕所殺。
15、高光(約266-約270),高柔第三子,入晉為官,遷潁川太守。
*孫韶(229-241),吳廣陵太守,孫權稱帝後遙領幽州牧,後病卒於任上。
三、冀州刺史部,簡稱冀州。位於天朝東北部,西漢時治邯鄲(今河北邯鄲),為戰國趙國首都。東漢時改治高邑(今河北高邑東南),後又移治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範圍主要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因此今天河北省簡稱就是冀。
1、劉焉(約170-約175),遷南陽太守。
2、公孫度(約175-約180),免官。
3、李邵(約180-約184),後被袁紹任為巨鹿太守。
4、皇甫嵩(184.11-185.7),因平定黃巾功封,後免官。
5、王芬(187),欲擁立合肥侯為帝,事泄,解印綬亡走,至平原,自殺。
6、賈琮(187-189.4),原為交趾刺史,接任王芬,轉度遼將軍。
7、韓馥(189.12-191),原為尚書,被董卓立為冀州牧,後轉讓於袁紹,自殺。
8、嚴綱(191),公孫瓚置,為袁紹軍所殺。
9、袁紹(191-202.5),原為勃海太守,後病死於鄴城。
10、董昭(199-200.1),冀州牧,曹操任命,轉徐州牧(車胄為劉備所殺)。
11、袁尚(202.5-204),袁紹幼子,兄弟相爭,冀州為曹操所占,投奔遼東公孫康。
12、曹操(204.9-220.1),冀州牧,歷任漢司空、丞相、魏公、魏王,病卒於洛陽。
13、呂昭(約232-約242),兼鎮北將軍。
14、桓范(約242),由兗州刺史遷為冀州牧,因恥於在鎮北將軍呂昭之下,病辭,後遷大司農。
15、孫禮(約243),冀州牧,因上奏被曹爽免官五年。
16、裴徽(約244年之後),裴潛弟,具體不詳。
17、山濤(約266-約270),晉置,遷侍中。
18、棗據(約281-約283),棗祗孫),晉置,遷太子中庶子。
19、司馬肇(約283-?),司馬岐子。晉置。
*步騭(229-246),吳置,遙領冀州牧,都督西陵,後升任丞相。
*張翼(259-263),蜀置,遙領冀州牧。蜀左車騎將軍,降魏,病卒於道。
四、并州刺史部,簡稱并州。位於天朝中北部,原由西漢朔方刺史部與并州刺史部合併而成。治晉陽(今山西太原)。範圍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及內蒙古中南部。
1、董卓(約176-181),遷河東太守。
2、張懿(約181-188),為屠各胡所殺。
3、丁原(188-189),遷執金吾。
4、高幹(199-206),袁紹置,為曹操所殺。
5、張陟(206),曹操置。
6、梁習(206-213,220-228),213-220撤銷并州併入冀州,但保留職務,後復置并州,多有政績,後遷大司農。
*馬超(213),自封,敗逃張魯。
7、畢軌(228-232),敗於鮮卑步度根,被曹睿免職。
8、田豫(240-244),遷衛尉。
9、陳泰(244-248),陳群子,遷尚書。
10、孫禮(248-249),遷司空。
11、魯芝(249-約252),遷大鴻臚。
12、胡岐,胡遵子
*廖化(259-263),蜀右車騎將軍,遙領,降魏。
五、青州刺史部,簡稱青州。位於天朝東部,今山東半島。治臨淄(今山東臨淄),原為戰國齊國首都。範圍包括今山東省東部。
1、黃琬(約180),遷侍中
2、焦和(190-191),起兵反董卓,病卒
3、臧洪(191-194),袁紹置,改任東郡太守
4、田楷(191-195),公孫瓚置,敗於袁譚
5、孔融(195-196.6),劉備推薦,敗於袁譚,遷將作大匠。
6、李整(196-約197),李典從兄,曹操置,病卒。
7、孫嵩(196),劉表、趙岐推薦,不至。
8、袁譚(約197-205.1),袁紹長子,曹操推薦,兵敗被殺。
9、孫觀(207-217),曹操置,後為振威將軍,戰死,劉琮也任青州刺史,此處存疑。
10、劉琮(209-?),劉表幼子,原為荊州刺史,曹操改置,後不詳。
11、王凌(225-228),遷揚州刺史。
12、程喜(約235-約239),遷征北將軍。
13、鍾毓(258-260),都督荊州。
14、魯芝(260-約264),遷平東將軍。
15、胡威(275-280),胡質子,病卒。
*臧艾(不詳),臧霸子,魏將,遷少府。
*孫毓(不詳),魏將,孫觀子。
*陳佐(不詳),魏將,陳諶孫。
*朱桓(229-238),吳前將軍,遙領,病卒。
*諸葛誕(258),原為魏將,降吳為左都護、大司徒、驃騎將軍,遙領青州牧,當年被殺。
*濮陽興(264),吳丞相,遙領。為吳帝孫皓所殺。
*皇象(不詳),吳置,遙領。
六、徐州刺史部,簡稱徐州。位於天朝東部。治郯縣(今山東郯城),東漢末年徐州牧陶謙為躲避曹操遷治下邳(今江蘇睢寧古邳鎮)。範圍包括今江蘇省北部、山東省南部。
1、巴祗(約184-188),遷揚州刺史。
2、陶謙(188-194),為徐州刺史,193.4升為徐州牧,病卒。
3、劉備(194-196.6),陶謙舉薦,後為呂布所逐,曹操任為豫州牧。
4、呂布(196.6-198.12),自封徐州牧,為曹操所殺。
5、車胄(198.12-200.1),為劉備所殺。
6、董昭(200.1-200.2),遷魏郡太守。
*浩周(?-219),後為于禁護軍,存疑,與臧霸有衝突。
7、臧霸(207-222),任期長達15年,多次擊敗孫權,遷執金吾。
8、孫權(209-219),徐州牧,劉備推薦,遷驃騎將軍,領荊州牧。
9、呂虔(222-約235),任期內多次擊敗孫權,後病卒。
10、鄭岐(約235-約238),任內與桓范有房屋糾紛。
11、王昶(約238-約247),遷征南將軍。
12、石苞(約249-252),遷奮武將軍、假節、監青州諸軍事。
13、胡威(約252-約265),胡質子,遷豫州刺史。
14、王渾(266-約270),王昶子,遷豫州刺史。
15、胡奮(約270-271),遷監軍、假節。
*賀齊(222-227),徐州牧,遙領。病卒。
*全琮(229-247),徐州牧,遙領。病卒。
*丁奉(260-271),徐州牧,遙領。病卒。
七、兗州刺史部,簡稱兗州。位於天朝中東部,西漢治陳縣(今河南淮陽),東漢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東漢末年曹操移治廩丘(今山東鄆城)。範圍包括今山東省西南部、河南省東部。
1、橋瑁(約185-189),轉東郡太守。
2、劉岱(189.12-192),因冒進為黃巾被殺。
3、單經(191),公孫瓚置,界橋之戰,公孫瓚敗於袁紹。
4、金尚(192),漢朝任命,為曹操所逐。
5、曹操(192-204),兗州牧,195年漢政府正式任命,遷冀州牧。
6、呂布(194.4-196.6),陳宮、張邈舉薦為兗州牧,後占據徐州,自任徐州牧。
7、司馬朗(約210-217),死於疫疾。
8、裴潛(219-220),遷散騎常侍。
9、黃華(220-221),降魏。
10、王凌(221-225),遷青州刺史。
11、王昶(約225-約238),遷徐州刺史。
12、桓范(約238-約242),遷冀州牧。
13、令狐愚(約245-249),病卒。
14、夏侯威(249-250),夏侯淵子,病卒。
15、李翼(約250-254),李豐弟,為司馬師所殺。
16、鄧艾(254-255),遷長水校尉。
17、州泰(255-約258),遷豫州刺史。
18、司馬泰(約266-270),晉將,遷安北將軍。
*朱然(229),吳車騎將軍、右護軍,遙領,後劃歸為蜀。
*鄧芝(234-243),蜀置,遙領。遷車騎將軍。
*胡濟(248-256),蜀置,遙領。遷右驃騎將軍。
*宗預(259-263),蜀置,遙領。降魏,病卒於道。
八、豫州刺史部,簡稱豫州。位於天朝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州),東漢移治譙縣(今安徽亳州),範圍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安徽省西北部,因此今河南省簡稱就是豫。
1、王允(184),因不賄賂宦官,被免。
2、黃琬(188.3-189.9),豫州牧,遷司徒。
3、孔伷(189.12-190),董卓任命,參與反董聯盟,後病卒。
4、孫堅(190.3-191),袁術任命,攻打劉表,中埋伏死。
5、周喁(190),袁紹任命,為孫堅打敗。
6、陰夔(約190-約191),袁紹任命。
7、孫賁(192-194),袁術任命,遷丹陽都尉。
8、郭貢(194-196),曾與呂布合謀攻打曹操,後不詳。
9、劉備(196-210),豫州牧,曹操任命,赤壁之戰後,任荊州牧。
10、王思(206-約215),曹操置。
11、呂貢(約215-219),曹操置。
12、賈逵(220.7-228),任期內多次打敗吳國入侵,後病卒於任上。
13、滿寵(228-238),魏徵東將軍,回朝為太尉。任上多次打敗孫權的入侵。
14、王凌(238-248),遷司空。任內加征東將軍、車騎將軍。
15、毌丘儉(248-250),遷鎮南將軍。
16、王基(255-261),病卒,任內平定諸葛誕叛亂。
17、王沈(261-265),遷御史大夫。
17、胡威(約265-約273),胡質子,遷尚書。
18、王戎(278-282),建威將軍,遷侍中。
19、王渾(約278-285),王昶子。征虜將軍,遷尚書左僕射。
*韓觀(不詳),魏豫州刺史,名氣與徐邈相等。
*諸葛瑾(229-246),吳大將軍、左都護,遙領,病卒。
*陸凱(258-264),吳征北將軍,遙領,遷荊州牧。
註:王戎、王渾在279年同為豫州刺史,見《晉書》,必有一誤。
九、涼州刺史部,簡稱涼州。位於天朝西部,西漢治狄道(今甘肅臨洮),東漢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後又改治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建安十八年(213年)撤銷涼州併入雍州,魏黃初元年(220年),分河西8郡復置涼州。範圍包括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青海省東北部。
【漢魏晉】:
1、梁鵠(約180-184),入為尚書。
2、左昌(184),免職。
3、宋梟(約185),免職。
3、楊雍(約185-186),免職。
4、耿鄙(186-187),為部下所殺。
5、種劭(約193-194),未上任。
6、韋端(199-207),涼州牧,遷太僕。
7、韋康(207-213),韋端子,為馬超所殺。
8、鄒岐(220.5-220.7),以安定太守遷,免職。
9、張既(220.7-223),平定西平麴光叛亂。
10、溫恢(223),以魏郡太守遷,病卒於道。
11、孟建(223-228),遷征東將軍。
12、徐邈(228.4-240),任內平羌人有功,封都亭侯,加號建威將軍。
13、王渾(約240-約250),王雄子。
14、牽弘(270-271),晉將,兵敗被殺。
15、楊欣(271-278),晉將,兵敗被殺。
*胡喜(不詳),胡遵孫,晉建武將軍、假節、護羌校尉。
【蜀漢】:
1、馬超(221-222),涼州牧,病卒
2、魏延(227-234),涼州牧,被殺。
3、姜維(243-263),涼州牧,降魏後被殺。
十、荊州刺史部,簡稱荊州。位於天朝南部。初治漢壽(今湖南常德),東漢末年劉表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其中吳國荊州治江陵(今湖北江陵)。範圍包括今河南省南部、湖北省、湖南省。
【漢魏晉】:
1、徐璆(約180-184),免官。
2、王敏(約184-186),討伐江夏叛兵趙慈,因功封侯。
3、王叡(約186-190.3),自殺。
4、劉表(190.3-208.8),192年10月遷荊州牧,病卒。
5、劉琮(208.8),劉表少子,繼任荊州刺史後,投降曹操,改任青州刺史。
6、李立(208),曹操所置,赤壁之戰後不詳。
7、夏侯尚(222-225),病卒。
8、裴潛(225-226),遷尚書。
9、毌丘儉(約232-235),遷幽州刺史。
10、胡質(235-242),加振威將軍,遷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
11、孫禮(約242),遷冀州牧。
12、夏侯威(約245-248),夏侯淵子,遷兗州刺史。
13、李勝(249),未上任,為司馬懿所殺。
14、王基(251-255),遷鎮南將軍、豫州刺史。
15、魯芝(255-258),遷大尚書。
16、郭統(約260),郭淮子。
17、楊肇(約265-272),楊暨子,晉折衝將軍,西陵之戰後被免為庶人。
18、王戎(276-278),遷豫州刺史。
【吳國】:
1、劉琦(208-209),劉表長子,為劉備所立,後病卒。
2、劉備(210-219),214年又領益州牧,後荊州歸吳。
3、孫權(219-222),荊州牧,稱吳王。
4、陸遜(222-244),荊州牧,遷丞相。
5、諸葛恪(253),吳太傅,兼領荊、揚州牧,同年十月為孫峻所殺。
6、孫綝(258),自領丞相、荊州牧,兩月後被殺。
7、陸凱(264-269),荊州牧,病卒。
8、陸抗(273-274),荊州牧,病卒。
9、陶濬(279-280),鎮南大將軍,入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