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什麼?作品完成了
2024-07-15 03:08:12
作者: 大石碎胸口
「如此一看,李劍老師的選題就是最逆天的。」
「古詩文改編,肯定是有很大難度。」
「語文課堂上應該學過吧,古詩詞當時都是要唱出來的,記得《三國演義》的周瑜就很會唱歌。」
「上面的,騙蔣干是吧。」
「傳統民歌改編也是有難度的,要將其流行化,很多地方是要下功夫的。」
最後一位進行選題的,是金伍林。
拿到選題後,他輕輕一笑,似乎對自己的隊員有一種別樣的信任。
他的選題是,對一些國外經典作品進行本土化的創作和改編。
例如,把英文歌翻譯成中文歌,再進行演唱,就是一種二創。
鐵達尼號電影經典配曲《我心永恆》,中文版的歌曲也很深入人心。
金伍林相信自己戰隊的成員,一定能完成該任務。
選題環節結束。
接下來的環節,就是要展示導師和隊員們之間的討論了。
觀眾們興致不減。
他們都很想知道,自己支持的歌手,會進行怎樣的創作。
當選題出現的那一刻,李文表面上看波瀾不驚,但內心展開了一陣陣的頭腦風暴。
在李文的腦海中,的確出現了很多選項。
由古詩文進行改編的歌曲,李文聽過不少。
比如,曾經爆火於網絡的《琵琶行》,它就是由白居易的文章改編而成。
該曲震驚四座,尤其是副歌部分,的確相當抓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僅憑這兩句戲腔的歌詞,就在短視頻平台爆火。
後期歌手還創作出了《阿房宮賦》之類的作品。
還有一些國風歌手,對於一些經典的古文進行了二度創作。
有一位叫做winky趙景旭的歌手改編過很多優秀的古文。
最為經典的是對屈原《山鬼》進行的二度改編。
婉轉動聽,卻又大氣磅礴。
而讓李文最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當初曾大火過的一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歌曲。
該曲名字就叫做《知否知否》。
共計有三個版本,最為經典的版本,應該是郁可唯和胡夏合唱的版本。
在導師和其他隊員進行討論時,李文的手指就已經忍不住的伴隨著旋律敲了起來。
這首歌曲的改編難度不大。
李文有信心,就算是不依靠系統,他依舊能夠完成這首音樂的創作。
李劍看到興致勃勃的大家,說道:「你們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說。」
導師和學員一同合作的環節,導師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學員指點迷津和答疑解惑。
「我讀書時,最喜歡李白的《夢遊天姥吟遊別》,我想試一試改編這首詩。」
「好想法,李白的詩詞都十分狂放。」
「華國優秀的古詩文有很多很多,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想試一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只可惜無從下手。」
「有些詩詞的確很好,但能不能改編成歌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嘶…思路還是要打開一些。」
所有人都在小聲討論,只有李文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從始至終,《知否知否》的歌聲一直在他的腦海中響起。
會議大概進行了半個小時,每一位成員的作品都已經有了雛形,李劍為他們提供了很多想法。
李劍突然看向李文,並且問道:「李文,你有什麼想法嗎?」
一直默默的當透明人的李文搖了搖頭,表示自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李劍很想聽聽李文的想法,只不過後者有點過于謙虛了。
「你是已經有想法了嗎?」
準確來說,不是想法,而是作品!
身旁的張思靈也希望李文發言。
像他這樣對音樂極度敏銳的人,一定有很多新東西供給大家參考。
「說說看嘛。」
而李文接下來的話,讓在場的每一個人如遭雷擊。
「其實,我已經為本次選題準備好歌曲了。」
每一次,李文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有一些承受力較弱的選手忍不住吞咽了一口口水,心底只有一個聲音。
牛逼!真牛逼!
就在其他人還在苦苦掙扎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作品!
【我靠,半個小時不到,就完成作品了。】
【什麼妖孽。】
【就算作品質量不佳,我們也能表示理解,這可是半個小時寫出來的作品。】
【之前還有人懷疑李文的作品是別人寫的,現在打不打臉。】
【怪不得從始至終不發一言,原來是在構思作品。】
【李文這把真是驚到我了,本以為他創作必須要靈感。現在一看,只有他想不想寫歌。】
【看看《青花瓷》,作詞作曲編曲都是同一個人,這樣的大神會害怕命題組出題?】
【無話可說。】
【看到其他選手的反應,我都快笑噴了。】
【全場懵逼,我看李劍老師都愣了一下,估計他也沒想到。】
【誰遇到這樣的妖孽,反應都是一樣的。】
【這樣的音樂天才,真是叫人羨慕嫉妒恨,同組成員後槽牙都要咬碎了吧。】
【李文一開始是不想要打擊大家,所以才不說話,奈何大家非要問啊。】
大概花費了十幾息的時間,眾人才慢慢的緩過來。
李劍就知道李文一定是有想法的,只是沒想到,作品已經在他的腦海里有了現狀,頓時興奮起來。
「可以分享一下嗎?」
也不是什麼秘密。
李文表示,自己創作的這首歌曲,改編自李清照的詩詞。
張思靈興趣大起。
正正好好,李文又向節目組提出來一個小要求。
「這首歌曲最好是兩個人一同演唱,我想邀請一位隊員陪我一起完成這個作品。」
李劍點了點頭
他是節目組邀請的導師,不能改變節目的規劃,但他可以盡力去談。
「那你想和誰一同合作。」
李文斬釘截鐵的回答道:「張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