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最後的據點
2024-07-12 16:23:30
作者: 明鏡要高懸
李國用從大明出發,到南美洲這會有兩條路線,一是直接從東海進入太平洋,橫跨整個太平洋,整個路程約三萬七八千里,但肯定先到秘魯或哥倫比亞等南美西海岸國家,然後登陸,走陸路去巴西。
這條路程極遠,中間有大段時間沒有補給,在這個時代是相當困難。
當然,他還可以先到北美洲,約兩萬里,能在美國和墨西哥尋找補給,然再往南美去,但這樣估計要超過四萬里。
且無論他走美國還是秘魯,都不能直接登陸巴西,需要從其他國家登陸,再穿越,因為這時巴拿馬運河還沒有開通。
這個時代穿越太平洋太危險。
於是李國用採用了第二條路線,先到馬六甲,再從馬六甲穿過,去非洲,經好望角後,從非洲穿越大西洋,直接到巴西沿海登陸。
這條路線全長約三萬三千里左右,好處是前面一直到馬六甲,近萬里路都在明軍控制下,可以得到有效的補給,而非州東部,是鄭和和劉百戶都去過的地方,也比較熟。
隨著岸邊歡聲雷動的呼喊聲,南美洲號帶著另三艘船慢慢離開港口,馳向東海。
南美洲號是洪熙朝最新式的福船,朱高煦登基之後,非常看重造船技術,還專門成立教育科技部,相關技術部門多次重組,集合了全國最頂級的造船工匠,接著又開設科技大學,鼓勵民間創新,用來重賞。
洪熙九年,科技部匠作局試航了空心船首橫帆船,空心船首是後世飛剪船的標誌,船體有小的干舷,上層建築較少,保障船舶的穩定性,同時充分發揮帆的作用。
這種船在後世,因為船幾乎貼著水面航行,長寬比一般大於6:1其水下形狀設計成最小阻力休,以提高航速,但保持一定的橫向阻力剖面,導致水線特別優美,甚至在首部水線面有內凹,長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於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故曰飛剪。
但現在大明建造的只能算亞飛剪,還達不到後世的速度。
十九世紀巔峰期的飛剪船,航速達到每小時12-14節(約50里左右),從歐洲橫穿大西洋只要十二天。
此時李國用的四艘船中,最小的四百料船蘇州號,就是他新買的亞飛剪船。
朝廷剛剛研發推廣,因載重量稍低,目前商人們還不是很看重,李國用卻買了一艘,當時是為了支持朝廷推廣,後來用了發現挺好的,又穩定速度又比較快。
他的船隊在順風時大概時速6節(22里)左右,逆風時有時會降到3節甚至2節,平均下來,就算每小時10里。
李國用前面走的非常順暢,一路過來全是明軍地盤,到處可以補給。
他二月初六出發,走走停停,前面船上姑娘都用不到,每次上岸後,請水手和夥計們輪流去當地紅樓玩。
四月初,經過一個多月,他的船隊來到馬六甲。
李國用以前跟著父親跑過多次南洋路線,還主要還是去交趾比較多,這是第一次來馬六甲。
當天船隊在馬六甲港登港,上去後李國用非常震驚。
沿岸百步外就是個集市,兩邊都是店鋪,明人,當地人,越人,洋人,各種膚色都有,其中明人還不少,而且相當明顯,凡明人開的店鋪,都在店鋪前成四十五度,豎有明朝龍旗,據說是皇帝親自設計。
這邊明人開店鋪有各種優惠,包括店租,稅率,因而鼓勵了不少明人不遠萬里來到馬六甲這邊。
像李國用知道的,就蘇州地區,在洪熙五年之後,就有大量商賈到馬六甲來開店,有的甚至舉家移民,朝廷更是特別照顧。
李國用讓劉百戶帶著眾人上岸休息,吃飯,他自己直接找到當地錦衣衛。
馬六甲也有錦衣衛千戶所,李國用上門後拿出朝廷的冊書,表明自己身份,是去南美洲找橡膠種子。
當地千戶不在衙門,有個副千戶親自接待,見到他就叫了起來:「兄弟有膽色,俺就佩服兄弟這樣的。」
大明海貿已經相當發達,因為沿路都是明軍地盤,現在來往江南和南洋變的非常簡單,即使這樣,敢去非洲和美洲的還是不多。
京師和蘇州等地,經常有送橡膠種子的,基本都是想騙錢,朝廷還治罪了不少,也仍然有人這麼幹。
這個姓常的千戶在馬六甲三年,只見過十八批從這裡經過船隊,有的船隊是去大非洲淘金,有的是去美洲找橡膠種子,據他所說,到現在還沒有成功的。
中間回來了幾批,都損失慘重。
李國用聽的也有點心慌,但馬上告訴自己,自己的船大,人少,補給富足,準備充分。
常千戶問他需要補給什麼,錦衣衛可以協調,包括破損的火炮,缺少的炮彈都可以。
但李國用一路過來都是明軍控制地盤,也沒海盜,火炮和彈都沒用過,他過來就是想問問情況。
從姓常的口中得知,之前去美洲的,基本不是大明富商,因為普通富商,不想這麼拼命,他們有錢,有好日子,誰肯像李國用這麼拼命,
大部份去非洲和美洲淘金的,都是窮苦船民,或小商之家,想搏一把。
常千戶見過最大的海船才一千料。
聽到李國用帶了三千料海船,還是新式的,大為震驚,他感覺李國用先不說能不能找到橡膠種子,安全回來的可能性比較大。
「李東家有大船,就算不成功,回來也沒啥問題,只要不迷路就好。」常千戶最後在他的冊書上簽了個壓。
在馬六甲休息兩天,補足了淡水和糧食,還帶了不少當地新鮮的水果,李國用繼續趕路,三天後到亞濟港。
這邊是大明在蘇門答臘地區最後設的一個府,亞齊府。
這也是進入印度洋的最後一個明軍據點。
李國用上岸補給,然後繼續趕路。
這次在海上足足航行了二十多天,五月初時,來到鄭和島。
鄭和島即後世的馬爾地夫。
洪熙六年,鄭和奉皇帝朱高煦之命,在到非洲的路上,宣布占據馬爾地夫,並留明軍一百零八人設鄭和百戶所,並將馬爾地夫島命名為鄭和島,以示對鄭和的表彰。
鄭和島有明軍一百多人,百戶一人,副百戶兩人,每年退伍一批,輪換一批。
明軍在島上儲存淡水,種植水果,屯了少量的田,用以自給自足,亞齊府每三個月再補給一次。
目前補給比較遠,需要二十多天,但下一步,朱高煦要拿下後世印度和斯里蘭卡,到時不但補給容易,而且還可以從斯里蘭卡獲得補給。
李國用在此上島,得到休息和補給淡水,當地百戶聽說他們去南美洲,還特意給他們補給一部份食物。
最後百戶告訴他們,這是大明在海外最後一個據點了,以後你們自己要多多保重。
李國用非常動容。
五月初四,李國用再次啟航,往非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