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傳旨

2024-07-08 09:53:06 作者: 滿城金甲

  東暖閣中,朱大福坐在朱元璋下首位置,下面候著的則是六部九卿的官員。

  這都是白天朱元璋召集商討藩王出海的參與者。

  大晚上的,又把他們招呼過來,在進宮之前,他們就已經猜出了一二。

  他們既已在朱元璋面前提出反對意見,便已經做好了堅守的決心了。

  武死戰文死諫,他們讀了這麼多年聖賢書,哪沒這點覺悟?

  「實話告訴你們,藩王出海乃是咱大孫所提,基於你們的那些疑慮,就由咱大孫來解答吧。」

  此言一出,一眾大臣埋頭不言,卻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誰都知道,當今天子最中意的儲君是朱大福。

  朱大福這還沒實實在在被立,這就已經為將來謀劃了。

  關鍵是,一向護犢子的天子,好像還樂見其成。

  

  朱大福才不管這些人怎麼想,在朱元璋說清楚了情況之後,便隨之起身拱手,笑著道:「那些藩王們與在下都有著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在下提此意見不僅有利大明江山社稷千秋萬代,對我大明藩王乃至黎庶百姓都是利大於弊的。

  諸位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所提之顧慮也是為大明所想,在下年紀尚輕,很多事情實難考慮全面,今日就請各位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所疑之慮都擺在台面之上。

  在下會一一解答,若是有不甚全面之處,還望各位能夠予以斧正。」

  朱大福有取勝的信心,自然也就放心讓他們暢所欲言了。

  這些大臣對朱大福這個出生鄉野的皇孫好感本就不錯,現在朱大福衣服虛心納諫的態度。

  儘管一開始對朱大福的處置方式有所不滿的,現在也都煙消雲散了很多。

  「殿下嚴重了,這都是臣等該做的。」

  很快,一眾大臣紛紛表態。

  都是朝中重臣,忙了一天公務,早就疲乏不已,強制被拉過來加班雖無法拒絕。

  但提升工作效率,早解決早回家,自身還是能夠決定的。

  話音才落,便有人說出了自己的反對理由。

  「殿下,臣並非離間天家親情,臣以為,藩王們手中已有護衛三萬餘人了,一旦到了海外,兵力不受朝廷控制,所積之兵會越來越多,將來有一日聯合攻擊大明,朝廷該如何應對?」

  有人開口,當即有人附和。

  「是啊,陛下健在,對這些藩王尚有控制,一旦...」

  說到此,那人咽了口吐沫,不敢再言。

  其實,朱元璋從一放牛娃坐上龍椅,卻並未貪戀過權勢,從沒有渴望長生不死,沉迷丹藥。

  相反,很早就在為自己百年之後考慮了。

  因而,那大臣一旦出口,朱元璋只著急朱大福該如何辯駁。

  朱大福和朱元璋認識那麼久了,知道朱元璋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生氣,自也就沒多費口舌說那些沒用的。

  只直接拿出了海外輿圖,在太監的幫助之下展示在了一眾朝臣面前。

  「這是海外輿圖,以一切交通能到之處都在這上面了,大明物產豐富,千百年來一直都能自給自足,但大明在這天地之下不過十不足一,海外之地風土人情,甚至氣候環境與大明迥異不同,天差地別,但物產同樣豐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麾下玉米,番薯,土豆那都是來自於海外,如此產量,所養活的人口較之以往可多了很多,各位都能接觸朝廷一手資料,實話是活,這幾年各地的流民是否是少了很多。

  這些東西存儲簡單外,更便與存儲,一旦發生災荒,利用這些東西就熬過去,這可都是來自於海外的,除此之外,銀礦,鐵礦,銅礦等並不比大明的少。

  而且海外較之於大明還要地域廣袤,那些藩王一旦出海,見識了這些東西,哪裡還會看得上大明這一畝三分地。」

  那些藩王在海外立足之後,就是讓他們回來當皇帝,他們怕也會不願意了。

  在那裡也是當皇帝,幹嘛要回來?

  詳細介紹了些海外的情況,朱大福的理由差不多算是能站住腳了。

  「殿下,臣也有個問題,大明藩王一旦若去了海外,碰上強勢之敵,除了折損於自己外,一旦被外敵記恨,豈不是平白給大明增加了敵人嗎?」

  謹小慎微,這也是很多文人共有的特性。

  讀書人嘛,有些中庸思想,也是能理解的。

  朱大福倒也沒有輕視,直接微微一笑,應道:「凡是能漂洋過海的那都是海外實力最強者,爾以為就大明沿海的那些外商較之於大明實力誰強誰弱?」

  外商帶來的珊瑚珍珠等物,很多士紳商賈趨之如騖。

  無論是公私,這些人都鮮少和他們打交道。

  對於那些外商,這些人還是了解的。

  就那些外商對大多對大明是存有仰慕之心的,不少人在與大明的交往都極盡客氣。

  儘管說來,這些外商實力並不弱,但大明上下還從不曾把這些人放在眼裡的。

  朱大福自身只要小心,於外還是能以天朝上國實力自居的。

  「滿身銅臭的腐朽之氣,不足掛瓷。」

  有這句話,那就容易辦多了。

  朱大福微微一笑,應道:「大明將士唯一缺陷就是不善海戰,上了船顛簸上一段時間,很難再有陸上那樣的戰鬥力,但這並非不可避免,只要訓練上幾個月,鍛造出一支強大的水師並不難,而欲要出海的藩王們都曾南征北戰立下過汗馬功勞,以他們實力完成出海大計勝算還是很大的。」

  相較而言,大明水師並不弱。

  畢竟總的說來,大明起家的很多兵丁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天生水性不錯。

  再加上,當初在鄱陽湖大戰中曾大敗陳友諒大軍。

  因而,對於水師,大明自上而下還是很有信心的。

  「殿下,我大明與外邦交往,自來都不會輕易動兵戈,現今以藩王領兵出海,是否已背離了我大明對外之策?」

  持有這個觀點,就顯得迂腐了。

  在實力不夠的時候,才會談這些。

  朱元璋當初為什麼把倭國等定為不征治國,還不是因為隔海相望,天高皇帝遠,即便能打下來,但也會很快脫離大明的掌控。

  一來一回,只會白費力氣。

  一旦能解決了這個問題,誰不想把惱人的倭寇永絕後患。

  現今,大明的王師不也駐在了倭國嗎?

  「海外很多地方,教化不如,那裡的人還處於先秦之時的制度,就連耕種都已石器為主,帶著我大明的耕種技術,以及文字等政治制度,他們只會鼓掌歡迎。

  練兵只為應付海上的礁石風浪,刀兵相見只是迫不得已,海外那可不是大明的地盤了,肯定輕易不能動兵,一旦失了人心,大明必將成為眾矢之的,到時候睡覺怕都會不安生。」

  兵戈永遠才是最後才能考慮,人心才是重中之重。

  對於海外的實際情況,這些人又沒有親眼所見,就連些小道消息都不曾聽說過,對朱大福所說的這些肯定是很難採信的。

  「殿下之言倒是有理,只是殿下又不曾出過海,海外情況是否真如殿下所言還很難說的清楚吧?」

  朱大福當然清楚只憑自己隻言片語,若想說動這些人可並不容易。

  要是不難處較為可信的證據,哪怕再有理仍舊很難有說服性。

  「海外物產豐富,自從倭國回來之後,我便找了外商開始記錄海外情形了,海外輿圖包括海外的風土人情都由此記錄,目前雖並非所有的外商都在大明境內,但尋出一二證明我此記載真實性還是很容易的。」

  說話的功夫,朱大福拿出了派人取來的記錄。

  到大明的這些外商又並非航行過所有的海域,就是把這些人全都召集在一塊,他們也沒辦法繪製出完整的海外輿圖,更沒辦法,把所有國家的風土人情全都瞭然於胸的。

  除了少一部分是經由他們的講述,大部分都是靠朱大福前世的知識以及系統的幫忙。

  值得一提的是,有了這少一部分,剩下的那些就有了可信度。

  一眾朝臣翻閱的倒是認真,大概幾炷香之後才結束。

  這些朝臣所提大部分都是出自於公心,他們的認真也是為大明所考慮。

  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大福,自不會輕易阻止。

  幾炷香之後,眾人經過商討,派出代表拍板給出了最後意見。

  「若依殿下所言,藩王出海倒的確是有利於大明的,臣之見,剛開始還是要以近海為主,別跑太遠。」

  朱大福的商船已開闢出了近海的航路,以朱棣的本事再往遠走走並不成問題。

  「這肯定是以安全為主,我麾下商船已有成熟的航路,在出發之前肯定是會制定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一旦出海,怎麼航行,豈是這些朝臣能管得住的。

  「行了,咱大孫解釋的夠清楚了,你們幾個還有什麼要說的?」

  意思很明顯,朱大福該解釋的都已經解釋清楚了,你們若是再嘰歪,那就是在無理取鬧了。

  「臣以為值得一試,秦王年幼,晉王病重,蒙元已被趕到了捕魚兒海,已然無力再大規模陳兵大明,以燕王之能,應是最適合首批出海的。」

  朱樉死了後,長子朱尚炳襲爵,年紀比朱大福還小。

  不論是以年齡還是能力,朱棣的確是最合適。

  「臣附議。」

  此建議一出,剩下的人紛紛附和。

  一拍即合,就目前來看倒也挺合適。

  朱棣正好有出海之心,這樣一來,倒也省去了不少麻煩。

  朱元璋心情大好,大手一揮,道:「由誰出海,朕考慮之後會告訴你們的,至於航行的路線,那就由出海的藩王自行考慮吧。」

  說是由藩王自行考慮,其實他們本身又沒出過海,到底怎麼航行,最後還是由朱大福制定的。

  那些大臣對海外的情況並不了解,他們明知道這路線是由朱大福制定,但對此卻也並沒辦法給出有效建議。

  哪怕是想要反對,也很難給出合適的理由。

  沒辦法,只能不說話了。

  朱元璋本就是個風風火火的人,加之他身為皇帝,所掌都是天下大事,凡當天奏章必會當天處理完畢,凡當天定下的奏章,必也會在當天發出旨意。

  在那些朝臣離開之後,朱元璋便招呼了朱大福,道:「發個旨意吧,由老四出海,咱跟前就有書袋子,咱就不找翰林院值守的人寫了,你來給咱寫。」

  朱大福的學識並不比翰林院的人差,寫道旨意倒是不難。

  只不過,朱元璋平時發的旨意可也不是全部出自翰林之手,很多時候夾雜了白話文不說,還粗俗的很。

  想讓朱大福執筆也就算了,何必還找那麼多藉口。

  還不知道朱元璋身份的時候,朱大福都很少拒絕朱元璋。

  現在當了人家實實在在的孫子不說,還要繼承人家的皇位,又哪能悖逆人家的意思。

  更何況,這不僅是他自己喜聞樂見的。

  最關鍵,還是不費吹灰之力,一抬手的事情。

  朱大福抓了筆,大大方方地道:「行,孫兒來寫。」

  紙攤開,朱大福簡單醞釀,刷刷兩下,一道旨意落成。

  先是大肆讚揚了朱棣一番,又說出了出海的必要和好處,最後一句總結,讓朱棣擇日領兵出海。

  旨意落成,先交由朱元璋。

  朱元璋大致瞅了一眼,便眉開眼笑的,嘴巴都合不攏了,道:「想不到我老朱家也能出個狀元之才了,你爹咱自小就給他安排了大儒了,那些文臣對你爹學識已是大肆褒獎了,想不到你小子自小長在外面,竟比你爹都強。」

  有系統加持,豈是朱標所能比的。

  「這還不是咱老朱家血脈好,要不是爹把我生的過目不忘,我又怎能自學成才,二叔三叔四叔都是領兵打仗的好手,聽說五叔自小就喜歡醫術,寫的不少醫學著作就連太醫院的御醫都在學習。」

  老朱家的這些藩王們雖各有各的特點,卻也的確在某些領域有著自己的先天優勢的。

  聽到朱大福這麼說,朱元璋當即有些臭屁。

  「那是,也不看看都是誰的種。」

  說話的功夫,朱元璋把玉璽遞給朱大福,道:「蓋印吧,咱連夜安排人送高煦帶著旨意回北平,即便出海也是要從京師出發的,先讓你四叔進京吧,一經出海得走些時日,咱也好久沒見你四叔了。」

  朱元璋第其他兒子是不如朱標些,但相較於其他帝王,朱元璋對那些藩王已算是極好的了。

  「是該讓四叔進京,出海的一些事宜還得再與四叔仔細敲定。另外四叔出海也需帶兵,一下調走北平那麼多兵力,容易讓蒙元鑽了空子,該如何移防也得實際敲定。」

  可憐的朱高煦,本還想跟朱大福學些本事。

  哪成想,才剛睡下不久,便被人從被窩拉了出來。

  「哥,你不是說要進宮陪皇爺爺,今晚不回來了嗎?」

  朱高煦揉著惺忪的睡眼,一臉的不解。

  朱大福也沒說話,直接把明黃色的捲軸扔給朱高煦。

  接到聖旨,朱高煦頓時有些手忙腳亂。

  聖旨那可代表朱元璋,褻瀆聖旨,那就是褻瀆天子。

  朱大福微微一笑,道:「這旨意是給四叔的,皇爺爺同意四叔出海了,皇爺爺你帶著聖旨回北平。」

  知道聖旨是給朱棣的,朱高煦鬆了一口氣。

  隨之,馬上變成了話嘮。

  「這才幾個時辰,你是怎麼說動皇爺爺的?」

  「我現在就要啟程嗎?」

  「我還要與你學些拳腳,這怕是也來不及了。」

  對於朱高煦的這些問題,肯定是不能全都解釋了。

  「一路舟車勞頓你也累壞了,今晚就在我這裡睡上一覺,明日再啟程回去,皇爺爺給四叔旨意,是讓四叔進京商議出海事宜的,若是四叔同意的話,你再跟著四叔來,到時候四叔在京中應是能留一段時間的,只要我會的都交給你,就是你想考個狀元都沒問題。」

  對於讀書,朱高煦頭疼的很。

  聽到此,朱高煦擺擺手,道:「好不容易才不用讀書了,這輩子都別指望我再接觸那玩意了。」

  之後,朱高煦直接下床穿了靴子。

  「今天走明天走都一樣,就握著身體,在大漠行軍數月都不成問題,這點路程算得了什麼,我今晚就走,早走早回去,早回去也能早啟程再來京。」

  朱大福連夜把聖旨送出來,既是存了讓朱高煦連夜啟程的心思。

  只是朱高煦今天才剛風塵僕僕趕來,他實在不好意思讓人家當晚就走。

  幸好,朱高煦是個急性子。

  「行吧,這倒也是,那就辛苦你了,皇爺爺還安排了傳旨太監一路隨行,讓他們隨你一同回去吧。」

  朱元璋了解朱高煦的尿性,怕他拿著旨意誤事。

  若是擱在別人身上,也不會多此一舉,弄個太監隨行的。

  「還有傳旨太監?算了,到時候我最多先走,那太監要是隨不上,那就讓他慢慢去吧。」

  安排傳旨太監就是為看著他的,怎會給朱高煦兵分兩路的機會。

  為了能隨上朱高煦,那太監肯定是千挑萬選出來的。

  只要朱高煦不喊停,他絕不會落了下風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