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反對意見

2024-07-08 09:53:04 作者: 滿城金甲

  朱大福自回京之後,朱元璋便一如往常那般,領著他批奏章,見朝臣。

  明眼人誰都知道,朱元璋這是打算把朱大福往儲君的方向培養了。

  就朱大福這些年做的那些事情,除了那些有競爭資格的藩王之外,一般人無不贊成朱大福做儲君。

  要能力又能力,要仁義有仁義。

  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那無不都舉雙手贊成。

  一日,正當朱大福協同朱元璋處理奏章之際,有內伺進門稟報,道:「陛下,燕王二王子進京了,請求見駕。」

  聽到朱高熙進京,不管是朱大福還是朱元璋均略顯詫異。

  「你見老四都說什麼了,他怎這個時候想起進京了?」

  多年以來,朱棣安分守己,朝廷不召絕不會私自進京。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朱大福尋了一趟,他就派兒子進京,怎麼想這都和朱大福脫不了干係。

  對於朱棣這個時候進京,朱大福詫異之餘還是略有驚喜的。

  朱棣要不是存了對朱大福建議上心的心思,完全沒必要這個時候派朱高煦專門跑一趟的。

  「也不是什麼大事,皇爺爺,高煦既然都來了,那就先見見,看他帶來了四叔什麼想法。」

  朱樉死了,朱棡病了,朱允炆敗了。

  當下能威脅到朱大福地位的,只剩下朱棣了。

  朱元璋存了扶朱大福即位的心思,當然也就很有必要替朱大福解決了後顧之憂。

  「那就見見。」

  朱高煦既都已經進京,那就沒有不見的道理。

  很快,朱高煦便喊了過來。

  朱高煦平日大大咧咧,不受拘束慣了,在朱元璋面前倒也見了禮,但眼神卻不斷往朱大福身上瞥,恨不得當著朱元璋的面就直接和朱大福敘舊了。

  朱大福拎的清,他知道朱元璋對他的中意,很大一部分是得益於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朱標的影子。

  朱標寬仁謙恭,知書達理,絕不會像朱高煦那樣,不受禮節約束,隨隨便便搞那些小動作的。

  但朱標兄友弟恭,關切兄弟,在這種情況下,是絕不會讓朱元璋惱了朱高煦的。

  再加之,朱大福和朱高煦現在關係本就不一般,他明知道朱元璋不喜歡朱高煦,自也就不會放任朱高煦被朱元璋厭嫌的。

  在朱高煦三心二意見了禮之後,朱大福便主動開口,道:「北平至京路途遙遠,四叔有緊要之事直接安排我給我也就是了,何必又讓你跑一趟?」

  有了朱大福開口,朱高煦不再和朱大福擠眉弄眼,大方自然了許多。

  「你走的急,這不沒來得及嗎。」

  「對,皇爺爺,這是爹讓我呈交的書信,爹說...這是我們自家的家事,派個信使總是不能表明爹的那什麼心,而皇爺爺也知道,老大他身體不好,最受不了路途顛簸,所以說,這個事只能由孫兒來做了。」

  說話的功夫,朱高煦已移交出了朱棣的書信。

  當著朱高煦的面,朱元璋便已打開了朱棣的信。

  走馬觀花瞅了一眼,朱元璋臉上有了驚詫,問道:「你爹要出海?」

  這個事情,可是朱元璋所沒想過的。

  「爹說,他的意思都在信里了,還望皇爺爺能夠恩准,至於具體緣由如何,可讓哥,對,吳王解答。」

  朱元璋不善的眼神,直接瞥到了朱大福身上。

  朱元璋之所以器重朱大福,就是因為朱大福重情重義。

  他可不希望將來有朝一日,傳位給朱大福後,朱大福對他的那些叔叔們大開殺戒。

  感受到朱元璋不善的眼神之後,朱大福莞爾一笑,道:「可否讓皇爺爺瞧瞧四叔的信?」

  知道了朱棣的內容,他才能知道該朝著哪方面說。

  總的來說,朱元璋還是信任朱大福,願意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從朱元璋手裡接了信,朱大福大致瞅了一眼,倒也放心了。

  朱棣在信里說的倒也清晰,說了海外的種種好,求朱元璋給他一個在海外建功立業的機會。

  信中言辭懇切,並沒什麼陰陽怪氣之言。

  「這樣的話,孫兒有幾句話倒是能說給皇爺爺聽聽。」

  讓朱棣這些有抱負,有理想的王爺們揚帆起航,於大明千秋萬代那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在朱元璋跟前,朱大福先是說了藩王政策,在幾百年後對大明財政所造成的負擔。

  之後,朱大福又介紹了海外的種種好。

  告訴朱元璋,這些藩王出去是為後代子孫開疆拓土了。

  除此之外,還能用海外的這些資源協助大明強大起來。

  現在正是藩王們雄心壯志的時候,等過上幾代,被酒肉腐蝕之後,不說讓他們自己去建功立業,就是打下來把他們送出去。

  那些人也會哭爹喊娘,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因而,從現在開始就為後代子孫謀劃一條康莊大道,很有必要。

  朱元璋雖說年紀大,但志在千里。

  對於朱大福描繪出來的宏偉藍圖,仍很是艷羨。

  要是在海外能開闢出一番基業的話,那必將會實現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的美好前景的。

  「老四自小所學便為騎射,這麼多年所領一直都是騎兵和步兵,海戰並不擅長,如若出海恐還需練兵。」

  朱元璋能這麼說,自然也就是贊成朱大福所言了。

  「肯定是要練兵的,四叔麾下護衛不善水,在陸上驍勇善戰,到了海上顛簸上幾個時辰怕就會喪失戰鬥力,大明若不能形成王者之師的戰鬥力,會被那些土著瞧不上的,才一見面便被輕視,往後再有行動怕也會艱難許多的。」

  意見差不多統一之後,朱元璋便不再多言。

  先是揮手打發走了朱高煦,道:「你現在京中留上幾日,不是說和你哥有話要說,安分著些,別惹是生非給你爹惹麻煩。」

  朱高煦離了朱元璋或許是會放飛自我,但當著朱元璋的面,是絕對不敢放肆的。

  面對朱元璋的提前囑咐,朱高煦也只能壓著脾氣,規規矩矩應承,道:「高煦謹記皇爺爺教誨。」

  朱元璋面對許久不見的孫子,卻也不再不再多言,只叮囑朱大福,道:「大福,這幾日就讓高煦留在你身邊待上一段時間。」

  朱高煦帶來了朱棣的書信,回去的時候,總得帶著個結果的。

  而朱元璋雖有了意向,但若要完全實行,還有不少需考慮的東西。

  「知道了,皇爺爺。」

  從宮裡出來之後,朱大福便帶著朱高煦回了自己家。

  不管怎麼說,朱高煦也是被他忽悠進京的,他好歹得盡好東道主的責任。

  朱高煦精力旺盛,儘管一路舟車勞頓,卻仍性質盎然的請教拳腳騎射乃是海戰方面的問題。

  「四叔出海,你也要跟著嗎?」

  最緊要的,朱大福是想知道,朱棣出去是否要攜家帶口。

  對於朱大福來說,朱棣能留下妻兒做人質,那當然是最完美的。

  其實,像朱棣這種第一次出海,帶著妻兒也並不可取。

  畢竟外面的情況究竟如何,誰都不知道。

  不管是海上的風浪,還是土著,那都會帶來危險的。

  當然,朱棣要是強硬攜家帶口的走,朱大福也絕不會阻攔。

  作為一個開了掛的穿越者,有信心,更有能力和朱棣掰掰腕子的。

  「我和高遂都去,爹說讓我們見見世面,也闖蕩闖蕩,老大就不去了,留下看家,爹說到時候聽皇爺爺安排,老大不善騎射,留在北平起不到多大作用,到時候看是否要回京。」

  朱棣能考慮到這一點,看來也是想到,他若攜家帶口出去,朝廷是會不放心。

  主動留下妻兒,總好過朝廷要求有面子。

  這個事情的決定權在朱元璋手上,最後到底怎麼抉擇還是由於朱元璋來定的。

  「等皇爺爺決定吧,這幾日你就安心住在我這裡,有什麼需要直接和下面人說。」

  朱高煦既住在他家裡了,自有必要招待好他。

  「其他的不重要,你就和我好好說說海外的事情,你都能搞到海外的輿圖,對海外那些土著的風土人情想必應該也有所了解吧,你就把那些東西詳細和我說說,叫什麼來著,知己知彼,對,就是這個。」

  朱高煦有勇無謀,屬遇事一股腦子往前沖那種,又怎會謀劃至如此深遠?

  朱大福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問道:「這是四叔的意思?」

  朱高煦城府不深,也不習慣搞那些彎彎繞,在朱大福的詢問之中,大手一揮道:「是,是我爹的意思,爹說你在北平的時候,沒得及問問你這些,讓我進京的時候單獨和你請教,爹說艱難些不怕,要那種物產豐富,地域廣袤,適合後代子孫繁衍生息的絕佳之所,讓你幫忙做些指點。」

  朱棣有這個雄心壯志,有這個謀劃,像是個能成大事的。

  「這個好說,我把各個地域的情況以書面形式寫清楚,四叔要往哪裡行船,都就由四叔說了算,我手底下還有個海上航行的天才,一併借給四叔。

  現在說這話是有些早,一旦皇爺爺同意,就只望四叔能夠幫忙照顧十六叔他們,他們年紀小,經驗匱乏,缺乏老將的指引,怕是很容易吃虧的。」

  不管怎麼說,都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朱棣之所以和朱大福玩那些彎彎繞,不過是源於,朱大福和朱棣有競爭關係。

  那些小王爺們,基於朱棣,就只是兄弟。

  作為兄長,怎麼著都有必要照顧幼弟的。

  「放心,他們雖是我長輩,但就年齡來說,我也會照顧他們的,更別說爹了。」

  朱高煦年紀和那些小王爺們差不多,但閱歷比他們強多了,的確是有資格照顧的。

  而就在朱大福和朱高煦商量出海事宜之際,朱元璋也就朱大福所提意見進行了深入考慮後,又召集了六部朝臣和一眾心腹大臣進行了商議。

  對於分藩政策,很多大臣本就持有反對意見的。

  要不是朱元璋手段強硬,不知道有多少人跳出來據理力爭。

  現在朱元璋自己說分藩之策於後世的弊端,大部分朝臣當然是喜聞樂見的。

  不過,就朱大福所提,仍還有不少人反對。

  理由之一,那些藩王去了海外,一旦積蓄起力量,怕是將反攻大明本土。

  到時候,若天下藩王全都群起而攻之,那大明又將如何應對?

  理由之二,海外的情況風雲詭譎,藩王們出去是否能夠立足很難說的清楚。

  一旦碰上強勢之敵,會給大明遭來強敵的。

  理由之三,大明乃仁義之時,絕不能行無理之兵。

  總之一句,只要海外那些人沒騎到大明頭上拉屎撒尿,大明絕對不能主動出兵,破話大明天朝上國的名聲。

  朱元璋手段強硬,動輒剝皮實草,卻也從不曾殺過言官。

  對於這些提出不同意見諫言的大臣,朱元璋雖然心中鬱悶,滿腹怒氣,卻也不能因此把這些人給咔嚓了。

  不管怎麼說,這些人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朱大福和朱高煦洋洋灑灑介紹了一大堆,又給朱高煦安頓上了飯菜,之後這才回了宮。

  以前朱大福還沒認祖歸宗的時候,朱元璋都時不時出宮找朱大福吃飯。

  現在朱大福好不容易回了,朱元璋自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只要朱大福不是特別忙,朱元璋都要求朱大福一起吃飯。

  朱元璋這麼大年紀了,別看那麼多子女,真正能和朱元璋像普通祖孫交往的只有朱大福了。

  無論如何,朱大福也不能拒絕朱元璋如此一個渺小的願望。

  回了宮,以朱大福愛吃為主的飯菜都已準備妥當,朱元璋正坐於不遠處批閱奏章。

  對於朱元璋來說,每天除了面見朝臣,就是批閱奏章。

  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基本上少之又少。

  「皇爺爺,我回來了。」

  朱大福喊了一聲,朱元璋聽到聲音抬頭瞅了一眼,應道:「你先吃,等咱批完這個,剩下的都交給你了。」

  在外面的時候,朱元璋便把奏章交給朱大福。

  現在朱大福身份名正言順了,這些奏章更是朱大福的。

  朱元璋想要磨鍊朱大福,朱大福也想為朱元璋減輕些負擔。

  「不急,孫兒等皇爺爺一塊。」

  幾炷香功夫,朱元璋這才放下奏章,起身走至了餐桌旁。

  以前的朱元璋見到朱大福,哪次都是笑眯眯的。

  而今天,自朱大福進門,朱元璋就沒露過笑臉。

  「皇爺爺碰到什麼難題了,孫兒可否能幫上忙?」

  既要當人家的孫子,為朱元璋排憂解難肯定是義不容辭。

  朱大福眼神迫切,朱元璋停頓片刻,終於說出了緣由。

  「咱當初分藩的時候,那些人就不同意,咱聽了你的意見,說把咱兒子放到海外,讓他們自行給子孫後代打一片基業去,還是那些人,舉出各種緣由反對,偏偏咱自幼沒讀過什麼書,辯不過他們。」

  當初反對分藩的人有多少,朱元璋還不是態度強硬,堅持己見,把兒子們都分了出去嗎?

  現在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朱元璋焦頭爛額,大部分原因,怕還是因朱元璋對朱大福所提意見的不確定。

  說白了,那些朝臣的反對意見,有些說動朱元璋了。

  朱大福該說的都與朱元璋說過了,若想讓藩王出海達成所願,唯一的辦法就是解開朱元璋心中的疑慮。

  「孫兒讀書雖不多,但孫兒這麼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見過不少了,有時候的辯論不見得非得是採用書本上的東西,只要道理說的通,哪怕是鄉間哩語都能取勝。

  不管怎麼說,出海之事乃是孫兒的意見,孫兒願替皇爺爺解答一下那些臣工的疑問,孫兒相信,那些臣工之所以反對大部分時候還是出於公心,相信是能聽孫兒講道理的。」

  朱大福信心十足,朱元璋簡單思考,終還是應答了下來。

  他需朱大福解釋一下心中的疑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朱大福若能把那些朝臣辯論倒,將來也不至於被這些人牽著鼻子走。

  「行,等明天咱就把那些人招過來,你和他們好生說說這些問題。」

  朱元璋答應了,朱大福還不滿意。

  「幹嘛明天,就今天晚上,今日事情不能今日解決了,孫兒睡覺都會睡不安生的。」

  早日出海,他的商船就能早一日賺到銀子。

  更何況,以全局考慮,藩王問題乃是當下所面臨最頭疼的問題,有朱元璋在,不管怎麼解決,那都不至於激起千層浪。

  一旦朱元璋不在,朱大福除非好吃好喝供著這些王叔們。

  不然的話,不管他使出什麼方式,哪怕對那些王叔百利而無一害,怕總會有那麼一個兩個人反對的。

  朱大福這種今日事今日畢的緊迫,很符合朱元璋的價值觀念。

  朱元璋之所以把這個事情放到明日解決,不過就是想讓朱大福歇一歇的同時,並有所準備。

  現在朱大福既要求現在解決,朱元璋自也沒必要反對了。

  「不愧是咱大孫,那行,就聽你的,咱馬上就招他們進宮,先讓他們等著,等吃了飯再去見他們。」

  有臣下等君主的,可沒有君主等臣下的。

  為人臣子的,讓他們多等等無可厚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