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重卡雄風> 第83章破解難題

第83章破解難題

2024-05-01 18:22:49 作者: 晨颯

  這話聽在徐星梅耳朵里,與林超涵想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林超涵只是單純說等煩了,在徐星梅聽來,這就是林超涵表達對沈玉蘭愛意的一種方式,頓時,她越發看著兩人就像是一對欲說還休的小情人了,暫時忘了自己的憂愁,為兩人高興地連眉角都綻開了。

  沈玉蘭臉紅地說,「不好意思,我腳疼走不了路,麻煩徐姐幫忙呢。」

  林超涵突然想起來,好像自己為眼前兩個人都打過架來著,頓時臉色也古怪起來,不過很快他拋棄雜念,直奔主題「對了,沈玉蘭,郭工那邊說要你送一些資料過去,讓我來幫著拿,你放在哪裡了?我去拿一下。」

  沈玉蘭略略有點失望地說,「嗯,那堆資料我已經整理好了,就放在我的辦公檯上,有個夾子,上面寫著『分配算法』四個大字的就是。你找找,很好找的,我原來是打算自己送過去的,現在腳傷又嚴重了,不知道會不會耽誤郭工的事。」

  林超涵聽了後心裡一松,這才說,「嗯,沒有事,應該還來得及。對了,你的腳受傷了,好好休息吧,我回頭去醫務室再幫你拿點藥送過來,我會幫你跟郭工請假的,放心吧,安心養傷,等我回頭過來。我先走了。」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沈玉蘭聽到他這般關心自己,心情極好,揮手跟他告別。

  一旁徐星梅替她高興,「玉蘭妹子,你真有福氣呢。」在她聽來,林超涵最後一句「等我回頭過來」自動被她被翻譯成「等我回來。」好像是丈夫對妻子說的話呢,看來林超涵是真對沈玉蘭很用心了。

  沈玉蘭臉紅得厲害,心也跳得厲害,卻是歡喜得緊。

  這邊廂,林超涵跑步來到沈玉蘭所在的辦公室,跟其同事打了一個招呼,果然在她桌上找到了郭志寅要的資料,翻開一看,全是郭志寅這段時間的各種演算數據,還有一些參考文獻,都被沈玉蘭整理得乾淨整齊。

  心裡一松,趕緊又拿著資料往設計辦公室跑,大家正在開著會呢,他這耽誤的時間可有點長。

  實際上,郭志寅一點也沒怪他,年輕人嘛,相處得時間長點很正常。

  要是林超涵知道徐星梅和郭志寅的想法,必定會無語問青天了,冤枉啊。

  林超涵趕到的時候,郭志寅才正好和大家剛好討論完了前驅動力的問題,拿到材料後,邊打開,邊說,「其實呢,前驅動力的問題還只是前戲,後面還有一大堆的問題等著我們來解決。大家看看,不光是前驅動力,整個動力分配也需要我們進行研究,包括傳動比、扭矩配比,當然相對來說,反而這簡單一些。」

  旁邊周洪接話說,「郭工,關於這個動力分配,部隊方面的要求,其實就只有一句話,要三橋驅動力一致,帶軸間差速器。」

  這裡所涉及到名詞需要解釋說明一下:

  如果用術語說的話就是速比,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齒輪,一個齒輪11齒,一個22齒,也就是1:2的比例,速比0.5,11齒的轉一圈,那麼22齒的只轉0.5圈,這就是速比,之所以要有速比,而不是1:1的傳動過去,發動機轉速再低也有每分鐘幾千轉的轉速,那麼如果1:1投射到車輪上,那麼速度就去相當可怕了,每分鐘就要有幾公里的滾動距離,這是不實用的,而且1:1扭矩很小,比如說某種車型發動機輸出軸扭矩,也就是轉動的力量大小,有375N·M,如果1:1輸出到車輪上,車輪連起步轉動都做不到,扭矩太小,那麼速比的作用除了改變轉速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改變扭矩。轉速與速比成正比,而扭矩剛好相反,與速比成反比,比如第一個例子,11齒的輸入,22齒的輸入,如果輸入軸扭矩是1NM,那麼經過1:2的放大就成了二倍,輸出的是2NM,只不過轉速減半,這樣一來,經過變速箱不同齒輪配比,輸出之後的動力就有合適的轉速和扭矩配比,再經過車橋的二級減速,到車輪上的扭矩就有幾萬NM,這樣就足夠車輛滿載狀態起步了,不過扭矩不是越大越好,輪胎的摩擦係數是有限的,如果扭矩過大就會造成起步打滑,仍然是無法使用的。

  而就齒輪傳動來說,車用齒輪的種類很多,圓柱直齒、圓柱斜齒、傘形齒、螺傘齒用的最多,加工難度上最大的是螺傘齒,一般圓柱直齒、斜齒是銑削出來的,傘形齒有銑削的,但是由於用在差速器里,更多的是精鍛的,螺傘齒是一對,難度最大,加工一般是用專用的格里森工具機或者奧利康工具機配對滾齒加工的,這裡又涉及到兩種螺傘齒的齒制,分別是格里森制和奧利康制,格里森是漸開線齒輪,單個齒的內圈高度和外圈高度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好處是齒輪嚙合順暢基本無摩擦,但是嚙合面過小,噪音大,最大的問題還是倒車面嚙合不良,因此主要用在卡車上,而奧利康制的另一個名字叫等高齒,顧名思義單個齒內圈高度和外圈高度一致,也就是說齒輪嚙合是一條直線,正車面和倒車面嚙合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傳遞扭矩大,噪音低,但是加工難度很大,主要用在客車上,卡車也可以使用。

  傳動比,相對來說簡單的多,對於4*2的車輛,是沒有傳動比的,所有動力都傳動到一根橋上,6*4的車輛是兩根驅動橋,兩根橋速比是一樣的,按理說應該是各50%傳動比,但是由於中橋中有過橋軸,也叫貫通軸,多一組齒輪,有時候會損失一些動力,所以實際傳動比大約是51:49,但是習慣上還是叫50:50,如果是6*6的全驅車,民用的一般是靠分動箱的扭矩分配配合前橋速比,把傳動比控制在20:40:40上,也就是說前橋最多只能分到20%的扭矩,而軍車要求越野能力強,因此要求分動箱前後輸出軸速比1:1,前中後三橋的傳動比都一樣,33.3:33.3:33.3,也就是說三橋的輸出扭矩一樣,不僅如此,分動箱和橋的差速器上都有差速鎖,如果前橋、中橋、後橋的輪間差速鎖、中橋的軸間差速鎖、分動箱的軸間差速鎖全部鎖死的話,每個車輪的輸出扭矩也都是一樣的,陷車的時候只要有一個車輪沒打滑空轉,就能靠這一個輪子上的扭矩實現車輛脫困,這一點民用車上是沒有的,頂多有中後橋輪間差速鎖和中橋軸間差速鎖而已,脫困能力有限。

  對於整車的結構而言,差速器只是裝在驅動半軸之間的一個小軸承,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沒有它,兩個驅動半軸之間只能以剛性連接,它最大的後果只有一個,就是汽車只能直線行駛,不能轉彎。所以這個軸間差速器雖小,但卻是汽車上絕對不可能可缺少的部件。否則你想想,到時候汽車就是相當於一輛奔馳的殭屍而已,一點靈活性都沒有了。

  這些這裡都是技術行家,大家都十分清楚這些。所以郭志寅也沒有往深里解釋,他說,「部隊的這個要求看似簡單,但是其實牽扯到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分動箱的開發,以前薩森原版的分動箱設計配比是前橋只有20%,但是現在部分要求33%,這個多出來的13%,相當關鍵,以前的原始設計我們仔細計算過,是遠達不到這樣的強度的,原始設計採用的是小速比分動配大速比前驅動,與後橋之間的轉速差完全只能靠軸間差速器來彌補,也就是軸間差速器一直處於工作狀態。」

  有年輕的技術人員問,「那這樣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林超涵抬頭一看,呵,這不是那個搶了登山比賽冠軍的孟陵嗎?

  郭志寅說,「薩森原版之所以這麼設計,有它的理由,雖然說這樣做的後果是對壽命的影響極大,而且三橋速比不一樣,使用起來並不方便。」

  孟陵接著追問,「郭工,他們這麼做只是因為他們是民用車的緣故嗎?」對於民用車來說,有些要求是能過且過,民車不一定有那麼多極端的使用環境,而軍車往往要考慮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進行作戰使用,因為長期接受軍方訂單的緣故,西汽的技術人員對民用汽車往往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覺得那是小孩子們的玩具。孟陵入工藝部時間很短,雖然好學,但也不免沾染了一點這種輕視民用車的思想。

  郭志寅當然能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年輕的技術人員從前輩那裡繼承到的這種輕視民用車的情緒,他眉頭微微一皺,說「薩森原版之所以這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成本這個詞對軍車來說也是需要在乎的,雖然說為了性能,軍車往往根本就不在乎成本。

  郭志寅接著說,「因為它本身是為民用車使用的設計,所以掛前驅的時候很少,只是用來作為臨時脫困,一般不會長期使用。所以它們這麼設計有它們的客觀理由,實際上,我們不要小瞧西方人的這種成本意識,這也是他們根本自己的市場狀況和客戶使用情況進行符合實際的設計方式,他們只所以不做那種高難設計,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而是不需要而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