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4-06-12 04:52:42 作者: 丁邦文

  廖志國判斷,關省長明天的海北之行,當是於樹奎私下做了工作爭取而來,並非憑空猜測。

  海北縣委書記於樹奎,同省里關係相當密切,而且,他還善於藉助這種關係與市里一爭短長,這在陽城幾乎是盡人皆知的公開秘密。

  於樹奎在省里的最大靠山,乃是常務副省長卜國傑。

  卜國傑在省里工作時間長,從商業廳、外貿廳這樣的經濟主管單位,到經貿委這種綜合部門,先後擔任過多個重要部門領導,直至眼下的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如此豐富的工作經歷,自然積累了相應深厚的人脈基礎。加之,卜國傑生性仗義豪爽,喜歡結交知己、關照親信,往好處說是樂於交朋友、幫助人,說難聽點則是喜愛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對待於樹奎這樣的地方官員,既然對方主動緊貼上來,卜國傑一律笑臉相迎熱情接納,並不計較對方官職大小,關鍵時刻也會鼎力扶持。當然,話也說回來,像卜國傑這樣的高官,同樣也需要諸多於樹奎、苗長林之類基層官員,才能構建更為廣泛、深厚的政治基礎,以鞏固和加強自身的地位。尤其在民主政治日益強化的當今,雖說大規模群眾運動幾近絕跡,可各種各樣的教育、整風活動還是不曾間斷,及至官員升遷考察、年終總結之類,皆需要通過群眾測評檢驗與認定。此際,哪個領導幹部在基層擁有的人脈廣泛、厚實,他的得分就高、評價就好,政聲官望也就相應高人一籌。說白了,上下級之間這種親密關係,實質也是一種互利互惠的雙贏。

  依託同卜副省長的特殊關係,又有苗長林在省城多年的鼎力幫襯,加上自己天生社會活動家的特質,於樹奎很快便同省級機關眾多實權部門打得火熱,順勢結交了一批頗有實力的官員朋友,甚至與不少人達到勾肩搭背、稱兄道弟的程度。

  於樹奎在省里交際面廣了,人頭熟了,海北縣在省城的名氣就隨之擴大,直接效應便是辦起事來格外順風順水。上自省府辦公廳、常務副省長辦公室,下至有關部門的廳、處長室,但凡接到事關海北的報告、審查、批覆,只要不是十分難為的事情,往往總是一路綠燈暢行無阻,而且效率出奇的高。目前,在我國現行體制下,雖然推行的是省、市、縣三級行政體系,但很多縣裡報批、審定事宜,最終決定權都在省里,市這一級不過履行某種審核、中轉、備案程序。這樣一來,海北那邊的此類事務,只要能避開陽城者,通常都繞道而行,有些即使一定需要陽城蓋個章、行個文,也大多採取先斬後奏,只是走個過場了之。前些年洪大光、丁松主政陽城,一條鐵路原本只從海北邊界一角穿越,過境總里程不足十公里,而且不設任何停靠站點。於樹奎獲悉後,當即前往省里活動,要求更改設計線路。果然,經過省發改委、交通廳、鐵路辦一番疏通,那條鐵路竟改為從海北腹地全程穿過,並在海北設立了正規停靠、中轉站。直到修改方案定下來了,陽城方面還蒙在鼓裡。

  因為有了上述這層關係,省里大官小吏也經常光顧海北,於樹奎治下似乎成了省里某些部門的後勤供給、療養度假、休閒娛樂基地。冷不丁,就有省里某個部委辦廳局的長字號人物光臨海北,乃至像卜國傑這樣的省級領導來海北視察亦是常事。海北每年有兩大節日:正月初五團拜會,仲秋時海洋節。屆時,一定會有數十上百省級機關的官員,扎堆雲集海北,將一個縣級自辦節日搞得比省、市同類節日都要氣派、熱鬧。有時,海北在省城搞個屁大點活動,比如招商洽談會啦,新品鑑定會啦,同樣也是省、廳級領導濟濟一堂。遇到這樣的場合,陽城市裡的官員,要麼臨時知情才趕過去,要麼乾脆就被撂在一邊。為此,不要說廖志國這樣的黨政首腦,就是市級機關里的那些局長、處長,對海北這種「跨越式」做法,也是頗有微詞。

  廖志國初任市長那一年多,尚未與「三劍客」結怨,同於樹奎關係還屬正常。那時,他喜歡經常往下邊跑,每個月總要到包括海北在內的幾個縣(市)走走。遇到省里有領導或部門主要負責人下來,只要得到消息,也都抽空過去專程陪同,有時還請領導到市區來玩玩。等到後來喬維民靠上來,苗長林的競爭態勢日益明顯,於樹奎因此對他有了看法,廖志國就開始疏遠海北,冷淡於樹奎。碰到省里再有官員來海北,他就裝聾作啞能讓則讓,即使勉強前來陪同,也只是禮節性表示一下,很少一起吃飯、打牌。在於樹奎和省里那些人眼裡,也根本沒把陽城這一級官員當回事兒。正是因為如此,眼下關省長明天停留海北這樣的事情,在廖志國這裡才會引發聯想,已然演繹為於樹奎發出的一某種挑戰之舉。

  此外,最令廖志國尷尬、惱火的是,於樹奎的上述非常規做法,若是悄悄做了倒還也罷,相反,他很樂於高調宣揚,常常通過新聞媒體在內的各種形式大肆進行炒作,其終極意義甚至遠遠超過了炫耀,而是更加突顯出耀武揚威的宣戰意味。

  

  譬如,於樹奎喜歡搞畫冊、電視專題片、大型GG牌之類的東西。最近一兩年來,宣傳海北的巨型GG牌,不僅遍布其境內的所有公路、鐵路、港口、碼頭、高速道口,而且還遠及上海、北京、省城的機場、車站。各種名目的彩色畫冊,涉及工業、農業、招商、旅遊等各個行業,幾乎一部接著一部。場面恢弘、聲勢闊大的電視專題片,更是動用了快艇、飛機、熱氣球等多種輔助工具。這些宣傳品的主題,表面是宣傳海北輝煌業績,可其中的很多畫面,卻離不開於樹奎高大、威武、忙碌的個人形象。尤其是那些GG牌、畫冊、專題片的主頁與封面,不少是卜副省長等省領導視察海北時,與於樹奎親切交談或熱情握手的場景。

  再譬如,在上一輪全國報刊集中清理整頓中,陽城下屬所有縣(市)、區的報紙均被取消,別的地方皆與陽城市委機關報《陽城日報》合作,紛紛辦了專版或子報。唯有海北縣獨樹一幟,選擇與省報合作,並且不惜投入了巨額經費。由是,海北的好多新聞便大量出現在省報上,甚至經常在位置、體量上超過陽城市,明顯給後者造成一定壓力。為此,黃一平按照廖志國的意圖,通過省報駐陽城記者站打過招呼,要求省報切勿過於突出陽城下屬的某個縣,弄得此縣像個省直轄的「特區縣」一樣。結果哩,省報根本不買帳,海北的報導照樣大張旗鼓。

  這種過於猛烈的宣傳攻勢,令廖志國極不舒服的同時,也日漸關注到於樹奎身後一個特殊人物——海北縣委宣傳部長林松。此公正是上述宣傳攻勢的幕後操作者,更像於樹奎的御用吹鼓手。

  據說,於樹奎曾經公開講過,宣傳部長林松的作用,戰爭年代抵得上千軍萬馬,現時則堪與十個八個局長、鎮長相匹敵。平時,對於林松的宣傳公關,於樹奎一律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人給人,可謂不惜代價。而林松哩,就像一位高明的中醫師,總能把准縣委書記於樹奎的脈博,將後者希望宣揚的內容悉數展示,而且收到的社會效果也非常理想。

  林松在海北不僅是個得力吹鼓手,還是個有名的策劃大師。前兩年,全省有個現場會在海北召開,卜副省長親自掛帥,關省長到場講話。其中有若干參觀點,需要有普通群眾隨時接受詢問。於樹奎將此事交由林松總導演,明確要求既確保回答完美,又不能露出任何破綻。結果,等到現場會那天,所有參觀點均取得圓滿成功。那些身著普通衣衫、言談樸實、外表平常的「百姓」,其實全是政法部門、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裝扮。在居民區,甚至專門有裝扮成一家的警察,連小孩都是從實驗小學藝術團挑選。參觀途中,關省長親自下到某居民家中訪問,那位由街道宣傳委員扮成的貧困家庭戶主,帶領全體臨時家庭成員,訴說到激動處居然聲音哽咽,騙得省長與眾多參觀者差點掉了眼淚。事後,於樹奎親自提名,為林松報大功一次,並獎勵其策劃團隊現金十萬元。

  於樹奎對林松如此看重,後者更加不惜賣力效命。這幾年,為了迎合於樹奎不斷膨脹的自我感覺,林松歇盡全力投其所好,運用掌握的各種宣傳工具,極力為之歌功頌德。去年,林松從北京請來某知名作家,駐在海北採訪一個多月,創作了一部洋洋灑灑三十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海北赤子》,配上近百幅彩色照片,以銅版紙印製得非常精美、豪華,名義上面對國內外公開發行,實質由林松布置在海北所有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中小學校免費贈送,並廣泛寄發到國內外海北籍人士。此書出版後,林松相繼花大價錢在省電台、報紙連播連載,並找了一家門戶網站,僱人以不同網名寫了好多肉麻透頂的評論,讓人感覺反響何其熱烈。前不久,林松又專程赴北京,準備以此書為藍本,改編、拍攝成二十集同名電視劇,據說連扮演於樹奎的特型演員都悄悄物色好了。

  還有,通過於樹奎授意、林松操辦,海北這幾年還獲得全省苗木之鄉、京劇之鄉、風箏之鄉等等名號,而其中有些本應由陽城市申報,或者是其他縣(市)、區的強項。結果,海北搶先申報了,陽城市只能作罷,別的地方就更加無可奈何。

  如此種種,林松其人之惡名,很快便在廖志國腦海中生下根來,並萌發了修理、收拾這個爬蟲的念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