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漢王解惑

2024-06-09 21:51:01 作者: 明月在心中

  孔穎達翻了翻手上的《科舉考試流程簡要》,抬眼看了看底下各位聚精會神的大臣,揉了揉太陽穴,沖坐在右手邊的李恪點了點頭。

  「漢王殿下,還是你來坐老夫這裡,這次會議由你主持吧!」

  孔穎達收拾了一下桌面,毫不留戀的站起身來,將主位讓給李恪。

  李恪嚇了一跳,趕緊攔住這位一心想著告老返鄉,渴望鍾情山水的大儒,苦著臉道:「孔師,咱不鬧了行不行?您瞅瞅這底下坐著的都是誰,孤那有資格當這主持啊?」

  孔穎達瞪了他一眼:「漢王殿下何必謙虛,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這份《科舉考試流程簡要》出自你手,詳盡細節你自然再清楚不過,誰有疑問自然由你解答,誰有好的建義也自然要大家一起商討,還有誰比你更有資格當這主持?

  再者說,你小小年紀要尊師重道尊老愛幼啊,老夫都這麼大歲數了,耳鳴眼花的,你好意思自己躲在下面清閒,讓老夫這把老骨頭在前面衝鋒陷陣?

  老夫心意已決,你不必多言,這會議就由你來主持!」

  李恪見老頭注意已定,便對對面的令狐德棻道:「令狐尚書,要不這會議就由你老來主持?」

  「多謝漢王殿下的信任,但老夫主持不了這次會議,雖然老夫不服孔老頭,但他這次的話老夫反駁不了,漢王殿下確實是這次會議的最佳主持人,所以,漢王殿下你就不要推遲了!」令狐德棻一本正經道。

  

  李恪原以為令狐德棻會欣然接受,沒想到這老頭雖然固執迂腐,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拎得楚輕重的,這不由得讓李恪高看了幾分。

  李恪看著孔穎達夾著一份材料,捧著茶杯來到他的身邊,李恪不得不起身給他讓位。

  李恪、孔穎達與令狐德棻三人嘀嘀咕咕,早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直到孔穎達和李恪二人互換位置,李恪坐在了主位上,各位才露出驚訝的神情。

  事已至此,李恪除了咬牙暗罵孔穎達不負責任外,只得乖乖的坐上了主位。

  「得益於孔夫子和令狐尚書的謙讓,小王才有幸主持這次會議,廢話不多說,諸位請仔細翻閱手中的《科舉考試流程簡要》,大家有何不解之處,亦或有何建議,都可提出來,由小王負責解答。」

  雖然底下坐著的都是宰相級別的人物,但李恪並不怯場,前世他當過市長,主持過這樣的會議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坐到主位上的那一刻,便恍然回到了前世,主持市政·府會議的感覺……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

  一股捨我其誰的豪情壯志驟然升起!

  須臾,各位已基本看完了手中的資料。

  房玄齡作為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後世的政·府一把手,他首先發言道:「對於漢王殿下這份《科舉考試流程簡要》,本人十分欽佩。

  這份《科舉考試流程簡要》,條理分明,布置嚴謹,方方面面幾乎盡善盡美,只是有一點某認為不妥。

  漢王殿下的這份《科舉考試流程簡要》里,將整個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唯有取中前一個階段的好名次,才有資格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考試…

  這很合理,但是也說明這需要極為細緻的組織籌劃以及充足的時間,但眼下春闈在即,以在下估計,這時間怕是來不及了,不知對於這一點,漢王殿下要如何解決?」

  李恪聞言,差點站起來給房玄齡鼓掌,這位不愧是父皇的左膀右臂,官居宰輔,果然是才思敏捷,只是簡單的翻了翻,便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李恪知道自己這位父皇急於進行科舉考試,想要以此來網絡天下寒門的人才,與世家門閥所對抗,這是初衷,也是符合歷史潮流註定會成功的政策。

  但什麼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完善科舉卻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過程,哪怕有了李恪這位先知的出現,剽竊了明清兩朝已然完備的科舉制度,也不可能生搬硬套,立馬實施。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而為枳。

  要知道領先半步是先知,領先一步就有可能變成先烈 。

  明清兩朝與唐代無論是在政治環境、社會風氣等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適合於明清兩朝的制度,不見得就適合唐朝,這需要在長期的籌備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去改進、不斷去完善……

  而眼下,如何能夠最小的消除世家門閥對於科舉制度的牴觸,才是重中之重!

  毫無疑問,在現階段的大唐,擁有高等知識、能夠達到朝廷官員選拔要求的那一批人,只能是掌握教育資源的世家門閥培育出來的弟子。

  這些世家子弟不愁吃不愁穿,自幼經受著高級的教育,無論學識、眼界、亦或是能力,都高人一等。

  而那些寒門士子,從小就在為溫飽而奔波,沒有時間,更沒有書籍,想要在各個方面與世家子弟一爭短長,只能說同志仍須努力,路漫漫而修遠兮……

  有鑑於此,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科舉考試,主體仍然是世家子弟,這是誰都無可置疑的現狀,哪怕是心心念念打壓世家子弟扶持寒門士子的李世民,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狀。

  對於房玄齡的疑問,李恪早有早有腹稿,胸有成竹道:「這個問題很簡單,由各級學館薦舉者稱生徒,經州縣薦舉者稱鄉貢。鄉貢名額由中央分配,上州每歲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有才能者不受名額限制;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均可懷牒自列於州縣參加考試,逐級選拔到京師,會同生徒參加尚書省考試…」

  房玄齡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漢王此策極大的照顧了世家門閥的利益,可令那些對於科舉考試極為牴觸的門閥世家最大限度的接受科舉,其中考生來源的各級學館薦舉者、州縣薦舉者,可以說就是為世家門閥量身定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