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驢行暢想曲> 118 緬甸僧侶日常

118 緬甸僧侶日常

2024-05-30 07:54:25 作者: 經典老表

  王一夫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有善根的人,只源於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慈悲的。他的諸多表現似乎都是善良的,但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佛緣,是否能夠得到佛的指引助他走好自己的人生。所以,王一夫更關注佛家伴侶的修行。

  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經常在街上就可以見到無數的僧侶及女尼沿街化齋,並成為一道風景線。

  

  佛家認為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此比丘日中而食,過午不食。這樣可以減少昏沉,無宿食患,得清淨心,身心趨於安穩,還提倡慎食,非時不食,不零食,不美食,不貪食,知量而食,不食五辛,不故食肉,恪遵佛制。僧侶堅持過午不食。

  緬甸的僧侶,一天開始得很早,凌晨4:00天不亮就要進食第一餐。第一餐後就會開始誦經念佛度過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然後出外化齋,為第二餐化食。因過午不食,所以,第二餐要在上午10:00開始並完成。由於10:00以後就不能再進食,直到第二天的凌晨4:00。所以當天上午10:00的這餐飯會比較豐盛。

  在10:00的進食第二餐飯前,他們會去排隊去街上化緣,化緣畢後,將佛緣到的食物歸到一起,由所有僧侶在食堂進食。

  在緬甸的馬哈伽納揚僧院,每天這樣的布施的場面非常震撼,因為有上千位僧人同時出現,規模十分之大。化緣主要是給食物和錢。

  10:00以後,就會繼續誦經念佛。每隔一個小時,要進行靜思打坐,再進行一個小時走路。一個小時打坐,一個小時走路,循環。

  緬甸人有從小就要出家一次的傳統,即以寺廟為學堂,學習佛學及識字,誦經。小和尚長大了可以還俗,並娶妻生子,然後再走入下一個循環。在緬甸出家是很光榮的,如果一生不出家一次就得不到尊重。緬甸的出家可以隨時還俗,可以隨時隨地出家,並可以出家多次。

  緬甸佛教講「六和精神」,也稱「六和敬」,即: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六和」制度詮釋了佛教的平等思想,體現了佛教的平等、民主、法制的特徵,維持佛教僧團長遠共處、和諧、發展。

  「出家」,體驗、灌輸、沉積、墨化佛學思想意識之意,這也是一次非正式的出世與入世的往來,體驗與修行吧。大多數去當和尚的並非是看破紅塵或逃避現實,而是有不役外物而修身心清靜,並獻身服務於佛法的志向的人。也許大多數凡人沒有當和尚的志向,六根難盡,六塵難拒,六和難敬,放不下也捨不得,也吃不得那份清苦,但為了不讓自己墮落於紅塵,或欲給自己空虛的大腦加點信仰,也想修習佛法。那麼好吧,就在自己有悟性、有需求時去當一段時間的和尚,脫離凡塵修習佛法,這也是很好的鍛鍊,做一次出世的體驗。

  這給了王一夫一個提示和機會,王一夫的佛緣來了,他願意在緬甸「出家」一段時間,體味一下及「出世與入世」的佛法生活體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