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驢行暢想曲> 052 協會公眾號溝通大眾

052 協會公眾號溝通大眾

2024-05-30 07:52:19 作者: 經典老表

  在協會開展網上活動的方案後,基金會支持登山協會從官方網站運營並同時運營協會公眾號的策略。

  時間已經進入到2017年。現如今,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從QQ到微信,不斷拉近了人們及地域的距離,真正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的交互作用的效果。此種能夠廣泛、便捷地調動人們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的號召與活動中來,就需要協會開拓思路,更好地利用線上公眾號及線下體育賽事活動來實現長時期的、不間斷的體育公益活動,以真正實踐我市全民健身運動的大發展。

  對於公眾號應用於體育活動,協會在借鑑他人的先例經驗基礎上,開始實踐一種全新模式。比如,協會策劃了「全市戶外人趣味運動會」。從策劃並發布活動通知,到線上關注公眾號報名;從上傳報告線下自行進行體育鍛鍊的視頻或圖片,到累計運動量,達標方可參賽;從參加戶外知識答題,到針對戶外特殊危險狀況的處理意見和建議,知識積分足夠後方可參賽,從觀看視頻或閱讀體育科普文章等的時間,積累到一定的積分方可參賽。從鼓勵並有償征戶外運動紀實帖子,到評選戶外達人。如此,通過多種運動、文化和提高對體育運動風險防範等方面的學習,督促人們養成良好的熱愛運動促進健身的習慣。

  協會公眾號的發起,吸引了本市幾乎全體戶外人的參與。一開始就有眾多的人們對協會公眾號點擊了「關注」。很多人留言表示:反正我每天都拿著手機看各種新聞和趣事,為何不關注自己的戶外公眾號呢?希望協會公眾號上可以有我們戶外人更關注的戶外行業內容。而且,身為戶外人,我們有經歷有經驗,我們是可以總結出來,彼此借鑑,讓戶外運動走向更加安全為目的的文章,那該多有成就感呀。

  協會及公眾號上不斷傳來各路人馬去登山徒步後寫與的紀實或日誌。如「經典老表」寫出的《雪後登山記》:

  

  雪後登山記

  正如作家都有自己的筆名一樣,戶外人也都給自己取了個網名,或許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裡,網名更有其隱藏起自己的真實信息,從而保護自己隱私不被侵犯的目的。

  雖然有時他人不明其網名的意思或意義,但相信每個驢友的網名都代表了他自己真實的意願。在驢友間以網名相稱,似乎更親切、更「自己人」的感覺。

  在文化號召下,一位「經典老表」的驢友奉獻上一篇驢友網大串聯的文章:

  那年冬季,某一周末,正是「大雪」過後。

  按照領隊「山貓」的「道理」,協會屬下「奇峰戶外」又繼續其定期組織登山活動。「老東北」的「強驢」們在這「飛雪」的冬天,更是「歡喜」異常,「奮勇」當先,要去「爬冰臥雪」,誓與「寒冬」結伴迎「春天的風」。聯合起各路「登山愛好者」及「我就是群員」,再踏「征途」,擬走好今冬「寒雪」的登「雪山」活動。

  「清晨」,天氣還「薇薇」有些「寒冷」的感覺,天上布滿著烏「風雲」,有「鳥」群飛過,有「風」吹過時,雖不是「春風」咋暖,卻也不似「秋風」涼,更不似冬天的「老韓」,只是「輕風拂面」。各路人馬都聚集到集結點,友人相見,相互問候,似「久別重逢」。

  會長「巴了巴了人」,共43位,再看看「經典老表」,正是8:00點整,是時候了,一聲號令,大家背起行囊上車出發,向康大砬子挺進。

  雪天路滑,車程要三個小時。「奇峰體育用品」的驢友「大勇」,帶領大家做起了互動的「遊戲世間」。通過這些遊戲,不僅儘快地讓大家彼此熟悉起來,更讓滿車充滿「歡樂」的笑聲。還有人主動唱「壹首歌」,或說出自己內心的真「感覺」。儘管大家「早起的鳥」有些睏乏,儘管旅途有些「久遙遙」,但在「喜來樂」的不經意間,我們已經到達了目的地康大砬子登山起點。

  下得車來,第一要務是清理內務,然後大家聚集到一起合影,留下難忘的紀念。

  待整裝完畢,領隊「平淡是真」率領大家出發。剛一進山,眼前就是一片「白樺林」。「華人」「洪七公」,長春來的「蒼浪之水」等人自告奮勇地主動形成了「開路先鋒」梯隊,第一個踏足沒有人「老行」腳印的白茫茫的雪原。

  接近山邊,就遇到看山的一家林戶,整個房子幾乎被厚厚的「白雪」覆蓋著,房頂上的煙囪冒著裊裊炊煙,這才在「潔白」、靜止、「寂靜的山林」間顯示出一絲生機、人煙。門前有六隻狗狂吠,有「大黑」「大光」「老狼」「菊子」「櫻子」「白丁」,不知道是在歡迎我們這支隊伍,還是它們只想跟著隊伍一起湊「湊熱鬧」。狗兒們並不撲將上來,目送著我們向深山進發。

  前進,「開路先鋒」們在深至膝蓋的、鬆軟的雪地里硬是趟出一條「小道兒」,所有隊員們繼續魚貫跟隨,「如影隨形」,沿著「小道兒」,深一腳淺一腳向深山邁進。途中,不時看到有人如扭東北 「大秧歌」似的雙腿繞圈走,也似「喝高了」後的腿腳不聽使喚。不時有人跌倒在厚厚的雪面上,深陷其中並形成一個大雪窩。摔倒的人,有的放聲大笑露出了「笑容」,有的或只是不好意思地「嫣然一笑」。當被扶起來後,大家繼續前進。更有人握雪團與隊友打起了雪仗,「不亦樂乎」,更有「蒼狼」顯勇猛和彪悍。

  這一行隊伍蜿蜒行進,各色的登山裝在黑白分明的山林間形成了一條多彩的「長龍」。經過一段時間的「踏雪」行進後,人人都已經是渾身汗透,在這「冰天雪地」里,每個人的身上都在向外徐徐地冒著蒸汽。大家紛紛停下腳步,脫去最外面的保暖衣物掛在登山包上,身上只剩一件抓絨衣,人們立刻變得「馬瘦毛長」,輕便了許多。再「向前進」,隊伍逐漸分化形成了幾個梯隊,落在後面的仍在努力,卻還是感嘆「攆不上狗」呀,只好都調息著自己,帶著「簡單的心情」 ,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努力前行不掉隊,欲與雪山誓比高。

  登到千米山的大山腰平緩地帶,距離頂峰還有百米之遙時,已經是下午14:00,會長宣布「道」:全體「一休」,午餐!大家分組攤開地盤,圍攏在一堆,一齊動手忙活起來。只見幾處熱氣已然騰騰,方便麵煮水餃,外加自帶的熟食及保溫盒自帶的仍然「暖暖」飯菜,開始大吃大嚼起來。喝水補給的,抽菸上勁的,各自找到自己的休整方式。雖然在「冰天雪地」里,卻是一個「要鬧」和「溫暖」的場面。有的人「忽忽」「悠悠」「閒著沒事」還要「喝兩口」,繼而大大咧咧地「胡說八道」起來。山林間,人與自然其樂融融,人們在「熱愛大自然」里「樂逍遙」。

  驢友戶外的餐飲是非常「簡單」的,不能說「風餐露宿」,也是食能果腹,補充足夠的能量就好。有的人還在吃喝,而另一小部分體力好的驢友,還覺得運動量不夠大,他們收拾好行囊,「我要知道山那邊的風景」,就繼續向頂峰進發。真是「雪尚輕風」,如「雪中菲」般「追風飛狐」,不到砬頂非「好漢」,他們非要攀上「極限」高峰,再「看啥還新鮮」,感受那種「征服」的快感。待到山頂時,一派好「風光無限」,砬上如「三寸天堂」迎來「一米陽光」,映照「陽光群」里的「陽光麗人」。他們看到更奇麗的在山頂小樹棵樹枝上形成的霧凇景觀——霧凇都是壓著樹枝下垂形成的,而這裡的霧凇卻是沿著樹枝滑出去橫著生成的,一樣「玲瓏」剔透,那是山頂「風吹過」形成的「痕跡」。登頂的驢友們被這「奇觀」吸引著,他們走進這片小樹林,在「叢中笑」,拍照出「冰雪伊人」。

  此次本計劃「穿越」,從這邊上山從那邊下山。卻不覺時候不早,為了安全「平安」起見,團隊決定迅速原路下山。

  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雪地下山卻「輕鬆」「歡樂」了許多。有的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紡織袋做為簡易的爬犁,將袋放在雪面上,一屁股會上去,抓緊袋的前端就順著山勢滑了下去,雙腳在前邊登來登去的掌握著方向。有的由於一步滑一個屁墩,最後乾脆就躺在雪地上,任由自己在雪地上打滾著向下滑。那份個性的張揚,那種釋放的天性,讓人充分地釋放掉一周的勞碌,獲得「清心」的體驗。

  大家很快返回起點。清點人數無誤,上車回返。乘車歸來時,天上又在飄起了「隨風飄凌」的雪花,滿目雪朦朧,多希望「太陽永駐」,卻仍是「月兒不亮」。

  今冬最後一次登雪山活動安全完滿「圓聖」。

  我們「無心」地攀登了雪山,卻也「陶冶」了自己的身心,不再感覺「老朽」而成為「快樂小老頭」,變得更加堅強而健康。大家感覺「心滿意足」,心情「妤」暢,感悟著「簡單」中的「平淡是真」,仿佛「重生」。

  每一次戶外的經歷,都將成為一次無法「忘記」的「美好」經歷。

  有了這些「雪中狼」「月之石」「魅力人生」的旅伴,有了這些「放鬆心情」「快意人生」「精彩紛呈」的活動,驢友們「一生何求」?!

  「經典老表」在登雪山時領悟到下雪山的要領:在齊臀深的雪層沿著山坡向下走,不可按正常踏腳方式下踏,容易向前傾斜而滑倒,而要將腳底抬起45度角並成八字腳,以腳跟先著地,向下滑去。如此,一可以向下滑的距離遠,二可以堆積更多的雪而讓腳踏得堅實。而且,八字腳踏出去,定不會崴腳。

  王一夫寄希望於引領戶外人群,喜愛並鍛鍊寫作,讓個人的戶外體驗向深一步發展。他開始設計協會公眾號有獎吸納各類戶外運動「帖子」的辦法,鼓勵和刺激大家參與進「文化戶外」的行列中來,在戶外運動中不僅要身體素質提高,文化文明素質也大提高。

  隨後,不斷有大師級的戶外活動遊記發表在協會的公眾號上來,讓廣大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欣賞他人的活動,並更好地、安全地開展好自己的活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