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鑽研精神
2024-05-29 11:59:24
作者: 二子從周
第九百六十一章鑽研精神
這個也是李君閣的興趣點,不由得問道:「老伯的論文裡是怎麼說的?」
Alice如數家珍:「說起來,哥大和中國淵源不淺。哥大漢學系由一個被賣到美國做『豬仔』的華工後代丁龍漢先生捐建的,這是美國最早建立的漢學系。從一九零一年,哥大設立了『丁龍漢漢學講座教授』席位,到現在仍是哥大東亞系的最高榮譽,迄今只有六位教授獲此頭銜。」
說完驕傲地對孩子們說道:「其中第五位,就是你們思遠爺爺,第六位,則是一位哥大的客座——你們的四祖祖。」
孩子們都不由得吃驚地地低呼起來。
Alice接著說道:「很多資料在提到丁龍漢先生捐建哥大漢學系時,都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當時清朝最高的統治者聞知此事後,深為感動。慈禧太后親自捐贈了五千餘冊珍貴圖書。」
「其實太后聽到丁龍漢先生捐贈之後『深為感動』這件事,史料上並無證據,恐怕是出於想像。」
「而按哥大最著名的中國校友胡適的說法,根據哥大當時漢文教授夏德先生告訴他的話,這套並非雍正年原版,而是當時總理衙門所仿印。」
「這話出自哪裡呢?據胡適的轉述,夏德稱是出自端午橋之言。」
「夏德是外國人,但是漢學研究頗為精深,他是第一位丁龍漢漢學講座教授。他的話有一定可信度,但是還要考查。」
「端午橋是誰?是當年清朝派往西方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端方。末旗人中的文化翹楚,學識淵博,懂金石善收藏,版本學自然是拿手好戲。」
「《考察政治日記》里寫到端方帶領的中國使團在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初十日參觀哥倫比亞大學,文中稱『此美國第一有名譽之大學也。……中國學生在此者,僅五人而已。……又,圖書室藏中籍甚富。』」
「可以想像,當他們參觀圖書館時,校方會將《古今圖書集成》向他們展示。而該校唯一精通漢語的夏德教授,當然要出來迎接嘉賓。」
「也就是在那時,夏德向代表團團長端方,介紹了這套書。而精通版本學的端方,一眼就看出此書並非康熙原版,乃是總理衙門仿印本。」
「這個版本又是怎麼回事呢?有記錄說這個版本,『裝潢、紙張、校訂皆優於康熙原版。不過由於部頭太大,當時只重印一百部,準備作為分贈列強之用。不意書未送出,便遭火災,所餘無幾。此一贈書大典,乃無形中輟。』
『庚子拳變期間,哥大開始建漢學院,但又苦於無漢籍足資參考。』
『校方乃函請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及美國駐華公使康吉,轉請中國北洋大臣李鴻章幫忙。』
『鴻章乃奏請西太后交盛宣懷酌辦。盛氏乃奏請以前總理衙門火餘之書相贈。這就是這部巨著來美和番的始末。』」
「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呢?爺爺當然不會妄下結論,必須尋找史料來證實。」
「於是爺爺開始翻查哥大校刊Columbia Spectator,按圖索驥,查到一九零二年的該報報導:國務院知會哥大新任校長巴特勒,已收到駐華公使康格來函,稱中國外務部選定《圖書集成》一部六千冊。該書包羅萬有,為中國最大部頭的類書,由康熙皇帝指示學者編纂,時價七千美元。該書現由兩江總督劉坤一準備發運來美。
康格公使並在信中說,此舉證明了中國人對美國的友好情誼。」
「然後爺爺又去尋找這一天的各種美國報文資料,最後發現舊金山華文報紙《中西日報》也刊出選送書籍報導:『十七日紐約來電雲,美國外務部昨告於哥林比亞大學堂總教習畢拉,稱接到駐BJ欽使康嘉來函,言明中國所送該學堂之書籍,由中國外務部選得《子史集成》一套共六千卷,內備載中國古今各事,曾經康熙皇匯合儒臣纂修,書價甚鉅雲。』」
李君閣立刻找到一個漏洞:「等下,兩份報紙為什麼名稱不一樣?一個叫《子史集成》,一個叫《圖書集成》?還有哥大的領導,一個叫巴特勒,一個叫畢拉?」
Alice笑道:「你還聽得挺細啊,爺爺的解釋是,《圖書集成》在哥大這邊的翻譯是Tu Shu Chi Cheng,顯然,《中西日報》與Columbia Spectator出自相同消息來源,只是《中西日報》是廣東人辦的,匆促之間,將Tu Shu Chi Cheng誤譯為《子史集成》。而新校長Butler,北方話翻譯成了巴特勒,廣東話翻譯成了畢拉。」
李君閣不由得點頭道:「有道理,那這事情就算說得通了。老伯做學問當真嚴謹。」
Alice笑道:「嚴謹的還在後面。至此,我們看到的都是來自美國單方面的記述,表明這是一單『快遞』,哥大是收件人,還必須找到發件人的證詞。發件人是誰,是清廷外務部。」
「於是爺爺又去查閱台灣學者黃嘉謨主編的《中美關係史料——光緒朝》,從書中收羅的當時中美交涉各種原始檔案里,查到了當時駐美公使伍廷芳的兩件收文。」
「第一件是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初三日的收文。這份呈文應該早就發出,不過因為飄洋過海,收發時間相差約兩個月。」
「伍廷芳稱: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美國公使康格致函外務部,稱接到本國紐約可倫比亞大學堂婁總教習函,該堂內正在添設中國之學,擬購聚中國書籍存於學堂,並集中華百工所制各物,於博物院中陳列。外交部即行籌備。」
「第二件是次年三月初三日收文。伍廷芳稱:已接到南洋大臣來文,擬以《圖書集成》一部備送美國學堂;至於博物院所需各種器物,美商在華通商已久,可由美商代為購辦。一旦南洋大臣寄到《圖書集成》,使館即行轉交哥倫比亞大學。」
李君閣又舉手:「等下,剛剛不是還說畢拉嗎,怎麼第一件收文裡邊又變成婁總教習了?」
Alice笑道:「婁總教習,即哥大前任校長Seth Low。這事情是由他發起的,但是等一九零二年春,《圖書集成》抵達哥大時,Seth Low已當選紐約市長,迎接它的,是新校長Butler了。」
李君閣點點頭說道:「簡直搞得跟破案一樣,不過好歹是所有扣子都解開了。」
Alice說道:「結合所有這些資料,最後爺爺的結論是:一、此事應是李鴻章病危時所答應。」
「當年慈禧西逃後,任命李鴻章、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在BJ主持與列強的談判,耗盡了此老的精力。《盛宣懷檔案選編之七——義和團運動》中記載,一九零一年十月三十日,李鴻章在寓所『吐血半大碗,中有血餅』,醫生診斷為胃出血;十一月月三日,李鴻章『胃氣漸舒,精神略好』。」
「康格致函清廷外務部求書的時候,剛好碰到李鴻章病倒垂危。而李鴻章的簽名信,正是他在『精神略好』這一天所處理。」
「李鴻章在生命中倒數第四天,仍拼了老命處理這個無關緊要的對外交涉事件,目的只是想籠絡美國外交官。四天後,李鴻章懷著滿腹未了心事離別人間。」
「二、此事與慈禧太后無關。爺爺查閱了《德宗實錄》、《光緒朝上諭檔》、《光緒朝硃批奏摺》、《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等,未見到外務部就此事上過奏摺,也未見有上諭。」
「就目前資料推測,應是在李鴻章身後,由慶親王或王文韶以外務部名義,咨請南洋大臣劉坤一具體辦理。那麼,整件事與慈禧太后並無多大關係。」
「三、劉坤一決定以《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奉送,其他器物則請美國人自己在中國採購。」
「四、有資料證實,這部《古今圖書集成》本是總理衙門委託上海同文書局影印的石印本。撥款三十八萬兩,後再加補貼十萬兩,用上等桃花紙印刷,共印一百零一部。」
「其中一部黃綾裝訂,專備御覽。書印成後,除黃綾本進呈給皇帝外,另提取十部到BJ總理衙門,其餘九十部由上海道暫存。」
「到一九零一年冬,該書除四川、廣東、直隸等省購置,以及贈送日本一套外,庫存尚多,每年要支付倉租、保險、看守等費用四五千兩,到劉坤一接手,已耗費四萬多元。成為上海道一個沉重負擔。」
「既然賣不出,不如送出去。這是劉坤一的真實想法。劉坤接到外務部咨文,要置辦中國書籍贈送哥倫比亞大學。便順水推舟,不但圓滿地完成了李鴻章交給他的這次外交任務,還讓哥大東亞圖書館從此有了一套引以為傲的藏書。」
「而剩下的幾十套,不幸毀於火災,不過那應該在這件事情之後。」
說完認真地說道:「這才是這套圖書真正的來龍去脈。」
李君閣撫掌讚嘆:「窮搜畢羅,老伯這是花了多大的功夫,才能從浩繁的資料文獻裡邊抽絲剝繭,得出這個結論?!」
「在得出結論的同時,還讓人對當時的清廷外交事務的艱難,地方政府的應付,報文之間的往返格式,甚至當年政府外包業務,印刷規模,耗費資金,中國留學生情況,都有了一系列的了解。」
「這篇論文的價值,不僅僅是還原了一點史實,更在於它揭示了當時的這些方方面面。」
「這麼珍貴的論文,居然淹沒在老伯那汗牛充棟研究資料里,連我都沒有注意過,社科院這次當真是撿到寶了!」
「了不起,實在是了不起!憑藉這份鑽研精神,五十年如一日,不成為當代鴻儒才真是說不過去了。娃子們啊,這回明白學問該怎麼做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