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大勢
2024-05-27 16:35:24
作者: 搖搖-欲墜
明朝的官員有府官和國官之分,兩個官員體系雖然互有交叉,但是到了上層之後,就變的涇渭分明起來。
在這些官員之外,大明有一群特殊的官員,兼具了府官和國官的職能,那就是王府長史司。
他們掌王府政令、輔相規諷,總管王府事務。凡請名、請封、請婚、請恩澤及陳謝、進獻表啟書疏等,皆由王府長史奏上,如藩王有過失即問長史。
但是,他們雖然兼具了府官和國官的功能,因為負責的權力範圍比較狹窄,所以這些人不論在府官還是國官中,都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
而他們大多也是一些不得志的官員組成,屬於官員層次的邊緣人物。
特別是如今的大明分封,所有王府都封建海外,在王府任職,也就意味著他們遠離權力中樞。
而他們這些人的上升空間有限,很多人一旦進入王府,這一輩子就很難再出這個系統。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所以他們很快就與王府形成了利益團體,把自己的利益跟王府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韓琮就是這樣的一個官員,他從被分配到王府長史司,就已經絕了在仕途能繼續發展的念頭。
闔家從中洲來到了西洲,從一個正九品的典薄,能一直做到五品的左長史,除了時刻謹守官員本分,他也把自己的利益跟漢王府綁在了一起。
但是,身為一個聰明人,他很清楚以漢王府如今的行動,在很多地方已經犯了朝廷的忌諱。
眼看漢王府要倒霉,他不想跟漢王府一起沉淪下去,也是人之常情。
正月初一,在絕大多數人沉浸在慶祝新年的快樂中的時候,韓琮來到了通政司漢州城衙門。
漢王朱見注還忙著接見家族成員,今日也疏忽了對韓琮的監督,以至於一直到第二天,還沒有見到韓琮,才想起找他。
但是這個時候,不僅韓琮,就連他的家人也都被通政司的人員安排進了衙門內避難。
這個時候,朱見注才知道大事不妙,因為韓琮對漢王府的底細了解太深。
朱見注不顧影響,親自帶領了五百親衛,包圍了通政司衙門,想要讓對方交出韓琮。
但是在這裡的蔡康頂住了漢王的壓力,堅持不肯交人。
與此同時,黃金城那邊的朱見深和解雲得到消息,立即發來了電報,要求朱見注立即撤兵。
朱見注很想魚死網破,但是那些親衛包圍通政司衙門已經是冒了極大風險,絕不肯直接對通政司衙門動手。
看到連自己的親衛都不肯動手,朱見注這個時候明白了過來,自己想要自立,根本就是一場夢。
大夢初醒的他不敢再有任何僥倖心理,當機立斷,主動摘掉王冠,自縛雙手,走進了漢州城布政司衙門。
在黃金城那裡,還在等待消息的朱見深與解雲很快就知道了這一切。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眼中原本很難處理的漢王府一事,只是因為長史的倒戈相向,如此輕易就化解了。
當天下午,他們顧不上在黃金城的其他安排,乘坐專列從黃金城抵達了清江口海軍大營,隨後乘坐快船前往漢州城。
正月初五一大早,以朱見深,彭時,解云為首,總督蘇南為輔的朝廷大軍抵達了漢州城。
除了漢王府以及與漢王府關係密切的少數人顯得憂心忡忡,整個漢州城依舊還處於過年的歡慶之中。
漢王府剩下的其他人未嘗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但是他們無一不在現實面前低頭。
這幾天來,每天的廣播裡面都在宣揚朝廷穩定西洲的政策,對漢王府心懷不滿,有心自立給予了強烈的批判,並且對所有與漢王府親密的士兵給予了嚴厲警告和寬容對待政策。
漢王府的人那些郡王就是心懷不滿,他們也驚訝地發現,根本沒有人願意再跟在他們身後。
就連隸屬於漢王府的奴隸和下人,這個時候也不敢再給漢王府服務。
對這樣的結果,不僅給漢王府的人潑了一盆冷水,就連其他幾家王府,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是以前,他們可能還有可能收買民心,但是在有了廣播和無線電報之後,沒有任何老百姓會被他們收買。
而且,就在正月初三,在應天府的陛下就已經讓人發來了電報,並且在廣播裡面表示只查首惡,其餘人等除非有違法亂紀之舉,否則既往不咎。
這種輿論的宣傳控制根本就不會讓社會起太大的風浪,因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會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見深他們抵達以後,實際上就只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撫民心這兩件事等著他們來做了。
雖然看似解雲在這場風波中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但是其實,他來到西洲之後,通過各方面的運作施壓,讓所有人不敢妄動,就已經是最大的功勞。
他們來到漢州城之後,朱見深在彭時的叮囑下,並沒有過多插手漢州城的事務,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撫其他王府上。
從南洲來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諾,以往談定的合作,將在內務府的牽頭下繼續履行,不會損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實際上,這些王府出人,出錢,開發礦產,對朝廷有利,因為大頭都是朝廷賺走了。
而漢州府的清查和安撫,依舊由解雲負責。
有了韓琮的協助,他這幾十年一直是漢王的心腹,對漢王府的大小事務,包括暗地裡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務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違法亂紀的事務被清查了出來,所有參與其中的漢王府中偉大小王爺,不論是郡王還是鎮國將軍,一律被責令幽禁起來。
清查工作持續了一個月,漢王府的案例都寫了幾大本,總算將他們這幾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盤算了一遍。
實際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漢王府這些年雖然有許多違規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則也不至於削爵,砍頭。
他們大錯也沒有多少,主要是在私軍數量,違法占地,還有利用朝廷勞役為漢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屬於他們的利益。
這些事情不算什麼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對付漢王府,甚至根本不能當做違法的證據。
但是現在朱瞻基想要對付他們,又有韓琮這個人證,小問題也就變成大問題了。
朱見注最聰明的地方是他當機立斷,見事不可為,就立即認輸。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讓朱瞻基找不到嚴懲漢王府的機會了。
二月十五,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所有的事情調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見深帶著朱見注等一行,離開漢州府,前往京城面聖,等待聖裁。
三月二十,已經出行兩年多的太孫朱見深,終於又返回了應天府。
而這個時候的應天府,卻進入了大搬遷的熱鬧氛圍之中。
正統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見應天府的城市越變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在進行工業轉移之後,頒布了教育轉移法令。
原本在應天府,已經建立了數十所大學,每所大學的學生,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
所以,光是在應天府,與大學相關的學子與教師數量,就有幾十萬人。
在夾江工業區進行大搬遷之後,現在大學也要遷出應天府,整個應天府,將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學不作改變,其他各種專業的院校,都遷出應天府。
比如國子監,這所大明原本的官員儲備中心,就將轉移到應天府,北平和長安,川中,以及武昌,廣州這六大府城。
今後,凡是儒家學子,都只需就近進學,而不需要到應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將按照其主要職能,轉移到全國各地。
而且,所有大學都不建設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離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處建校,減輕城市負擔,形成獨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與城市職能相關的專業,一律不允許建設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專業,這是大明目前最具優勢,而且還是其他人看著也學不會的專業,所以這門專業依舊需要保密,並且不對外宣傳。
一個化學專業,一個材料專業,沒有系統的研究和積累,即便是將化學原料賣給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這不像其他機械專業,大明即使保密,賣出了產品,其他人也能仿製。
所以對這兩門學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遷出繁華的應天府,轉移到偏遠地方的小鎮,對許多學子來說,是不樂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學都要遷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強力壓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就連朱見深也不理解,為何要把帝國的未來棟樑之才,一個個安排到小鎮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釋是,在小鎮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學生腐化,還能降低城市的負擔。
這樣的解釋也讓大部分人能夠接受,要知道現在青樓雞寨都還是合法產業,應天府的秦淮河,可都是這樣的學子最喜歡去的場所,引發的爭風吃醋現象層出不窮。
而,應天府也做出了一個例子,遷出了幾十所大學,就減少了數十萬人,應天府城市規模已經大的驚人,現在騰出來的位置,也讓城市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這一舉動卻受到了三教的推崇,特別是儒教,以往的儒家傳承,可都是在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中。
在小地方教學,能讓學生專心就讀,免受各種誘惑。
漢王朱見注與漢王府另四個有實證犯錯的郡王被押解到京,就被朱瞻基責令幽禁在應天府王府,其職司皆由其子繼承。
其他人都還好說,但是朱見注比朱見深還要年輕幾歲,今年才二十六歲,他的兒子今年才七歲。
讓一個七歲的孩子掌管偌大的漢王府,根本就是一個笑話,其大權都被朱瞻基新任命的王府長史於克定控制。
於克定是于謙幼子,其人作風與于謙一樣,油鹽不進,強硬無比,有他在西洲,漢王府什麼事都會受到朝廷掣肘。
而解雲返回京城之後,面聖之際,就被朱瞻基擢升為內務府廣儲司正四品左司長。
廣儲司由御用監改置,掌各種物資儲備,分配。而且左司長還有一重要職責,就是有監督銀行金銀調配之責。
這個位置雖然級別不算高,權力卻很大,並且負責事務繁瑣,很是能鍛鍊人。
而解雲一上任,就面臨一件重要事務,籌備大明百年慶典物資。
只要這次的慶典穩妥辦下來,負責這件事的解雲,肯定又會得到晉升。
而就在解雲履任之時,已經年過七旬的議長解禎期向朱瞻基提出了辭呈。
不過朱瞻基並沒有同意,反而誠懇挽留,讓他等慶典之後再辭職。
在百年慶典這樣一個重要的時候,解禎期這個議長在職,必定又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所以解禎期考慮再三,收回了辭呈。
五月,就在眾人都以為漢王府的時間過去的時候,朱瞻基的最後一板子打了下來。
與漢王府合作開發西洲礦產的七家王府,被朱瞻基明令遷封西洲。
原本的南洲有十五家親王府,這裡還大部分都是荒漠地區,環境惡劣。
而面積大得多,物產更豐富的西洲,卻只有兩家王府。
如今借著漢王府的這件事,朱瞻基一下子遷封七家王府到西洲,讓西洲的王府增加到了九家,而南洲只留下了八家。
除了漢王府以外,其他的王府都樂不可支。誰都知道,在西洲不僅物產豐富,還有眾多的崑崙奴,這可都是免費的勞力啊。
在大勢面前,漢王府就是有意見,也不敢提出來,只能吞下這顆苦果。
對大明百姓來說,這件事只是一件小事,遷封王府,還沒有大學遷移重要。
到了下半年,每天的廣播裡都在關注一件事,那就是為了慶祝大明建國百年,各地的宗室,勛貴紛紛從各地回京,共慶大典。
除了他們,還有挑選出來的軍中英雄代表,普通百姓代表,優秀官員代表,每個能回京參加慶典的代表,都是在各自領域有卓越貢獻的。
他們的事跡,也受到了許多百姓的關注。
而朱瞻基也有些期待,他期待的不是慶典,而是那些許多年不曾見面的老人們……
(明天大結局,許多很久沒有出現的人物,也會依次亮相,然後還有一個後記,想寫一個全世界大部分都是華人的未來架空現代小說……)
(推薦朋友的兩本書,一本是狗皇帝的《回到明朝當暴君》一萬均訂的大作,比我成績好了幾倍。另一本是老作者白色米飯的新書《首都是地球》,老作者,新作品,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