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

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

2024-05-27 16:20:25 作者: 搖搖-欲墜

  在朱棣看來,自己的孫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個神童當老師。

  雖然是蒙師,但是朱瞻基是皇孫,所以內閣首輔解縉,這個曾經的著名神童成為了朱瞻基的老師。

  當然,這個時候的內閣首輔可不是什麼高官,沒有半分實權,只是皇帝的參謀,內閣首輔也才五品。

  到了後來,內閣才逐漸操持了朝政,並且兼任六部官員,才變成了二品,一品。

  朱瞻基對解縉的大名還是有些了解的,因為他是《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過這個人雖然博學多才,卻是個情商極其低下的二愣子,口無遮攔,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後埋進雪堆凍死的。

  有一個這樣的老師,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禍是福。

  他當老師的好處是他擅長書法,博學多才。壞處當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強,以後說不得要幫他這個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後為了他要跟朱高煦,紀綱這樣的狠人打擂台,朱瞻基就覺得頭疼。

  永樂元年,朱棣忙著清除建文帝餘孽。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

  為了讓自己的皇位顯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讀書人,並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時期沒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幫他吹噓揚名。

  崖山之後,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氣節的文人世家幾乎被清除一空。

  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應聲蟲而已。

  朱棣奪取了侄兒的江山,也唯有一個清流方孝孺剛正不阿。

  何謂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辦不了半點實事,於國於民沒有半點貢獻。

  天下太平之時,清流可以作為平衡朝堂的工具,亂世之時,清流就是拖後腿的廢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卻沒有半點能耐,乾脆地一殺了之。

  對文人,他雖然利用,卻從來沒把他們當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實幹之才之人,嘴炮在他這裡是沒有市場的。

  他雖然不重視文人,對於實幹之人卻非常重視。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無不是當世之大才。

  永樂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組建文淵閣內閣。再加上後來的楊溥、蹇義、夏原吉,于謙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興時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雖然後世他的名聲不算好,但是縱觀五千年歷史,在當皇帝這個職業上,能夠與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過三五人。

  至於被後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風雲變化,這些跟現在才六歲的朱瞻基都沒有關係。為了讓朱瞻基蒙學,朱棣親自下令,在金陵給他的兩個叔叔修建王府,騰出了文淵閣。

  朱高煦本來就不喜歡皇宮,他性喜漁色,在皇宮規矩大,不僅約束多,也失去了騰挪的空間。

  要知道,皇宮可算是朱高熾的主場,他的目標是跟自己的哥哥爭奪皇位,在皇宮裡,他沒有半點優勢。

  只有離開皇宮,以退為進,在皇宮外發展自己的勢力,才能有機會跟自己的哥哥來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願了,把文淵閣騰出來組建內閣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為了讓朱瞻基學習方便,就讓他搬出皇宮,這就未免太對不起他這個兒子了。

  一個黃毛小兒,半點功勞未建,現在卻一下子越過了他們這兩個在戰場上屢建大功的兒子,如何讓人心服。

  不過他為人本就陰鷙,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暗地裡卻加快了與兩個哥哥相爭的步伐。

  文淵閣也就是明朝內閣的雛形,如今解縉身為首輔,卻也只是個三品官員。

  他們相當於是皇帝的秘書,朝堂大事每日一匯總,他們這些秘書要針對每一奏摺給出處理意見,然後把奏摺和初步處理意見匯總到朱棣那裡去。

  除了這些公務,解縉每天早上還要負責給六歲的朱瞻基講一個時辰的課,然後布置課堂任務才去上班。

  到中午時分,他會檢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課,並且告知朱瞻基哪裡對了,哪裡錯了,等朱瞻基徹底明白,這一天的功課才算結束。

  經歷過後世的填鴨式教育,現在的這種教育方式對朱瞻基來說,根本沒有半點壓力。

  後世的小學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輪番交替,語文的廣博,數學的精深,徹底開發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

  而這種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的精英教育,學的還只有語文一科,所以這些對朱瞻基來說,學的非常輕鬆。

  唯一不算輕鬆的,就是每日一百個大字了。

  朱瞻基算是領略到了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書法的重視了。在後世的人看來,寫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徑,但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把書法看的比文采還要重要。

  他年齡還小,每天只需要寫一百個大字,但是這每個字都必須工工整整,一點錯誤不能出,哪怕字上面多了一個墨點,都需要重寫。

  前世的週遊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但是每天寫這一百個毛筆字,真的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耐心。

  不過他也沒有半點抱怨,而是把寫字當做了磨練心境的方法。

  他卻不知道,解縉雖然每天只是簡單地讚賞兩句,但是他的字早已在內閣以及朱棣那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能夠用毛筆把字工工整整寫出來就很不錯了。這個時候,只是臨摹,根本沒有書法可言。

  但是朱瞻基不僅僅是朱瞻基,他還是週遊。

  週遊在現代社會中小學是個落後生,二流子。這樣的學生在上學期間為了出風頭,往往會寫一手好字。

  週遊的硬筆書法就寫的很不錯,楷書仿了幾年龐中華,擁有了一點基礎之後又向行書方向發展,再到草書階段,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他現在雖然只有六歲,剛開始練字,但是前世的風格卻影響到了現在。

  所以他的毛筆書法雖然基礎差,但是整體的框架結構與風格都在,讓他的書法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並且他的書法風格不是那種華美優雅,自帶一種冷峻與凌厲,非常具有氣勢。

  這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解縉在他面前不會無底線地誇他,但是在內閣的一幫同仁,包括皇帝面前,只差把他誇成聖人了。

  這也讓一幫同仁無不羨慕異常,能為世子師。並且還是一個未來極有可能當皇帝的老師,這可是解家三代興旺之勢啊!

  朱棣也從朱瞻基的書法中看出了殺伐果斷之氣勢,對這個肖己的孫子越發中意。

  嚴令世子書法絕不可出文淵閣,對於一個才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書法風格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對此一無所知,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放在熟悉環境方面,外面的風風雨雨,跟他現在還無關。

  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參政,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永樂元年五月初一,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此舉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對朝堂的一次試探。

  朱棣遷都之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謂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萬。

  江浙一帶又是著名魚米之鄉,經濟發達,將首都遷往現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難得的霸主之勢,也不能直接逆勢而為,想要遷都,也要講究方法。

  第一步是將北平列為陪都,時機成熟,再宣布遷都。

  內閣眾人也對此舉意見不一,為了此事爭執了數日,都沒有一個結果。

  在文淵閣讀書的朱瞻基原本對此事一無所知,他讀書在文淵閣與藏書庫天一閣之間的側殿,與大堂尚有一段距離。

  側殿有五間,有一單獨小院,並且直通內宮,可直接到他居住文華殿,本仁殿。

  而文淵閣依託皇宮城牆而建,在皇宮的最南側,進入宮門可以直接入文淵閣,想要進入內宮卻還要經過門禁。

  他年齡太小,與外臣接觸過多,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進入文淵閣。

  不過這一日午時已過,解縉還未到來,加上他也難免對明朝初建的內閣有些好奇,索性帶著金闊和余先來找解縉。

  從來文淵閣讀書,他的身邊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闈,又增添了兩個朱棣派到他身邊的長隨。

  長隨在明朝太監等級中算是中層幹部,卻沒有多大的實權。但是現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頭。

  金闊祖籍揚州,木訥少語,但是忠厚穩重。

  余先祖籍湖廣行省興國路,朱瞻基問過才知,所謂的興國路就是後世的咸寧。

  余先同樣話不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齡還小,朱棣也是特意選了兩個這樣的太監安排在他身邊,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們不能跟著朱瞻基接觸外臣,但是金闊他們就沒有這個顧忌了。所以現在,反倒他們跟在朱瞻基身邊的時候更多。

  (繼續求一下小票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