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傷寒疫來臨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傷寒疫來臨

2024-05-13 15:25:27 作者: 夏侯龍城

  枲這種作物,李孟羲都不知道這玩意兒是個啥,不知究竟。

  關於枲的耕種方法,

  「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

  「晚則皮不堅。寧失於早,不失於晚。」

  可見,枲是生長性狀複雜的作物,收穫的時候,並未長到最老,不像麥子豆類一樣,收穫的時候已經長得老的到了生命周期的末端,就算不收了,植株也乾枯了。

  而枲呢,到秋天,要是不收,會多長出幾個節,表皮也會變得更厚。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獲麻之法,穗勃如灰,拔之。」

  枲在何時收穫為佳呢,在其穗變成了灰色的時候,可以把他拔掉。

  「夏至後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

  枲收穫之後,在夏至往後二十天後,可以放在水裡漚制。

  關於漚制,此處,工藝和造紙術的一個工藝環節類似了。

  造紙的時候,也是先把漁網之類的東西放在水池裡漚上幾天,還會往水池裡倒點石灰水,或者草木灰。

  其原理是,鹼性溶液能分解植物表皮和木質中的果膠,使纖維素露出來,纖維素於織布,就是麻線,於造紙,纖維素打碎,再煮一煮,再用濾網一過濾,紙漿就是紙。

  「種麻,豫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

  此處的豫,不是河南的意思,而是通預,先一步,早一步的意思。

  二月下旬,三月上旬的這段時間,有雨的時候,最事宜耕種。

  這麼久看下來,似乎,所有植物最佳種植時間,都是下雨的時候。

  一則,下雨了,土軟,不管是犁還是刨,都省力。

  二則,剛下過雨,土中水分充足,利於種子發芽。

  「麻生布葉,鋤之。率九尺一樹。」

  布葉為何。黃豆綠豆那裡,就見到過布葉這兩個字。

  應該指的是,農作物某個生長階段。

  大致是,植株半大的時候,可以來鋤鋤草。

  「樹高一尺,以蠶矢糞之,樹三升;」

  不一定非要用蠶糞。

  其他糞也是可以的,李孟羲心想。

  「無蠶矢,以溷中熟糞糞之亦善,樹一升。」

  其實,各類動物糞便,用於肥料時,其作用都是一樣的,主要是提供氮的成分。

  而蠶屎,並沒有太突出於其他動物糞便的地方。

  「天旱,以流水澆之,樹五升;無流水,曝井水,殺其寒氣以澆之。」

  此處,不遵循也行。

  莊稼沒那麼嬌貴的,用井水直接澆也無妨的。

  再把水從井裡打上來,倒進土坑裡暴曬,曬熱再把水舀起來,費時費力。

  有曬水的時間,能播種一畝地了。

  雨澤時適,勿澆。澆不欲數。

  下雨的時候,不用澆地。

  這倒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智力的問題。

  下雨天澆水,莫不是傻了。

  「養麻如此,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

  三十石,一石一百二十漢斤,折合現在就是六十斤,也就是三十公斤。

  三十石,就是九百公斤。

  苧麻,收穫的時候,可是收穫的整個植株。

  有這個重量不稀奇。

  類比下麥子,等於是把麥秸和麥子一起收穫了。

  麥子加麥秸,有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對吧。

  所以,麻一畝地,收兩千斤,很正常的。

  再後,種植西瓜的方法。

  區種瓜:一畝為二十四科。

  一畝,分為二十四個瓜壟。

  區方圓三尺,深五寸。

  瓜壟方圓三尺,深五寸深。

  「一科用一石糞,糞與土合和,令相半。」

  一個瓜壟,用一石糞,糞和土混雜摻和。

  「以三斗瓦瓮埋著科中央,令瓮口上與地平。」

  ……

  李孟羲直看到半夜,終於,把汜勝之書給看完了。

  書中內容不多,但是,李孟羲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筆記記了厚厚幾十頁。

  抬頭一看,夜已經深了。

  李孟羲瞌睡的打了個哈欠。

  捲起竹簡,然後睡覺去了。

  ——

  本來的歷史中,席捲漢末的傷寒疫最終還是爆發了。

  李孟羲在長安受到各地急報的時候,長舒了一口氣。

  終於來了。

  傷寒疫,之前已經想過傷寒疫有什麼抗疫措施呢。

  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李孟羲起身,去把書櫃裡《醫書》一書翻了出來。

  醫書中所寫,抗疫方法有,隔離,斬斷傳播途徑,醫用酒精口罩,再加上血清抗體法,和病毒滅活法。

  其中,還需要用到注射器,玻璃試管。

  注射器,可以稍微做大一點,做的跟給豬打針的注射器那麼大也行。

  想通了一切之後,李孟羲立刻召集舊部,木匠營魯犁並其麾下所有木工,還有田卜,並整個回天營。

  開始著手製作注射器。

  同時,朝廷召令,召集來了兩個名醫,一個是張仲景,一個是華佗。

  李孟羲命令兩人開始研究能用於傷寒疫的藥方。

  而李孟羲自己,去試製試管玻璃去了。

  生產玻璃的配料是什麼,李孟羲一時只能想起一則故事。

  傳說,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準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石英沙,加小蘇打,就能燒制玻璃的嗎。

  李孟羲眉頭舒展。

  小蘇打,中原謂之為鹼。

  石英沙,就是純淨的沙子。

  這兩種原材料,都比較容易得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