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汜勝農書(五)
2024-05-13 15:25:17
作者: 夏侯龍城
李孟羲本以為馬骨只起到在給種子上藥衣的時候,起到只是附著劑的作用,可是,本著對先賢學問的尊重,李孟羲在看到溲種法最後一點時,最後一句提到,用馬骨牛骨等粉末可以提升作物的抗旱能力。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李孟羲奇怪極了。
這到底,是不是微量元素的作用呢。
只有等以後試試了。
繼續翻頁,再後,區田法。
區田法大致是合理密植,自漢之後,方有地壟的概念。
一壟一壟,就是種地時,把麥子種一行一行的。
「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
區田法,田間有明顯的水道,這樣,用水澆灌莊稼之時,水就自動順著壟從第頭流到地尾。
只此一法,讓澆水變得有效率的多了。
若無田埂,水澆之後,只會漫開不遠,得挑著水桶,一點一點的澆。
區田法,田中有埂,一桶水,從田這頭,水順著地,可以流到田那頭。
效率提升何止十倍。
「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
所謂的糞氣,李孟羲猜測,指的是光照,莊稼種植的密了,會遮擋光線,反而影響莊稼生長。
所以,中原地區,種植方式,經歷了密植,到稀植,再到合理密植,稠密得當。
在漢時,種植方式已發展到合理密植的程度。
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
「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一尺五寸;町皆廣一丈五寸,長四丈八尺。」
此處,涉及到很專業的田地分壟知識。
以一畝為標準,一畝地,長十八丈,寬四丈八尺,至於書中所寫的橫壟縱壟,李孟羲覺得,橫豎都行。
想及前世,麥子一壟一壟的,從地這頭到地那頭,一壟到底。
這樣,施肥澆水,也方便的很。
「尺直橫鑿町作溝,溝一尺,深亦一尺。積壤於溝間,相去亦一尺。嘗悉以一尺地積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積壤。」
在地中,橫鑿為溝,溝倒是無所謂,溝挖出之後,把兩邊的土,堆成土壟。
「種禾黍於溝間,夾溝為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
一處田溝,種麥子兩行。
此處,不一定。
如果是三轅耬車,能種三行。
合理密植,要點便在於此。
以壟和溝把作物大致區分開。不至於過密。
然後,溝和壟中,作物就種的密一點,以保證整片田地作物密度。
如此,便能疏密均勻。最大程度提高田地利用率。
至此,作物的種植方法,達到了最優。
哪怕到了後世,二十一世紀,種子播種依然是一行一行的,哪怕農業生產全用高科技的美帝,作物也是種成一行一行的。
因為,這是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了。
「一溝容四十四株。」
做不了,農業生產,沒辦法精確到棵。
只能大致保持一定的植株密度。
「一百合萬五千七百五十株。種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過一寸,亦不可令減一寸。」
何謂之不可過令一寸,如果,精耕細作,把田地修的方棱四正。
麥子一排排種的跟樹林一樣,自然能做到,一排排絲毫不亂。
但,農業生產,在李孟羲看來,以古代的生產條件,農業生產,大致還是粗放型的。
粗放型耕種方式糧食產量巨大,精耕細作,雖然,畝產會提高,但是,單位勞動時間,收穫的糧食,比不過粗放型耕種的收穫多。
在古代,過度的精耕細作,性價比太低。
「凡區種麥,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十二株。一百凡九萬三千五百五十株。麥上土令厚二寸。」
「凡區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行容九株。一百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大豆,是指黃豆,大豆應該……大豆根系發達,而麥子根系淺,因此,這兩種作物的種植方法,應該是不一樣的。
麥子可以用耬車,直接用牛拉著耬車,直接一排過去。
一趟種夠一耬。
而黃豆,不能用耬車種,如果像麥子那樣,用耬車去種,那麼,種的就太密了。
黃豆應該是,拿著鋤頭,隔一段距離,用鋤頭刨一個坑。坑裡,丟個兩三顆黃豆,然後,鋤頭順便把坑填上。
黃豆是一個坑一個坑種的。
黃豆和麥,根系一個深,一個淺,植株長成之後的體量也不同,黃豆秧子一大片,麥子直上直下的一根。
因此,兩種作物,對光照的要求也不同。
這就決定了,種植方式的不同。
「區種荏,令相去三尺。
胡麻相去一尺。
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百常收百斛。」
胡麻,即是芝麻。
是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農作物。
芝麻非是糧食作物,而是經濟作物。
芝麻可以榨油,榨油剩下的油餅,又是餵養牲口的絕佳飼料。
漢代植物油壓榨技術不太成熟,但無妨。
李孟羲知道該怎麼壓榨植物油。
比較難做的是液壓機。
而或許容易做的,是槓桿榨油機。
如果有一個十倍力臂的槓桿,那麼,人打出一百牛的力量,就能施加給油料一千牛的力量。
力量若不夠,那就再加長槓桿,總能把油榨出來的。
芝麻油,可老香了。
人間美味。
「上農夫區,方深各六寸,間相去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
也不知,漢代的農學家,是如何把一畝地分出三千七百個種植區間的。
難道,真的是一個一個數的嗎。
把田地,精確劃分千萬個種植區間,好像,只有在無土栽培這種高效率的規模化種植中,才能做到。
無土栽培的模具,上邊一棵一棵菜,就像標本一樣整齊。
看到此處,李孟羲確定了一件事。非是西方有邏輯思維和科學研究方式,東方一樣有,漢末也一樣有。
不然,無法解釋古代農學家是出於何種目的和動力,把田地區分成千萬個區間來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