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2024-05-11 18:04:14 作者: 納川

  頡利可汗鑑於唐朝發生了宮廷政變,政權不穩,於是發兵攻打原州、靈州,包圍涼州,進而侵犯涇州,李靖帥軍在靈州與突厥展開激戰,雙方從白天打到晚上,不分勝負,突厥兵只好撤退。李靖再次保持了禦敵不敗的記錄。

  到了七月份,頡利可汗親自率領十萬人馬襲擊武功,唐朝京師戒嚴。頡利可汗兵攻高陵,尉遲敬德在涇陽迎戰,擒獲俟斤烏沒啜,殺死突厥軍一千多人。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剛剛繼承帝位,東突厥頡利可汗認為唐太宗剛登帝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治秩序還未安定,便與突利可汗合兵二十多萬,大舉入侵唐朝。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率軍進到渭水便橋的北岸。

  頡利可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便派遣手下大將執失思力前往長安覲見唐太宗,以便觀察唐朝的情況。

  執失思力見到唐太宗後,自認為勝券在握,便大肆鼓吹說:「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兩人率領著百萬大軍,現在已經來到。」想藉此恐嚇李世民,以顯示其軍威。

  作為唐朝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李世民自然對心理戰也是非常嫻熟的,他認為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若閉門固守,稍有示弱的表現,必然助長頡利可汗的氣焰,促使其縱兵大掠。

  他於是非常嚴肅地斥責執失思力說:「我與你們的可汗當面約定講和通好,前後贈給你們的金銀布帛,多得無法計算。如今你們的可汗卻單方面背棄盟約,率領兵馬深入唐境,我可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雖然你們是戎狄族人,但也是長著一顆人心的,怎麼能夠完全忘卻對你們的巨大恩惠,自誇兵強馬壯!今天我可要先將你殺死!」

  執失思力頓時非常害怕,便跪下請求饒命,大臣蕭瑀和封德彝也請求按照禮節打發他回去。

  李世民說:「如果我現在就放他回去,突厥認為我害怕他們,就會更加肆意侵凌。」

  於是,命令將執失思力囚禁在門下省。

  李世民囚禁執失思力之後,就帶領大臣高士廉、房玄齡等人騎馬徑直來到渭水邊上,同頡利可汗隔著渭水對話,責備他背棄盟約。

  不一會兒,唐軍主力相繼趕到,軍隊陣容盛大,頡利可汗見執失思力去而未返,而李世民已挺身而出,非常恐慌,於是請求議和。

  李世民考慮到自己剛剛登上帝位,政權尚未穩固,決定採取「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策略,同意議和請求。

  八月三十日,唐太宗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便橋會盟,宰馬歃血,並饋贈給他大量金帛,史稱渭水之盟。頡利可汗於是引兵退走。

  唐太宗詔令殿中監豆盧寬、將軍趙綽護送突厥出境。

  頡利可汗投桃報李,決定獻馬三千匹、羊萬頭,唐太宗沒有接受,只讓他們將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來。

  雖然李靖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但是,他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嫻熟的為人處世技巧,仍然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唐太宗於是下詔調李靖回長安,先是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不久轉任兵部尚書。

  李靖從此成為大唐重臣。

  貞觀元年(627年),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討伐,遭遇失敗。突利可汗只帶領少數隨從逃回。

  頡利可汗一聽突利可汗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於是大怒,命令將他監禁起來。

  突利可汗心裡感動委屈,對頡利可汗非常怨恨。

  這一年,天降大雪,突厥的羊馬被凍死很多,人也沒有吃的,可謂是內外交困。

  頡利可汗害怕唐軍乘危來攻,於是領兵入朔州,揚言是會獵。

  有大臣對唐太宗建議說,既然突厥違背盟約,犯我邊境,我大唐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他們。

  唐太宗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他們有盟約,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貞觀二年(628年),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到長安,向唐朝陳述遭到頡利可汗的攻擊,請求援助。

  唐太宗召集大臣商議時說:「我與頡利可汗有盟約,又與突利可汗結拜為兄弟,兄弟有難不可不救,怎麼辦?」

  吏部尚書杜如晦說:「夷狄不講信義。我雖守約,但他們常背盟。今他內亂而擊之,是他自討滅亡。」

  於是詔令將軍周范駐守太原備戰,頡利可汗也擁兵窺視。

  有人建議修築古長城,再調百姓充實要塞。但唐太宗認為,當時災難頻發,而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不和,互相攻殺,突厥勢必要滅亡,不需要築障實塞。

  突厥人粗疏少謀略,頡利可汗曾得到漢人趙德言,賞識其才能,十分信任他,趙德言漸掌國政;頡利可汗又將某些權力交給各胡人部族,卻不重用自己宗室中人。每年興師入侵唐朝邊境,其下屬不堪其苦。胡人秉性魯莽,多次言而無信,號令常變。此時又碰到災荒,徵收苛捐雜稅特別繁重,於是各部落均生二心。

  貞觀三年(629),突厥屬部薛延陀自稱可汗,派使者來告唐朝。突厥此時已經是眾叛親離。

  貞觀三年八月,代州都督張公瑾上書陳突厥可取之狀,言原因有六,一曰頡利親近奸佞;二曰其役使之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三言突厥內部不和,頡利與突利互相猜忌,必不相容;其四突遭雪災,牲畜損失慘重;五言頡利引諸胡為腹心,而疏遠其族類,胡人反覆,大軍一臨,必生內變;最後是中原人在突厥者甚多,他們各自屯結,保據山險,大軍出塞,必定響應。唐太宗同意了張公瑾的意見,下令出兵。

  唐軍反擊突厥、洗雪國恥的時機到了,而戰功卓著、謀略過人的李靖自然成了主帥的不二人選。

  唐太宗下令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張公瑾副之,此為中路軍,也是主力;并州都督李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丘行恭副之,此為東路軍;左武衛大將軍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沿黃河北進,與李靖、李勣兩軍遙相呼應,此為西路軍;靈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副之,由靈州向西北挺進,此為西北路軍,防備突厥向西逃竄或者迂迴包抄唐軍的後路;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鎮守幽雲地區嚴防突厥軍隊東逃;此為東路軍;營州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此為東北路軍,六路大軍眾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