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決戰第三帝國> 第109章 運輸線

第109章 運輸線

2025-03-29 20:43:08 作者: 遠徵士兵

  韋維爾是沒法在北非繼續指揮下去了。

  「戰斧行動」失敗後不久,韋維爾就收到一份電報:「首相緻韋維爾將軍:奧欽萊克將軍將接替你的職位擔任中東英軍總司令,而你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優秀人才和十分傑出的軍官,將填補英印總司令的空缺職位。」

  「優秀人才」和「傑出軍官」……這些詞都是英國人用來安慰失敗者的,韋維爾當然明白。

  韋維爾決定服從這個安排,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北非是徹底失敗了,儘管他敗得有些不服氣,他明明就可以贏的……

  想了想,韋維爾就心情沉重的向倫敦回電道:「我無條件服從安排,北非的失敗,全部責任都在我,我等待奧欽萊克將軍前來接替我的指揮……」

  韋維爾離開前表現出了一名英國人常有的紳士風度,也表現出了一名戰士應有的勇氣。

  

  對此,秦川認為這是邱吉爾缺乏用人的胸襟和眼光,如果邱吉爾始終用韋維爾任中東英軍總司令,歷史上的隆美爾或許會更快敗出北非。

  然而,英軍將領卻是失敗一個換一個,再失敗就再換一個……其結果就是每一個上陣的將軍都對沙漠作戰不熟悉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而等他們差不多適應時也就離被撤換不遠了。

  最後上陣的蒙哥馬利之所以能贏,那完全是因為英軍在兵力、裝備和補給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幾乎可以說無論是誰來指揮隻要無腦往前推就可以獲勝了。

  奧欽萊克並非完全沒有指揮沙漠作戰的經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在北非指揮過英軍捍衛蘇伊士運河,這也是他被邱吉爾選中替換韋維爾人選的原因之一。

  但事實證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往往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

  這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德國許多將軍比如隆美爾本人也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擁有了一戰的經驗後就在戰場上時時避免將戰鬥打成類似一戰時的塹壕戰,其它德國將軍也是在這一點的基礎上研究出新的戰術理論,「閃電戰」由此橫空出世。

  但如果死守著一戰的那些經驗以為往後的戰爭就是那樣不會變化並以此為基礎構築戰略、戰術甚至研發裝備,那就會鬧出一個個笑話了。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就是笑話之一,法國人從一戰塹壕戰總結到的就是往後戰爭就是敵我之間在塹壕之間打來打去,於是構築了一條世界上最豪華、最堅固的塹壕來支撐其「絕對防禦」的軍事理論。

  英國會比法國好些,但也是半斤半兩……它主要體現在武器裝備研發主要針對的是塹壕戰,比如步兵坦克。

  新上任的奧欽萊克將軍就深受其苦。

  他第一時間就統計了自己的部隊及裝備,然後吃驚的發現自己手裡隻有一百輛故障頻頻不堪使用的「瑪蒂爾達」坦克。

  「看來我是來收拾爛攤子的!」奧欽萊克將軍對參謀說。

  「不,將軍!」參謀回答:「德國人的坦克比我們還要少得多!」

  「噢,是嗎?」奧欽萊克將軍回答:「但德國人的坦克至少還能開到我們的陣地面前,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敵人的威脅並且需要防範,但德國人需要擔心我們的坦克嗎?」

  參謀不由啞口無言。

  奧欽萊克將軍說得對,德、意軍與英軍的防線大慨相距三十公裏……會相距這麼遠是因為之前英軍撤退而德軍沒有追擊,於是中間就拉開了一段緩衝區。

  三十公裏對於德軍的「三號」坦克來說甚至不城要一小時,所以英軍隨時都要擔心德軍的坦克會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並進行穿插,於是有點人人自危的感覺。

  而這個距離對於「瑪蒂爾達」坦克來說卻需要三小時,甚至還不敢保證有多少坦克在途中不出故障,德軍老遠就能發現它們並有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

  也就是說,德軍防禦起來要比英軍放心得多。

  「更糟糕的還不是這個!」奧欽萊克將軍對參謀說道:「更糟的是我們隻有『瑪蒂爾達』,如果想要更多或是更先進的坦克,就必須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從英國本土運輸,而德國人隻需要用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從義大利得到他們需要的任何一切,所以用不了多久,德國人的坦克就會成倍的增加,而我們卻依舊是這些垃圾……」

  說著奧欽萊克將軍就揚了揚手中的裝備清單。

  參謀無言以對,因為從英國本土繞過好望角的運輸線的確要比德、意軍的補給線要長得多。

  無奈之下,奧欽萊克將軍就給邱吉爾發了封電報:「我們雖然在兵力上占優勢,甚至在坦克數量上也占據優勢,但這隻是紙面上的數據,我們擁有的坦克都是些性能落後的坦克,如果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及物資的話,我相信我們隻有撤出北非!」

  邱吉爾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

  因為如果德國占領了埃及進而控制了「蘇伊士運河」,那麼英國與印度、奧大利亞等殖民地的運輸就隻能繞過好望角,這不僅會增加至少一倍的航程還會增加許多不確定的危險。

  邱吉爾的回電是:「我會給你想要的一切,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敵人趕下海去!」

  邱吉爾的確做到了,他的辦法是向美國求助。

  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參戰,原則上是不能幫助交戰的任何一方,但這已是有名無實,因為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以租借的名義向盟軍提供大量的裝備和物資支撐著盟軍作戰。

  此時,美國恰好有一批戰略物資運到印度,這批物資原本是送往緬甸準備用於支援中國遠征軍的,可英國與美國的關係更密切,於是羅斯福沒有多想就同意了邱吉爾的要求,轉而把這批物資用於增援北非。

  這樣英軍的補給線就不是從英國本土運往北非,而是從印度經紅海再通過蘇伊士運河運往埃及……這運輸線甚至比德國經義大利運往托布魯克的運輸線更短。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