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消失的佛祖
2025-03-28 18:53:02
作者: 李白不白
郭大路初至苦海時,心裡就一直在回味那句爛大街的佛偈:「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但他並沒有把這句話和渡苦海尋靈童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在經歷了那麼多神話傳說之後,根本就把這句話丟到九霄雲外了。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一個人在經歷了那麼多驚心動魄的關隘之後,腦子裡在想的一定是下一步是什麼,下一步要到哪裡,這是人之常情和思維慣性。
譬如修行,當你歷經重重磨難,闖過密布荊棘,度過三災利害,眼見破境的機會就在眼前,怎麼會不想再進一步?
修行界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講的就是堅持到底的道理,因此當郭大路第一次一路闖到那座小島前,隻差最後一步就能登島時,他機會沒有任何猶豫就擡起腳步。
然而事實是他仍舊錯過了最後一步。
對於一般人而言,這種結局無異於歷經海潮颶風,最後卻翻船於一條陰溝,不論出於哪種心理,都要重頭再來一次,務必爭取零失誤,踏好那最後一步,不然就是對不起之前的所有努力。
事實上,郭大路和唐三藏也是如此做的,他們再次從起點出發,沿著原路前行,重渡苦海。
這一次,他們不僅帶著尋找佛祖的任務,還帶著對那「錯失一步」的執念,因此相比於第一次,這次他們抵達彼岸的意志更為迫切和強烈。
按照正常的邏輯,一旦此次他們順利破關,來到小島前面,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屏氣凝神,算準距離,穩住雙足,爭取一步跨上小島,從而一雪前恥。
然而,郭大路經歷海市蜃樓的二次「折磨」來到這裡,卻毅然決然地選擇退回去。
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和「事不過三」的原則也不符合,郭大路更加無法確定第一次「失足」是失誤還是「設定」,他同樣不敢保證這一退,會不會又再次進入那些神話幻境中……他純粹根據自己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做出抉擇,就像他每次面對重大關隘時所做的那樣。
道祖有句話就是說的這個事:「老道一生行事,講究自然而然,順勢而為。」
郭大路也是如此——他當然如此。
好在結果還不壞,連環的神話幻境並不是渡過苦海的真正關隘,「回頭」才是。
他登上小島,和那位白衣沙彌見了禮。
白衣沙彌道:「郭施主辛苦了。」
郭大路搖搖頭,然後注視這那位白衣沙彌,開門見山問道:「小師傅你就是如來佛祖的轉世靈童嗎?」
沒料到對方會如此直白,白衣沙彌愣了一下,隨即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施主不要說笑。」
郭大路聞言,也愣了一下,因為他不用追問也可以明顯地察覺到這位小沙彌的確不是佛祖轉世靈童。
「那小師傅您是?」
「小僧穎然,在這空空島修行。」
「哦,那這島上還有什麼人?」
「還有小僧的師父海慈禪師,不過恩師出島遊歷已有數載,故而如今島上隻有小僧一人。」
「確定隻有你一人?」郭大路問。
「出家人不打誑語,施主若是不信,儘管搜島,若是發現有第二人存在,盡可以將小僧舌頭拔下,並將小僧丟入海中。」
郭大路:「……」
「既然這島上隻有你一人,剛才我登島的時候,你為何要假裝深沉地說什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和什麼『施主你來了』,搞得好像在這等我似的。」
穎然抓了抓後腦勺,有些尷尬地說道:「這空空島位於苦海之中,故而能登島的客人都可以說是回頭是岸,至於後面那句是,是師父臨走時吩咐下來的。」
「你是說,尊師吩咐你在此等我?」
小沙彌趕緊點頭,「沒錯。」
郭大路又問:「那你師父還有沒有其他話交代。」
小沙彌搖頭。
郭大路皺起眉頭,隱隱覺得哪裡不對,但若就此離去又覺得不甘心,而且直覺上暫時也不能離開這座空空島,因為自己想要的就在這座島上。
白衣小沙彌把郭大路引入一座簡單幹淨的寺院,請他落了座,並為他泡上茶。
「師父說郭施主精通佛家之外諸子百家之學,有任何疑問均可請教。」白衣小沙彌謙虛地看著郭大路,語氣誠懇。
郭大路心中一動,想起佛家最愛在對話中打機鋒,然後一不小心透露出奧義真諦,於是和藹道:「小師傅但問無妨。」
小沙彌果然不客氣,開始向郭大路請教,他問的問題倒不是多麼複雜深奧,但非常散亂,東一句西一句,沒有什麼重點,隻是會在郭大路解釋到末尾的時候補一句:「佛經上對此也有解釋……」
在白衣沙彌看來,佛經包羅萬象,囊括百家之學,可以說是非常虔誠了。
兩人正進行著漫無目的的問答,小沙彌忽而站起身,道:「第二位客人也到了。」
郭大路也站起身,道:「去看看。」
第二位客人自然就是功德佛金蟬子唐三藏。
唐三藏在一腳踏空之後,也是幡然醒悟,頓時明白過來「回頭是岸」的真諦,但他沒有像郭大路那樣原路返回,而是在起點時便直接向後倒退,結果也成功找到這座小島,順利抵達彼岸。
有時掛在嘴邊的道理反而最容易被忽略。
唐三藏登島之後,一番寒暄客套,在確定白衣沙彌不是靈童,且此島再無其他人時,也非常驚訝,和郭大路交換了一下眼神,一般的茫然不解。
兩人悄然釋放神念,搜索空空島,發現島如其名,果然空空如也。
經歷那麼多折騰,最終得了這個結果,多少讓人有些沮喪,但出於心中僅存的那一絲不甘,兩人還是在島上陪那位沙彌待了一天一夜,結果就是……
徹底確認靈童不在此處。
次日,二人離去,臨行前,郭大路問白衣沙彌:「令師尊外出雲遊,有沒有說過要去何處?」
白衣沙彌道:「彼處。」
郭大路一笑,點點頭,「好。」不再多問。
不料那白衣沙彌補充道:「師父還說,此處即彼處,天邊即眼前。」
郭大路現在並無心思打這種機鋒,道:「嘚,嘚,講得嘚……」
言及於此,忽然住嘴,心中劈過一道閃電,猛然轉頭望向唐三藏。
唐三藏這時恰好也轉頭看向自己。
渡過苦海,抵達彼岸,必見靈童。
這是佛祖佛偈中明確點明的。
而此時,二人皆抵達了彼岸,登上空空島,卻沒有在島上發現靈童,難道是佛祖在撒謊?
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佛祖從無虛言。
如此一來,答案就變得微妙起來。
而空空島和白衣小沙彌,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