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坎門如鏡
2025-01-29 03:26:42
作者: 風舞月
第二百六十四章坎門如鏡
天靈看到石門上巋然不動的大樹,忽然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卻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領悟到了巽門要給他的啟示?
那麼,這股狂風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他前前後後的思索著。
當初,他看到巽門上這棵大樹的時候,感到非常的奇怪,因為,八卦之中,巽代表的是風,所以,他覺得打開這扇門的鑰匙應該是風,所以,他向這棵樹擊出一掌,想弄出一些風來,結果,他做了這一切以後,這扇門就打開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源源不斷、無休無止的狂風。
所以,這一切的源頭,其實就是他自己。
他回憶著這個過程,已經想通了其中的道理。
那麼,現在,他該怎麼辦呢?
就見他來到這石門的一側,向石門上的樹再次的伸出手去,這一次,他做出了一個吸收的動作。
說來也是奇怪,就見這呼嘯的大風,瞬間改變了方向,隨著「哐當」的一聲,石門再次關閉了,大風頃刻之間也停止了。
天靈收身凝神,向石門上望去,樹還是那棵樹,隻不過,他忽然感覺到它好像有了更大的生機,也更加的蒼翠了。
想起剛剛的經歷,他還是有些心有餘悸,剛剛撞到石壁之上,後背還有些生疼。
不過,他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他已經明白了巽門的義理了,於是,他很快的就來到了下一個石門之前。
按照八卦的順序,下一個石門就應該是代表了水的坎位了。
隻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坎位的石門上面卻是乾淨的很,上面一點東西都沒有。
這不禁讓他感到非常的奇怪。
他滿腹疑惑的輕輕的用力向石門推去,由於有了前面的經驗,所以,這一次,他顯得格外的小心。
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門竟然輕易的就被打開了。
「吱呀」一聲,門打開了,他怕有什麼出奇不料的「埋伏」,所以特別的小心謹慎,不過,看上去非常的平靜,一點「意外」都沒有。
他小心的向裡面望去,奇怪的是,他發現裡面的場景和他現在所處的場景差不多,於是,他小心的走了進去。
然後,他發現,這扇門就好像是一面鏡子一樣,因為裡面的場景和外邊的場景一模一樣。
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一個場景裡面多了一個他,另外一個場景裡面沒有他而已。
甚至,很快他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才是他一開始來到的地方了,他已經分不清楚,到底哪個是門內,哪個是門外了。
為什麼會這樣?到底哪一個才是自己開始在的地方?自己該怎麼辦?
他再一次陷入了苦惱之中。
他忽然想到師父曾經對自己講過的坎在八卦之中的含義:坎上坎下,陽陷陰中,險陷之意,險上加險,重重險難,天險,地險;險陽失道,淵深不測,水道彎曲,人生歷程曲折坎坷;絕顛聰明,「心誠行有功」。
其中的意思就是說,坎位是及其兇險的,一條陽線陷在兩條陰線之中,就好像一個人跌落到極深的陷阱之中,情況是非常兇險的;而隻有堅定信念、堅持正道,隨機應變,謹言慎行,才能夠化解兇險,脫離困境。
這個道理他懂,可是,現在出現的這個情況,卻是考驗自己什麼的呢?
一點提示都沒有,讓他怎麼下手呢?一時之間,他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這個時候,或許更加需要自己靜下心來,所以,他慢慢的坐了下來,開始了打坐。
道和坎,或者說道和水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它們最大的一個共同點應該就是善吧,因為,道家的祖師,老子曾經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的意思就是大善、至高無上的善,這句話的意識就是,至高無上的善念就好像水一樣,水擁有著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的品質。
道家,初始是以修身養性、行善濟世為己任的,隻是,隨著它的發展,到了今天,降妖除魔卻好像成了它最首要的任務。
世界上的事物,永遠是對立的,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妖魔鬼怪就代表著惡,所以降妖除魔,其實也就是在除惡,本也是無可厚非的。
隻是,這種簡單的除惡的方式,對於道家的初衷而言,還是有些相背離的。
想到這裡,他忽然想到了遠古時期,人們治水的故事。
雖然,水滋養了萬物,並不與萬物相爭,可是,它也有為惡的時候,尤其是遠古時期的洪水,更是比野獸妖魔更加的可怕。
據傳,當時洪水肆虐,危害人間,而賢明的帝王,堯和舜卻都沒有能夠順利的治理好洪水,這也成為了他們在世之時的一塊心病,後來,帝王之位傳給了禹,大禹最終治服了洪水,人們擁戴他,稱呼他為「大禹王」,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成為中國千百年來的佳話。
那麼,到底為什麼堯和舜都沒有治理好洪水,卻被大禹給治理好了呢?
這就是因為他們對待洪水的方法不同而導緻的。
堯和舜採用的是堵的方法,哪裡發洪水,就在哪裡修起高堤大壩,阻住洪水,可是,洪水越積越多,最後所修起的大壩承受不住洪水的衝擊,被洪水衝垮,洪水肆虐人間,比野獸妖魔更加的可怕,很多的人都死於洪水之中,更多的人,無家可歸,承受著難以想像的磨難。
大禹開始的時候,也是沿用的上一代人的方法,可是,這種阻攔的方法早已被證明是不管用的,看到受苦受難的人們,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尋找著新的方法。
就這樣,在和洪水鬥爭了很多年以後,每日裡,水裡來水裡去的,他終於發現了水的特性,找到了治理洪水的辦法。
他想到了治理洪水的辦法就是——疏。
疏:疏通,疏導之意,既不是把它消滅掉,也不是把它徹底的阻攔,而是挖溝修槽,把它要嘛引導到大海,給它找到歸宿,要嘛引導到河流,暫時的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於是,在他的帶領下,人們苦幹一十三載,疏通了九條大河,最終徹底的治服了洪水,人們再也不用受它的肆虐,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思索著大禹治水的故事,頗有感慨的想:如今妖魔鬼怪就好像遠古的洪水一樣,如果簡單的施以暴力,以暴制暴,見一個殺一個,肯定是治標不治本,根本就不可能從根源上把它們給消除的;對待他們,也應該像大禹治理洪水一樣,疏導他們,把他們導向正途,如果,正途好比大海的話,善念應該就是引導他們的溝渠,而道家,也就應該是修築溝渠的人。
如果說水的最大的美德是至善無極的話,那麼它的第二個美德,就應該是至謙之至了,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雖然有至善之功,卻默默無聞的流向低處,甘願處在一個謙卑的地位,所以說水的第二種美德就是至謙之德。
有太多的人,對這種說法,產生了深深的誤解,認為這句話是說做人的道理,應該和水相反,是應該向上看,向上爬的;而水,永遠的向下方流,沒有一點競爭的意識,甘願自我墮落,是和做人的道理正好相反的。
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
這句話說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個道理,這句話是不可以分開的。
人往高處走,說的不是地位、權勢,意思也不是說人要追求無上的權利和地位,這裡的高處,應該是道德的高處,修行的高處,意思是說,人應該不斷的自我修行,不斷追求道德的提升,到達好像水一樣的道德高度,道德境界。
水往低處流,說的不是自甘墮落,沒有向上的動力,而是說修行之人,道德高尚,好像水一樣的人,即便達到了一個公認的高度,也要像水一樣,保持著那種至善至謙的品行和美德。
想到這裡,他的心中忽然一驚,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現在的處境。
他雖然遭萬嬰的陷害,剛剛才從昏迷之中甦醒過來不久,可是,師父的離去,靈山掌門之位的傳授,以及對他的期待,他的身上陡然肩負起了挽救三界的重責,這些,都讓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他雖然小心的壓抑著自己,可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感到有一股壓制不住的興奮和衝動。
這種興奮和衝動,讓他看待周圍的事物,心情和以往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或許,他這才意識到,正是這種陡然而升的身份,讓他有一種不安、忐忑,同時伴隨著激動、興奮,有一種居高臨下,惟我獨尊的萌芽在裡面。
而這些,無疑是與他的修行相悖的。
甚至,如果這種勢頭一旦得不到控制,發展下去,對他來說,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或許,比洪水更可怕,比妖孽更可怕。
因為,一個人一旦膨脹起來,最後打敗他的,往往不是他的敵人,而是他自己。
如今,師父他老人家已經遠離自己而去,他需要更加的謹慎,更加的小心才對。
或許隻有像往下流的水一樣,守虛戒盈,甘處柔弱,才能保持常德,立於不敗之地;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才能夠明察事物。
他心中默默的想著,心情慢慢的平靜了下來。
坎門就好像是一面鏡子,可是,鏡子的那一面卻沒有自己。
雖然鏡子裡面沒有自己,可是,自己的心裏面卻不能迷失了自己。
他似乎想通了,隻是不知道,他有沒有找到哪一扇門,才是真正的坎門?
本文來自看書罓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