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北冥大帝> 第三十五章 最終決戰(十)

第三十五章 最終決戰(十)

2025-01-12 14:08:09 作者: 飛飛DW

  第三十五章最終決戰(十)

  戰爭是智慧的較量,更是力量的競逐。孫子對軍隊管理和訓練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認為「兵眾孰強」、「士卒孰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個基本因素。事實上,離開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軍隊,在戰場上要取得任何勝利都是不可能的。韓信卓越的軍事謀略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軍事實力基礎上的。井陘之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此戰,韓信率領的部隊是新募之卒,如韓信所言是「驅市人而戰」,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卻進退有序,潛伏無形,攻則必取,戰則必勝。顯然,如果不是韓信長於訓練軍隊和善於統馭士卒,這支軍隊是不可能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的。由井徑之戰,我們既可領略韓信用兵如神的智慧,也可管窺韓信治軍如神的風采。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孫子強調:「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作戰時部隊要能偽裝混亂以誘敵,戰前必須先有嚴明的法治;作戰時部隊要能偽裝怯懦以誘敵,戰前必須先有勇敢的素質;作戰時要能偽裝弱小以誘敵,戰前必須先有強大的兵力。部隊實治而敢於示敵以亂,是因為組織有序;部隊實勇而敢於示敵怯懦,是因為態勢有利;部隊實強而敢於示敵以弱,是因為兵力雄厚。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條件,欺騙敵人,敵人就會聽從調動。引誘敵人,敵人必會貪利上當。由韓信所創造的一系列著名戰例來看,韓信用兵如神,每戰必勝,既有賴於韓信卓越的用兵智慧,也必有賴於韓信過人的治軍之能。

  孫子強調:「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運用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究其實質,就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通過「伐謀」、「伐交」等一系列非軍事手段來達到勝利的目的。這種全勝戰略思想,成為後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韓信既重視奇謀詭詐的軍事手段的運用,也重視「伐謀」、「伐交」的政治智慧的運用,他把政治鬥爭、外交鬥爭和軍事鬥爭融為一體,這對古代軍事家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要在心理上或是計謀上勝過敵方,從而避免交戰,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樣的戰爭才是高妙的戰爭,而這種取勝的方式,是兵法所謂「善之善者」,高招中的高招。韓信兵不血刃下燕就是運用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範例。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以背水陣大破趙軍,迅速平定趙地,燕、齊成為他要依次打擊的兩個目標。當時的情況正如李左車所分析的那樣,韓信雖然連戰皆捷,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但其所部漢軍,由於長期征戰,已經疲憊不堪,實難再用。如果強攻燕國,勢必鈍兵挫銳于堅城之下,曠日持久,屈力殫貨,使齊國乘敝於後。只要燕、齊不下,韓信對項羽實施戰略包圍的計劃便不能實現,而楚漢間之勝負也就難見分曉。所以,如何迫使燕國屈服,確是當時既費籌劃而又至關重要的一環。為此,韓信毅然採納李左車「先聲而後實」的策略,不費一兵一卒,使燕國望風而靡。

  《太公兵法》說:「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攻期於無戰,戰期於無殺,不戰不殺,卻能使敵人不得不自甘屈服,實為軍事鬥爭的無上妙諦。但這種十全十美的勝利不可能毫不費力,唾手可得,它必須通過高妙的運籌和艱苦的鬥爭才能得來。在戰前作好軍事鬥爭準備的同時,還必須運用伐謀、伐交等手段,同敵人進行曲折的較量。這樣一來,即使戰爭爆發,敵人刀己臨頸,智不及謀,勇不及斗,動彈不得,只有低頭認輸,自甘屈服。韓信兵不血刃下燕確係由心計功力伐謀伐交換來的:一是通過顯示有自己戰則必勝的力量,對燕國形成強大的威懾;二是把在戰爭不可避免時敢於使用力量的決心和意志顯示出來,並把這一信息明確地傳給燕國。燕國之所以自甘屈服,實出於萬不得已。

  在攻心奪氣不能屈人之兵的情況下,在「伐兵」問題上,韓信總是根據敵我力量的強弱,採取不同打法,靈活機動地戰勝敵人,努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事實雄辯地證明,在力量優勢、態勢有利、主觀指導高明的情況下,可以取得損失小而戰果大的勝利。垓下之戰,漢軍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是,韓信並未因此死板地採用四面圍攻的打法,而是針對楚軍戰鬥力很強的特點,以圍三闕一、虛留生路的戰術,正面佯攻,兩翼包抄,將楚軍擊敗,挫其銳氣。然後圍而困之,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兵少糧盡,加之聽到四面楚歌,軍心更加渙散,紛紛逃亡。項羽見大勢已去,在逃跑途中自刎於烏江。韓信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絕唱為自己的軍事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從戰爭自身特點出發,只有突然襲擊才能出敵不意,攻其不備,取得勝利,這也是由「兵之情主速」這一客觀規律決定的。韓信指揮的戰役都是以主動進攻的形式出現的,秦亡後,諸侯兵罷戲下,項羽本想一心一意去當他的西楚霸王,而劉邦則要東向爭權天下,這就使漢軍處於主動進攻的地位上。劉邦在彭城會戰失敗後,自己堅守滎陽、成皋一線,而派韓信率偏師對楚軍實施戰略包圍,韓信仍處於主動進攻的地位。這種主動進攻的地位和當時的戰場態勢,都要求韓信每戰必須迅速取勝。而在這一方面,韓信恰恰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能。還定三秦之戰,他僅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破魏之戰,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破趙之戰尤其神速,更是在一個早晨即大破趙軍20萬。

  「久則鈍兵挫銳」,戰爭久拖不決,傷亡不斷增加,武器裝備大量損耗,人力、物力逐漸困難,就會使軍隊在精神和物質方面受到極大的損傷,這樣就容易陷入師老兵疲的被動地位。井陘之戰,韓信指揮的軍隊是得勝之師,銳氣正盛,足可以以一當十。韓信所擔憂的只是被敵人切斷糧道,在山岡小路上無法進軍,曠日持久,消磨了軍隊的銳氣,所希望的是與敵人速戰速決。趙軍以主迎客,貴在持久,如果能採取消磨漢軍的銳氣,打擊其後勤供應,截斷其歸路的行動方針,就會使漢軍處於糧秣不濟、歸路斷絕的境地。這種局面為雙方主帥施展其智略和才能,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而在這一成敗攸關的重要時刻,韓信超人的智略,為漢軍的獲勝起到決定性作用。漢軍背水布陣、拔幟易幟,靈活巧妙的戰術,迅猛快速的行動,一舉打亂趙軍指揮和部署。此戰,韓信「拔趙幟豎漢幟,斬將成功,奇謀勝算,今古莫敵。」

  從戰術的實施上看,神速出擊往往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令敵人防不勝防,從而大獲全勝。韓信善於連續作戰,不給敵以喘息之機。如還定三秦時,韓信在陳倉首戰告捷後,即乘勝緊追,使章邯無法退保關中西部的戰略要地雍城而敗退廢丘。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雍城)居四山之中,五水之會。隴關西阻,益門南扼,當關中之心膂,為長安之右輔……規關中者,此其先資也」。漢軍迅速拿下雍城,為以後平定關中奠定了基礎。其後,韓信圍章邯於孤城廢丘之中,遣諸將四出攻城略地,迅速平定三秦。至於破魏、滅代、下趙、定齊等戰役,韓信也都是在初戰告捷以後,借破竹之勢,乘勝追擊,從不給對手任何喘息之機,最終大獲全勝。

  戰事已經結束。秋天的暮色中,紅色衣甲的步兵騎兵已經退到主戰場之外的南部山頭,大纛旗上的「晉」字尚依稀可見。主戰場北面的山頭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團整肅的排列在「風」字大纛旗下嚴陣以待,憤怒的望著南面山頭的晉軍,隨時準備再次衝殺。南面山頭的晉軍,也重新聚集成步騎兩陣,同樣憤怒的望著北面山頭的紫風軍,同樣準備隨時衝殺。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lie)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埋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在兩軍相持階段,能否不斷地補給軍糧,會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敗。一天,曹軍的探子偵察到,有幾千輛袁軍的糧車,正往官渡這邊押運過來。押運官韓猛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打起仗來輕敵少備。荀攸聽到這一情況,便建議曹操派兵去劫奪袁紹的糧車。曹操派部將徐晃和史渙率兵前往,在半路上打跑了韓猛,燒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糧車和軍用物資。到了十月,袁紹又派人從河北運來一萬多車軍糧,囤積在大營以北40里的故市、烏巢(都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境內),還特派大將淳于瓊帶領一萬人駐在那裡保護。由於上次糧車被燒,沮授這次特別提醒袁紹,要他另派一員戰將率領一部分軍隊駐防在淳于瓊的外側,以防曹軍偷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