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軍備競賽
2024-12-24 18:42:19
作者: 落雨流痕
西方人構成統治世界的根本就是工業技術,從而使軍事上處於先進地位,而此時他們的工業技術被中華民國所超越,結果就是軍事力量被超越。首先是技術上被超越,再則是兵力上被超越。
此時讓英法美還有點底氣的自然就是海軍了,但是在陸軍方面,他們就沒有任何的底氣了。
最主要的是中國故意泄露出去的計劃把他們給嚇到了,按照歐美財團看來,此時中國正處於建設階段,就業率很良好,也沒什麼內部矛盾,按理說是不可能在這一時期發動戰爭的。
但是,中國作為被他們欺負過的國家,讓他們產生了強大的疑心,提心弔膽的感覺中國隨時可能進攻歐洲,這就是他們當前惶恐的心理狀況。
「我們中華民國的兵力與人口的比例以及軍費支出都很正常,你們難道認為還有裁軍的空間嗎?」宋教仁神色淡定的微笑道,這是把握主動的感覺。
「裁軍都是有空間的,中國並沒有必要保持那麼多的兵力,因為中國周圍已無能威脅到中國安全的國家。」威爾遜反駁道。
「人口百分之一的兵力,是非常正常的,也僅僅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而已。我認為,世界各國都應該按照人口百分之一的比例來建設軍事。」宋教仁自顧自的說道,好似沒有聽到威爾遜的話。
「軍事人員超過百分之一的規模,即會對全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負擔與威脅。因此我們應該制裁那些比例超過這一底線的國家,從而對全人類負責,這也是作為幾個世界大國理應承擔的義務。」
「可是中國的軍力。已經對我們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如果中國不裁軍的話,難道要重演軍備競賽嗎?」法國總理雷蒙非常不悅的說道。
「我們中國有句話,叫有多大的能力吃多少飯,如果你們想把自己撐到的話,那麼我無所謂。」宋教仁滿不在乎的說道,心裡巴不得你們搞軍備競賽呢!看競賽到最後誰先完蛋好了。
談判中宋教仁堅決不同意按照英法美提出的方案裁軍,而是堅持按照人口比例的多少來進行裁軍。
兩種方案。自然尿不到一壺。
宋教仁提出的這種方案,對於中華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自然是有極大優勢的,但是對於人口比較少的歐美來說。按照這樣的裁軍方案,那麼他們的軍隊數量將無法與中國組建的第三世界聯盟抗衡。
這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中國的軍實力量超過了歐美,歐美自然要想辦法對付這一問題。
因為軍事力量的增長已經威脅到了歐美對世界的掌控。或者說歐美掌控全世界的局面早已結束了。如今是中華民國占據了很多地盤。正在與歐美進行對抗。
掌握了強大實力的中華民國此時沒有直接發動戰爭,實際上就已經讓英法美慶幸不已了。但中華民國不可能永遠不入侵歐洲,他們必須要想辦法對付。
要麼讓中華民國裁軍,要麼他們擴大軍備。
「當然,如果世界貿易局勢能夠維持當前這樣的局面,既各國進口關稅不變,那麼我們中華民國可以保證陸軍兵力不會再往上增長。但是如果世界貿易局勢變動的話,那麼就只能靠軍事建設來拉動經濟了。」宋教仁接著說了一句讓英法美感覺渾身涼颼颼的話。顯然宋教仁話裡有話。即英法美等國保持當前的關稅。中華民國在不太可能走向戰爭,但如果商品輸出不順利。那麼中華民國加大軍事建設,其結果自然是戰爭,道造出來的槍炮、飛機還能回爐不成?
在宋教仁對裁軍方案的堅持下,這場四國首腦會談不歡而散。
英法美並未達到心理預期,甚至是一點點預期都未達成,這讓英法美三國政府都感覺到很失落。
同時也對當前的困局感覺很無奈,中華民國已經明確給出了警告,如果歐美加大商品進口關稅,那麼其結果將引起中華民國大規模的投資軍事建設。
正打算對中國商品增收關稅的美國,只得暫時擱置了這樣的想法。但是陸軍上的劣勢確實是存在的,危險也是極為可怕的。
四國首腦會議不歡而散的結果就是,宋教仁回中國去了,甚至連對美國地方進行訪問都沒有。
四國首腦會議接下來變成了三國首腦會議,美國政府與英國政府、法國政府正式確定了建立一個陸軍防禦體系的計劃。
按照之前的計劃,美國陸軍保持300萬兵力,同時將有100萬人駐紮到波蘭境內,以應對第三世界聯盟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境駐軍。
而在海軍方面,則搞出了一個對中華民國海軍形成3:2的噸位優勢,即中華民國包括第三世界聯盟成員國建造2艘戰列艦,他們則製造3艘。
二比一那實在太多了,之前中華民國只有八艘戰列艦的話還吃得消,但是中華民國搞出的三十艘戰列艦的建造計劃,實在讓英法美吃不消了。
在空軍方面,英法美三國首腦也要求拿出建造戰略紅戰機和先進戰車的計劃,由三方共同出錢,並集中科研人才。
在軍費方面,則只能加大稅收,並延長工作時間了。
在這一方面,歐美財團再次顯示出了他們對人民的淡漠,人民對他們來說只是工具而已。
一場軍備競賽顯然已經出現了。
在這場軍備競賽中,歐美首先將技術研發方向放在了空軍的飛機,以及陸軍的戰車上。而在海軍方面,則只是關注了戰列艦。
因為中華民國的戰列艦數量越來越多,三十艘的計劃都搞出來了。而且在他們看來,中國確實已經在製造了。
只是歐美不清楚的是,中華民國造的只是商船而已。
歐美最主要的是擴大陸軍規模。同樣也擴大海軍規模,三十艘戰列艦說多也不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海軍噸位就超過270萬噸排水量。
三十艘三噸級的戰列艦,也才100萬噸左右。
而英國之前的270萬噸排水量的海軍,則因為中國海軍造出了更先進的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而只能退役了。海軍就是這樣,軍艦落後就要挨打。
以前歐美是靠海洋利益來養海軍。但如今歐美的海洋利益大幅度下降。因為中華民國的商船越造越多,噸位越造越大,歐美的那些落後商船基本上沒有什麼利益。大宗貨物的運輸。基本上被中華民國的商船所包攬。
中華民國的商船噸位這一年已經突破2500萬噸了,都是的船。而歐美的商船噸位被排擠得只剩下了1300萬噸,而且運輸成本比中華民國的商船高。全靠歐美財團的政策傾斜才讓這些商船有生存的空間。如歐美財團旗下的企業要運輸貨物,都不選成本更低的中國商船。而是選擇運費更高的本土商船進行運輸。
在國際市場方面。也被中華民國及其附屬國攫取了很大的份額,此時已經超過了70%的國際市場被第三世界聯盟成員國所占領。
漁業方面,中華民國的遠洋漁業更是因為經濟的繁榮而全面鋪開,在此時的地球各個海洋的公海上,基本上都能看到中國遠洋漁船的身影。每年有大量的漁產被運回中國,銷量很好。
海洋利益已被中國大量的攫取,這也讓歐美在海軍發展方面缺少了原有的資金供應,從而需要政府撥款了。
中華民國則不需要了。因為中華民國現在有海洋利益,可以用海洋利益來養海軍。這是比較輕鬆的。
每年海洋利益所產生的稅收,已可以使中華民國維持一支規模較大的海軍。
一場軍備競賽,已經拉開。
只不過在陸軍方面,中華民國占據著絕對優勢,不管是兵力上還是軍事技術上。在空軍上同樣也存在著絕對優勢,飛機製造能力完爆歐美,而且技術並非表面上所展露出來的那麼簡單。
而在海軍上,中華民國在規模上則處於劣勢,但在技術上已經取得領先地位。
不過英法美此時已經聯合了起來,對技術進行積極的研發,但是有技術還得有生產和建設,如果把勞動力大量的投入到了軍事當中,建設上自然也就少了。
中華民國成功的將歐美勞動力牽制了不少在軍事上,如陸軍歐美就組建了六百餘萬,一名不事生產的士兵,起碼得需要一個勞動力養活他們。相當於有一千兩百萬勞動力被牽制住了。
中華民國保持的陸軍兵力則很正常,因為中華民國有足夠的勞動力可以投入到軍事之中。
在內部建設上,中華民國卻是絕對的快速。
一個個工程正在建設之中,整個國家到處都是工地。大量的水庫、水電站、鐵路、公路、高樓被不斷的建設了出來。
歐美經濟被中華民國衝擊得越來越處於下風,差距也真隨著中華民國的快速發展而被拉開。
海軍軍備競賽的進行,則讓中華民國的謀劃得逞。
歐美國家也將很多勞動力投入到軍艦製造上,英法美三個國家計劃推出一個總排水量噸位在155萬噸的戰列艦製造計劃。外加驅逐艦、巡洋艦,總共達到250萬噸排水量,其中美國負責150萬噸,英國負責70萬噸,法國負責30萬噸。
即對中國戰列艦形成3:2的優勢。
這個計劃並沒有當初英國對付德國那麼瘋狂,但是噸位上也差不到哪裡去了。當然這些軍艦不可能是一口氣全建造出來的。
而是要一批一批的建造。
第一批戰列艦去年就開工了,建造數量為16艘,是三萬噸級的戰列艦,如美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對付的是中華民國的華東級戰列艦。
第二批戰列艦。則在1923年開工,一共建造10艘,是三萬六千噸級。計劃兩年就下水服役。
這種三萬六千噸級的戰列艦在英法美看來是很先進的,但實際上噸位只比華東及戰列艦多了兩千噸左右,而綜合性能實際上卻還比不上中華民國。
在英法美想來,這樣的噸位確實是最先進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結束幾年,歐美再次投入巨額資金打造先進海軍,這也是迫不得已。
中華民國的大海軍計劃太過咄咄逼人了,讓歐美國家不得不將錢投入進去。錢只是一個虛擬的數字,真正消耗掉的是勞動力。
勞動力投入到軍事上的多了,民生上的自然也就少了。
而在國際市場的問題上。英法美因還未做好準備,在宋教仁的警告之下,不得不向如今的形勢所妥協,沒有一個國家調整進口關稅。
商品還是不斷的湧入歐美市場。以及世界各落後國家的市場。大量的商品輸出,為中華民國攫取了很多的利益。
只攫取而不投資自然是不行的,否則循環會中斷,因此中華民國對外資本輸出也在不斷的擴大。
在南美地區,中華民國這一年的投資總量已經突破了三十億炎黃幣,大有趕超美國在南美的投資總額的趨勢。
大量的投資,使那些落後國家有了可以向中華民國輸出的商品,及原材料和農產品。中華民國用一個人就可以生產出來的東西。換到了珍貴的原材料。而且用一個人就可以生產出的商品,換到可能需要十幾個人才能生產出來的商品。
中華民國的海外資本輸出。開始向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進軍,特別是在印度、非洲地區。
英法兩國,在在殖民地進行了很多投資,多是開採礦產等原材料,然後賣給中華民國。
通過賣資源,讓英法兩國的國力稍有增強。因為原材料的開採,一定程度上將殖民地的勞動力支援發動了起來,從而創造了財富,然後再通過稅收等等方式,把錢收上去。但原材料是不能打仗的。
這些礦產被挖出來後,只要價錢合適,有多少中華民國就要多少。用不掉的存起來備用。
當江渝這年過問原材料儲備情況的時候,周子躍給出了一個很驚人的數字,燃油、礦石的儲備,已經足夠整個中華民國用大半年了。
「從上個季度起,我們中華民國的原材料開採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一年後我們中華民國的原材料開採規模可以再停掉一半,三年後可以停掉大部分的戰略原材料開採。」周子躍說道。
「聽掉的那些礦山,我們要維護好,戰爭時期還是要用的。」江渝吩咐道,挖別人的礦,發展自己的工業,這樣的進出口模式很好。
同樣這樣的模式,也讓中國的商品出口有了銷路。即通過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換取到更寶貴的原材料,同時壓榨其他國家的勞動力資源。
「我已經安排下去了。」周子躍回答道,國內礦山停止採挖,並非是廢棄,而是保留。在戰爭時期肯定是要用上的。
此時財團的策略就是儘可能的進口那些戰略原材料,至於那些儲量很豐富又無關緊要的礦產,可以隨便挖,只要不造成環境問題就可以。
但其他國家的那些礦產被挖掉之後,他們也就失去了足夠的戰爭潛力。
沒有足夠的戰爭潛力,日後自然也就無力動搖中華民國的地位,對中華民國無法產生太大的威脅。
英法美在與中華民國的消除貿易逆差協議簽訂後,也正在積極的大量開採礦產等原材料。
美國的開採能力顯然比較強,美國率先與中國消除了貿易逆差,並且美國還產生了順差,出口到中華民國的原材料總額大於從中華民國及其附屬國進口的商品總額。
英國與法國的投資很多還在建設,但是原材料開採規模也在擴大。原材料開採的擴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法兩國的國力衰退。
但是英法在工業上卻是衰退了,但在經濟上,因為從殖民地的原材料出口上獲得了很大的利益,因此國民生活水平並未下降太多。
如果從工業規模上去考慮問題,英法的國力已經開始衰退了,對此英法即可接受又不想接受。
中華民國在可再生資源的出口力度則比較大,如造紙業,日本造紙業規模不斷擴大,並向世界大量供應普通紙張。
這得益於中華民國對於北海行政區的林區開發。
中華民國這些年一直在對北海行政區的鐵路進行建設,主要都是用來運輸木材的,中華民國在北海行政區砍伐的木材逐年增多。
鐵路修到林區後,林區的開發也就是在林區內修建公路。儘管砍伐了大量的木材,但多是進行抽砍,將那些過熟樹木砍伐掉,反而有利於其他未長成的樹木生長。
中華民國此時控制了北海行政區,也控制了西伯利亞,手上的木材資源已是全球第一,但不開發是無法產生效益的。
大量的木材資源,讓中華民國有了充足的底氣,可以大量砍伐木材出口到日本造紙,而在環境不好的省份,則大力發展人工造林。
在農業上,全國各地都在搞農改,從而使機械化農業的規模愈加龐大。畜牧業方面的發展同樣迅猛,中華民國的機械化人工草地技術已經趨於成熟。
財團正在不斷的投資人造草地,兩畝到三畝草地即可養殖一隻綿羊,而之前養殖一隻綿羊,需要二三十畝的草地。
北水南調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工,財團利用貝加爾湖南調的水資源,在蒙古地區建設起了一個面積達到一千萬畝的大型牧場。牧場內採用噴灌技術,每到春夏時節,牧草在足夠的水資源澆灌下茁壯生長。
而且草場是人工造的,植物都是牲畜可食用的牧草,加上選用的是產量高的牧草品種,因此草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這個超級牧場用上了最先進的畜牧業管理技術,很多環節實現自動化,放牧的人工投入減少了很多。
這個牧場的建成,無疑是財團的優良資產,是不出售的。
蒙古、內蒙、陝西北部有面積極大的草原,其中一部分被圈起來變成了國家公園,裡面還生活著一些野馬群。其他的地方,則大部分都可以改造成人工草場。畜牧業本身要投入的勞動力就更少,但對土地面積要求太的。
但機械化,以及自動化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投入成本儘管比較高,但是財團不缺錢,考慮的是要投入多少勞動力,什麼時候投入最好。
而且投入的只是初期,後面就能節省很多勞動力了。節省下來的勞動力就可以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建設上去了。
不過中華民國此時不太缺乏農牧業資源,因此人工草場的發展規模並不是太大,江渝更關心的顯然是沙漠化的治理問題。
北水南調工程,顯然可以很好的解決沙漠化問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