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四百六十七章 冰山的角

四百六十七章 冰山的角

2024-12-04 00:45:35 作者: 午後方晴

  「這也是一個辦法」,趙禎說道。

  對裁兵他一直不感冒。也知道軍隊出現一些問題,但不急,不能因為這些問題就焦急萬分,那絕對不是一個高明上位者的表現。在這一點上,趙禎很喜歡鄭朗的。

  都想用人才啊,文有張良蕭何房杜魏徵,武有韓信衛青李靖,誰不想,關健上哪兒找這些人才去?所以用人之道,還是揚長避短,將就著使用。全國出現一些問題,但重心在調節,而不是鑽牛角尖去尋找人才。軍隊也是如此,有問題,去解決,武斷性的裁兵,他始終不大感興趣。

  所以鄭朗的手段使得好,時機把握正確。史上許多大臣喊裁兵,但終其趙禎一世,軍隊始終保持在一百二十多萬人,不能一昧怦擊趙禎守舊制,不思進取。關健還是西北,沒有取得重大勝利,缺少說服力,越失利他越不敢減少軍隊數量。中原官兵對起義者的反應無能,怕邊境失守,怕中原出亂子。還有呢,因為一直無法裁軍,也沒有出現用工代賑的舉措,災害不斷,廂軍飽和,流民增加,流民增加便容易出現亂子,所以在數起起義爆發後,反而增加中原以及江南的禁軍數量。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鄭朗之所以南下,其實王倫為害不嚴重,被官兵逼到和州後,全部消滅。但動用的軍隊不同,前後多達近萬人,因此才南下,二百餘人對付二百餘人,用血淋的事實使趙禎反思。

  再大費周折與三衙、開封府普查京城的禁軍,將數千人帶入皇宮,讓趙禎親眼目睹,並且創出保甲法,使趙禎心安。至少會讓趙禎腦海里產生一個想法,經過這一舉,軍隊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在增加。安全感有了,趙禎才會同意。

  至於這種低保式的保甲法會浪費國家錢財,鄭朗一直沒有考慮,浪費得並不會很多,又是免最貧困百姓的徭役賦稅對於心腸軟的趙禎來說,他一定會認同的。

  取得了效果,可沒有結束,鄭朗又說道:「陛下,廂兵少有戰鬥力,主要職責僅是負責一些力役,之所以臃腫,朝廷最初用意便是用來贍養百姓。但陛下災害越來越多請問陛下敢不敢再用廂軍收容流民?」

  趙禎苦笑那准得出大亂子,若沒有節制的收容下去,一百萬廂軍也不夠。

  「祖宗法度不是擴充廂兵,而是救民,陛下,諸位相公,我說得對否?」

  「正是,行知可有良策?」范仲淹說道。

  「有,廂兵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收容過多若用來做力役,待遇不如禁軍,動力不足,大型工程人手又不足,讓他們參與捕盜又缺少士氣與戰鬥力,所以王倫僅兩百餘人,縱橫近千里,幅射十幾個州軍無一人敢與反抗。臣想出一個辦法代替之。」

  「是什麼方法?」

  「城防、水利與道路。西北用兵之初,城防多損毀,急詔百姓修補,不顧百姓是否在從事農業與生產,影響了百姓生活。還有種種水利,若是平時興修,沒有勞力,沒有財力,不僅是興,還有修,水利修建成功後,要時常維修。以及道路堵塞,也使許多地方封閉落後。然而災害利用得當,便是一次機會,將災民組織起來,用工代賑,興修城防、水利與道路,朝廷付出僅是救濟的糧食衣服,試問,不用工代賑,朝廷難道眼睜睜地看著流民餓死?一是救活了人,二是許多毀壞的城防,一些水利,與道路借著災年陸續興修起來。不可能年年大災,年光一好,便可以使百姓受益,回報朝廷。兩全而其美,何樂而不為?其實臣在太平州就用過類似的方法,請陛下三思。」

  「可以試用之。」

  雖是模稜兩可的話,鄭朗已經很高興了,至少在這一年多,君子黨占據上風,不管以後怎麼樣,一旦軍隊陸續裁減完畢,難道守舊的大臣還會逆流而上,不顧國家財政,再次擴軍?

  又說道:「陛下,韓琦與范仲淹上書,從軍中選撥十將等低層將領,實乃軍中諸將領也出現問題,多是無能懦弱之輩。臣在涇原路,一度將這些將領與葛從敏擱之不用,引起一些爭議。實不能用也。陛下,剛才也親眼目睹,為何軍中出現那麼多吃空額、剋扣與作威作福事件,皆是諸級將領懦弱無能貪得無厭導致,養一十將,等同養五個禁兵,養一指揮使,等同養十幾個禁兵。國家之所以高薪,是養廉,是養士,不是養活這群蠢蟲。若陛下認為這群蠢蟲是應當養的,臣就當不說。」

  「鄭卿,你說怎麼辦?」

  「有方法,國家八十幾萬禁軍,居然有兩千三百多指揮使,臣臆測最少有七八萬人是空額,借著裁軍的時機,並營。使步兵營員滿五百,馬兵營員滿四百,不用裁軍,也至少並裁四百多指使以下的武將。」

  「臣也以為是妥,」杜衍說道。

  一營里,不僅有指揮使,還有指揮副使,之下又有都頭與副都頭,馬軍是軍使與副兵馬使,一百人就是一都,一都往下還有軍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等更多的低層武職,一指使里僅是這些低層軍官若是滿員的話,最少就有近百號人。他們的軍費與餘下的基層士兵軍費幾乎相當,裁掉一營基層將領,等於裁減一營一半的軍費。

  他們是基層將領,動盪不大。真有門路的,想裁也裁不掉。況且武人職位低,引起的爭議也不會多。

  這是杜衍同意的原因。

  「那這些怎麼辦?」趙禎指了指一大迭厚厚的卷宗頭痛地說。這才是五十營,還是匆匆忙忙調查出來的問題,若是擴展到整個宋朝軍隊,軍隊糜爛成什麼樣子?

  這算是好的,越往後越壞,北宋末年,近三十萬京城禁兵吃空餉吃得只剩下三萬人,那才是……

  對此鄭朗沒有說話,也不用鄭朗說,余靖站了出來說道:「陛下,還能怎麼辦?難道陛下想敗壞祖宗留給你的基業嗎?」

  「陛下仁愛為本用心本是好的,但仁為本,也要義節之,」歐陽修從來不說皇帝壞話的於是將鄭朗的一段話搬出來,說道:「以義節之,本來就是仁的表現,小義節之,是謂大仁,仁義相輔相承,方才構成完美的仁。陛下切莫以婦人之仁而以為仁。這些問題出來了,朝廷當嚴力查辦酌情處理。還有對軍中弊端如剋扣、貪墨、吃空額、霸占低層兵士財產妻子、使用兵士做私役等醜陋狀況一律嚴懲不貸。」

  趙禎還在猶豫不決,王拱辰大聲喝道:「陛下,難道坐看國家滅亡嗎?」

  這一聲如雷貫耳。

  他是御史中丞,坐得很前,趙禎被他喝得一哆嗦,咬了咬牙說道:「諸卿,商議一下,對於這些情況立法嚴懲另外可於陝西先實施裁兵之法,京畿可實施保甲之法,以觀成效。」

  「喏。」

  韓琦、范仲淹與鄭朗對視一眼眼中皆有些欣喜。

  為什麼韓琦與范仲淹只說河北與陝西,這也是打一個馬虎眼,陝西在永興軍的兵馬不多,主要集中在緣邊四路上,但緣邊四路陸續裁去大量軍隊,其中涇原路裁得最狠,七萬朝廷派駐禁軍,一萬蕃兵,經過裁減以及犧牲之後,僅剩下四萬八千餘人。其他諸路也陸續裁減了許多兵士。關健一點,還有輪換,部分將士已經輪換回來,馬上要進行大規模的輪換。等於一裁就是接近雙倍的兵力。是陝西一路,實際涉及的兵力達到三十多萬,相當於宋朝總兵力的五分二。若是包括河北路,會達到一半超過。

  緣邊四人當中,韓琦興趣最少,但他也不喜歡宋朝現在這種情況,即便增兵,也要增加弓箭手與當地的蕃兵,軍中這些老病弱殘的士兵要之何用?幾十個大臣開始商議。

  鄭朗說得是大方向,但具體到各個細節,依然爭議不休。

  趙禎聽得頭痛,用手招了招,將鄭朗招到他身前,問道:「鄭卿,朕還是有些擔心不下。」

  「陛下,請勿擔心,臣在京城,保證西北不會再為寇,即便為寇,規模也不會很大,因為西夏國力更弱,情況更困窘,除非元昊不想立國。事實他想做兀祖,想做青天子,不會置國家不顧的。所裁之將士,皆是老弱病殘無能之人,這些人在軍中不但不能增加戰鬥力,相反,拖累了整個軍隊。陛下,再想一想,為什麼我朝軍隊越來越多,戰鬥力卻越來越弱?正為此故。唐朝疆域幾乎是我朝的三倍有餘,西達蔥嶺,一度到達波斯,南到占城中南部,北達小海,最多駐軍也不過三四十萬。軍隊有之,便是府兵。現在保甲法便是府兵。況且戰事來臨,可於保丁與廂兵中抽調強壯者進入禁軍,這些人年在二十到三十左右,正是壯年,遠非現在禁兵可以相比。我朝軍隊戰力其實不弱,反而增強數倍。再看財政,裁減三四十萬老弱病殘將士,僅薪餉就會減少一千萬以上的開支,若是加上各種福利與兵器以及損耗,就是兩千萬。未必為朝廷所得,財政寬裕,以陛下愛民心態,必然施及於民,減少稅務,那麼百姓壓力會為之松解。施及大臣將士,大臣將士必然為之朝廷收心。這才是真正的藏富於民。即便朝廷僅得其中的四成之一,一年五百萬,十年五千萬。國庫有五千萬於手,萬一再有兵事爆發,再加上十年時間寬鬆環境對百姓的休生養息,朝廷還需擔心嗎?為什麼漢武時能擊敗匈奴,正是文景二帝的幾十年休生養息。陛下,西北一戰,暴露出來許多危機,不動危機加深,我朝危矣。就此借上下呼聲很高,民臣振奮之時,以我朝財力進行改良,一年當抵文景數年休生也。進一步是生,退一步是死,請陛下三思。」

  其實鄭朗心中的想法更為遠大。

  用工代賑,杜絕了冗兵的源頭,只要平安進行十年,宋朝兵力有可能下降到九十幾萬,再加上平安監,一進一出之際,就能接近四千萬貫。四千萬貫,隨便往哪裡用,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若再進行一些良性的改革,一年節餘一千萬不是夢想。

  鄭朗的步伐也沒有停下來,後面還有呢,不過考慮種種,沒有放出來。一旦放出來,每一項出來,或增源,或節流,都是以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計算。

  那麼只要再過十五年後,宋朝的財政會變成一個可怕的數字。若是國庫里有一億貫積余,甚至兩億貫積余,收復西夏還愁缺少軍費嗎?

  但不能說出來。

  馬上還有一個機會,過使趙禎認同他這一政策。

  晏殊豎起耳朵在聽,別的沒有聽進去,只聽到兩千萬,眼睛亮了,拱手說道:「陛下,鄭朗此言極是。國家養兵是為了備戰,不是養老之所。」

  「晏相公說的才是根本所在。陛下若愛民,平時多施仁政,那才是真正的愛民。軍隊是國家暴力機器,對內鎮壓盜賊,對外御防侵略。然北有契丹,西有西夏,朝廷坐養一百多萬軍隊,卻不是外消外侮,內消內患,這個軍隊再象這樣養下去,肯定出現了嚴重問題。」鄭朗說道。心中暗叫僥倖,自己在與西夏議和上沒有過份刁難晏殊。否則此時晏殊不一定會配合。

  不要以為他的詞寫得十分風雅,連女婿都敢那樣玩,同樣也不是一個好惹的貨色。

  於是順帶著誇了晏殊一句。

  王堯臣也說道:「陛下,不能再猶豫不決,鄭朗說生死存亡之秋,臣以為一點不過夸也。」

  最苦的不是東府,而是三司使。

  而三司使最苦的便是這個錢,所以晏殊做吾司使者,問鄭朗謀財之道,王堯臣做三司使時,也在想謀財之道。直到西北大戰發生,國家財政也沒有變好。這頗讓鄭朗哭笑不得的,有了平安監,有了蔗糖作坊的收入,一年一千萬貫還有餘,況且還有江東的糧食與稅務,這些多出來的錢用到哪裡去了?不得不承認宋朝冗費的能力與創造財富的能力,皆是舉世無雙。能掙錢,但花錢速度比掙錢速度更牛逼。

  本來看到亮光,但趙禎猶豫不決,也影響大臣的判斷。

  「朕沒有說什麼,」趙禎軟弱地說道。

  天色漸黑,這是都堂議事從來難有過的事。但范仲淹與韓琦、歐陽修等人心中焦急,怕啊,明天皇上反悔怎麼辦。於是在細節上陸續做了退讓後,終於商議妥當。

  最後范仲淹說道:「請陛下下詔書。」

  急吼吼的讓趙禎拍板。

  詔書下,諸臣退出來。

  富弼狐疑地問:「行知,你在江南是不是就想好有這一天?」

  其實今天鄭朗所說的,以前鄭朗也在陸續地做,也給了大臣們一些借鑑經驗,所以富弼很懷疑。

  鄭朗打了一個哈哈說道:「彥國兄,何來此言,那時候我還小,哪裡想得這麼長遠。那時候在做,僅是直覺,做得也不完美。」

  可不是每一個人都同意的,詔書下達,震動朝野,呂夷簡卻將鄭朗再次喊到家中,說道「行知,你為何不聽老夫之言?」

  別看有種種好處,只要一施行,必然同樣也有一些不好的事發生。而且呂夷簡認為鄭朗與君子黨裹在一起,他直覺的判斷出君子黨成不了大氣候。無他,想問題想得太天真,戾氣重,誇誇其談。也許陛下看到國家危急,會重用,但時間不會允

  鄭朗嘆了一口氣說道:「呂相公,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可我身為參知政事,怎能看到國家時局如此,麻木不仁。其實我做了什麼,馬法與免役法是將范韓二人推到前面的。要麼就是爭議很少的倉法,還有這個與權貴牽涉不大的裁兵法。在我的心中,這幾條才是冰山的一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