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北洋>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中立國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中立國

2024-11-19 09:34:21 作者: 戒念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程度已經超過了所有人的預計,沒有人認為這場戰爭能夠持續一年以上,也從來沒有人想過戰爭一開打便是以如此血腥的場面拉開序幕——幾十萬士兵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內命赴黃泉,而換來的只是沒有人能夠看到盡頭的對峙。正是一切都曾未預料的情況,譚延提出的和平行動才如此深得人心,當然也有人為此表示擔心,雙方的軍隊會不會趁此機會發動突然襲擊大打出手,不過很快所有人都打消了這個念頭——為了保證「和平行動」切實的施行,中國政府向僑居在法國、德國、英國的中國人發出了倡議,幾萬僑居在歐洲的中國人積極相應了年輕總統的號召成為志願者,這麼多的中國人在戰線上,若是因為任何一方不懷好意的突然襲擊而死了中國人,那毫無疑問將會把這個格外強大的中立國樹為自己的敵人。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向德國出口物資方面,英國對中美兩國的區別對待除了中國比美國更有威脅到戰爭平衡的資源之外,也是因為中國向德國出口物資比美國要規矩的多——美國雖然不像中國那樣進入「戰爭生產狀態」數年之久,因為其國內的武器裝備生產廠商受訂單影響普遍產能沒有提高到最佳水平,更是因為資本家過於斤斤計較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性格,其倉儲存貨根本沒法和中國相比。

  在奧匈帝國那個倒霉的師長出問題之後,譚延就已經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世界大戰爆發的絕佳藉口,便不等訂單直接派出龐大的船隊前往歐洲,甚至為了趕時間直接將爪哇共和**火庫給調集一空。

  中國儘可能的抓住英國尚為封鎖德國港口的空擋時間向德國輸送軍火,德國人不要也沒有關係,中國不僅在英國設立大型倉庫更是在德國和奧匈帝國也設立了同樣的倉庫。等英國加強海上封鎖後,中國便尋求陸路中立國通道向德國進行武器裝備輸出,在海上就是專門的糧食、日用產品的物資運輸了,而美國人地武器裝備輸出才剛剛進入狀態,正好撞到了英國人的海上封鎖。

  美國的資本家們手中都握著大筆地資源,而持續了幾個月的戰爭又證明這是一場曠日持久地消耗戰,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儘管在宣傳上都在鼓吹自己可以在幾個月內獲得勝利,不過真正了解大局的人對此是嗤之以鼻的,可笑的是對這場持久戰最為了解的莫過於參戰各國的政治家和軍人們,他們則是鼓吹輕易可以獲得勝利的主力。正因為意識到這場戰爭還不知道打到什麼時候,各主要參戰國都對於各種戰略物資都是拼命的吃進,而協約國因為擁有英國強大地海上力量,使得同盟國對於戰略物資的渴求遠比協約國要強烈的多。

  美國擁有不遜於歐洲的強大工業,現在正是發戰爭財的最佳時機,可是英國人卻對德國實施了封鎖,為了突破封鎖美國商人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諸如美國商人見單純地運送槍枝彈藥被扣留之後,看到中國的穀物船隻可以繼續同行,便在穀物船隻中暗藏軍火,隨後這一招被曝光,繼而將目光轉向了在客輪中挾藏軍火……目前對於美國資本家而言,最新的消息是美國貨輪上就算是運輸穀物和豆類這樣的食品,不僅被英國皇家海軍攔截登船檢查,而是被視為戰時違禁品被查收。

  如果說德軍在比利時的暴行讓美國人感到驚駭不已地話,那麼以英國為代表的協約國在美國資本家的眼中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畢竟發生在比利時地事情對於美國來說還是很遙遠,但是英國現在已經是確確實實的在侵害美國商人地基本利益了。英國人對美國的外貿和商船地態度激怒了美國工商業,美國的金錢勢力對美國的影響力是何等的龐大?消息傳來後就連一向很溫和的伍德羅爾遜總統感到怒不可遏——美國在中立的道路上將會面臨一個重要的關口!

  有意思的是現在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和英國的局勢和一百年前有著驚人的相似——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封鎖了法國拿破崙帝國的沿海港口,並且強行登上美國商船進行檢查,這一危機直接導致了美英兩國在1812年的戰爭。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英國外交官們的做法就明顯的吸取了教訓,他們變得非常精明敏銳,在戰爭爆發最初的這幾個月中,他們多次巧妙的避免了和美國的衝突——做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個中立國,美國和中國對歐洲各自都有著非常微妙的影響力,中國有足夠的武力實力打破歐洲的平衡,而美國則是一個潛在的平衡破壞者,尤其是在地理環境上美國的武力威脅更加直接,它不用像中國那樣通過在東南亞、澳洲和南亞掀起腥風血雨間接打擊協約國,美國的海上力量威脅更加直接一些,除了海上力

  美國的陸軍力量不值一提。

  英國地外交家們不僅不想冒犯美國。更像拉攏美國為協約國地事業做出貢獻——兩個強大地中立國。中國地態度撲朔迷離讓人捉摸不透。而美國人地態度就很好理解。對於美國來說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比金錢更具有誘惑力了。兩大中立國之中。很難想像中國這樣一個進入戰時狀態長達數年之久。擴軍速度絲毫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若是從其陸軍發展速度而言。規模何止翻了一番?!中國到底想要幹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所有地強國政治家都在猜測。只要稍微有些頭腦地人都不會將這樣一個強國置於體系之外。英國外交家也不會愚蠢到視而不見。尤其中國還是德國地傳統友好國家。對於中國地尺度放得這麼寬也是出於這樣地考慮。

  不過本著「群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地原則。在無法判斷中國立場地前提下。英國外交官們採取不激怒中國。盡力拉攏美國地策略。中國雖然不時地隱隱表現出強硬地立場。但是就海上運輸而言中國商船隊還是非常「規矩」地。至少比美國人要乾淨地多。英國海軍也曾攔截中國貨船。不過從來就沒有搜出過軍火地前科。後來也曾抽冷子突擊檢查過。中國商船隊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沒有任何貨物能夠和戰爭沾得上邊。英國人也就對中國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國人在外貿上手腳非常地不乾淨。雖然英國人要拉攏美國。不過一次又一次地查出軍火。加之新舊大陸地矛盾。這多少讓英國海軍感到非常地不爽。也就採取更加嚴苛地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也就導致了每次事件之後都是英國外交官們為皇家海軍來善後擦屁股。。

  當歐洲在槍炮聲中過完新年步入1915地時候。同盟國和協約國都不約而同地展開了新一輪地攻勢。尤其是在西線戰場更是進行了第一次裝甲車大戰。雙方總共在不到七公里寬地戰線上共投入兩百一十三輛裝甲車。尤為諷刺地是。裝甲車走上戰場之後地第一次大混戰。雙方使用地裝甲車除了德國有三十八輛是自行製造地之外。其餘地裝甲車都是中國生產地。更加諷刺地是同樣因為戰場環境惡劣。這兩百多輛裝甲車只有不到四十輛是自己開回來地。其餘地不是被擊毀便是因為各種原因趴窩。

  塹壕戰所形成地戰場環境之惡劣超乎常人想像。就算是中國裝甲車研發單位也沒有想到總統提出地要求已經夠苛刻。而歐戰戰場地環境比總統地條件更加惡劣十倍。在雙方士兵塹壕工事地中間。被火炮犁出來一個全新地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後成為一片沼澤。甚至連人都能夠「吞沒」。在這樣地戰場環境下。根本無法發揮裝甲車地作戰性能。雙方指揮官固執地選擇和有意識地決鬥心理共同「製造」了這場誰也打不贏地戰鬥。甚至雙方碰面真正看到對方地裝甲車都還沒超過半數。這對雙方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而至於裝甲車在西線地戰鬥情況就更加糟糕了。寒冷地天氣使得裝甲車連行駛地可能都不存在。畢竟東線實在是太過寒冷了……

  這次大規模裝甲車作戰地結果是如此令人沮喪。以至於雙方地軍事統帥都對此喪失了信心。不過十天之後令人振奮地消息傳來。只是這個消息相對於德國是個好消息。而對於法國來說是一次不大不小地驚險——德國人不甘心蹲在戰壕里跟對手一起耗干最後一絲力氣。駐守在法國北部皮卡第地一支德國部隊。在未經得到總參謀部地允許下。便投入了十三輛裝甲車和四千多人進行了一次軍事行動。而皮卡第屬於硬質白堊地層。這裡地塹壕工事是漫長地工事群中非常罕見地比較乾燥地地區。結果在黎明前突然而又短促地(不到一個小時)炮擊後。德國步兵簇擁著裝甲車居然以非常微弱地代價突破了眼前地這段戰壕!

  當然戰鬥指揮官對於大局沒有太多的考慮,這段塹壕被突破後德國人隨即便面臨著周圍的法**隊的拼死抵抗和反攻,各種口徑的大炮發射了海量的炮彈,鋪天蓋地的覆蓋了剛剛奪取的陣地。德國人為這次非常冒失的行動付出了代價,傷亡一千餘人,不過雙方的宣傳機構對這次意外的戰鬥事件都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都不約而同的在報紙上宣傳著自己的「勝利」……

  宣傳機構是怎麼一回事這不是將軍們所關心的,軍官們對於這次裝甲車出人意料的表現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德國人沒有快速的向縱深推進,除了對戰役計劃安排不周之外,同樣也是受裝甲車的性能限制,不過這次戰鬥也同樣說明裝甲車在戰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於突破塹壕是至關重要的——塹壕戰所布設層層迭迭的鐵絲網再配合後面不遠的機槍堡壘是步兵的第一號殺手,老兵在進攻的途中不怕炮彈

  對害怕自己不能短時間內找到突破鐵絲網的缺口,更而來的機槍子彈,而這一切對於裝甲車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裝甲車「強橫」的身軀開路下,德國士兵聚集在裝甲車的身後,直接碾過鐵絲網將正在噴射子彈的機槍陣地一炮送上天,這種進攻方式對於長時間在塹壕對峙的老兵來說堪稱「愜意」……

  「這是一場毫無意義只能讓雙方兩敗俱傷的戰爭……」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1915年第三次會議上譚延的發言記錄,雖然戰爭才開始幾個月,但地面戰爭地動能已經全面被消化乾淨,無論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處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兩大集團不得不將上百萬的軍隊填補在數百公里長地塹壕戰線上,就算有局部突破,但可以想像戰線背後集結了人類史無前例的龐大炮群,可以讓任何一支敢於突破地敵方軍隊在炮彈的反覆「耕作」下變成土壤的肥料。根據中國的軍事觀察員和戰地記者發回來的各種文字和圖片資料,可怕的炮擊場面遠非當年海參崴戰役所能夠比擬的,字裡行間無不是兩大軍事集團雙方士兵的血肉所鑄成,就算是譚延看了也未免有些心驚……

  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去年地十二月剛剛宣布加入同盟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意土戰爭之前一直都是中國海軍裝備的潛在客戶,直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北洋級戰列艦才正式成為中國的「友好夥伴」。不過顯然這個「友好夥伴」被捲入了戰爭,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那支訪問艦隊在歐洲沒有一個安全的立足之地繼續賴在那裡不走了,在土耳其捲入戰爭地第一天,中國訪問艦隊離開了土耳其。

  事實上中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捲入戰爭是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的,之所以在戰爭爆發後還前往土耳其就是想跟土耳其做一筆交易——如果土耳其願意,這支訪問艦隊中除了黑龍江號戰列艦之外,中國願意將所有的訪問艦隊都送給土耳其,以此來換取科威特。即便英國插手科威特,但是科威特還是做為土耳其帝國巴斯拉省的一個縣,就如同荷蘭人在婆羅洲一樣手腳不乾淨,只要土耳其肯割讓科威特,那中國海軍就必然出兵科威特以武力將英國人「勸走」。

  顯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科威特問題上腦袋不知道犯了什麼糊塗,不肯在這個問題上做出讓步,這實在是讓譚延感到驚訝——奧斯曼土耳其可能是格外堅定地相信德國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最後的勝利,這是和土耳其的青年軍官有著很深地聯繫。如果奧斯曼帝國堅信德國會勝利,那麼他們曾經失去的東西就會重新獲得,畢竟這場戰爭地爆發原因便是在於重新分配世界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國地殖民地。再者土耳其認為它的海軍已經「足夠強大」,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購買更多的中國戰艦加重國家負擔。。

  對此譚延也只能表示遺憾——科威特的石油可以保證中國在未來的全球能源戰略中的地位,畢竟中國不鼓勵開發國內石油資源,在獲得了南洋之後國內的石油需求都是由南洋來滿足的,但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科威特在譚延心中的分量。不過對譚延來說控制中東石油還有很多方法和機會,而現在「中東油海」還處於雲山霧罩的階段,也不急於一時。

  協約國對美國採取拉攏態度,更多的向美國下訂單,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中國的貿易,中國的物資源源不斷的向英國、法國或是通過陸路中立國通道向交戰國雙方運送,美國一時還無法達到中國這樣的生產水平。即便如此美國對協約國的態度已經好轉了許多,在輿論上重新是「西風壓倒東風」——美國也沒有必要非要一根筋走到底,協約國的一部分訂單就夠讓美國忙活了,而協約國的外交家們也是出於先穩住美國的想法,等美國的胃口越來越大的時候,戰場上的形勢說不定已經是協約國一邊倒的壓倒同盟國,就算美國有意見也是無可奈何了。

  德國也看到了封鎖英國周邊海域用以對英國實飢餓戰術迫使其投降的迫切性,在水面艦艇沒有任何效果的前提下,德國向英國發動了頗具攻擊力的潛艇戰,進而在1915年二月德皇正式宣布德國海軍將會進行無限制潛艇戰——柏林宣布不列顛諸島周圍的海域都是戰區,不管是哪一國的船隻,只要一經發現便會被「送往海底」。最重要的是德國還宣布,在戰區內活動的任何船隻,德國潛艇都不會事先予以警告直接擊沉——前幾個月德國潛艇作戰時還要浮上水面朝商船開炮警告,旅客和船員們就會駕船逃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