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黑土地的故事 第十章 我是導演我說了算
2024-11-21 02:12:44
作者: 肖申克117
第二天早晨,集合的時候,李思明便被連長當眾任命為毛澤東思想學習成果匯報表演導演——這還是連長剛從指導員處知道的一個文藝職務,全連120人,一切聽從李思明的安排,並強調這是一個政治任務,任何人都要高度重視。
於是,我們的李導演便走馬上任了。李思明沒有想到的是他豐富多彩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就從此展開。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作為一個導演,除了對藝術有著獵人般的觸覺外,還應當學會對工作的分解與授權。李思明先是挑選幾位助手,徐大帥、張華、袁候自然是首選。徐大帥高大英俊,一副好嗓子李思明是領教過的,已經被徐大帥確定為男一號。張華唱歌不太在行,不過詩朗誦不錯,安排他做旁白,應該可以勝任。袁候人比較機靈,做了李大導演的助理。
第一天的工作當然是了解五連所有知青的才藝情況,好在所有的知青都很踴躍,聽說要在全團表演,一大早都蜂擁至會議室。李思明端著一杯白開水,坐在會議室,袁候按照名單一個一個地叫進來考核,像後世藝校考試一般。考核很簡單,就是表演一段,唱歌、跳舞、演話劇等等,總之自己會什麼演什麼。
歌曲當然是紅衛兵歌曲、語錄歌、頌歌構成,這構成了時代的旋律。雖然「左」得一塌糊塗,但很多作品情感仍然是真誠感人的。最有代表性的應該說是這一首:「彩燈把藍色的大海照亮,幸福的喜訊傳遍了萬裏海疆。海軍戰士見到了毛主席,顆顆紅心像葵花向您開放……」知青們唱地很認真,很投入也很樸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所謂藝術。
副統帥摔下飛機後,中國獲得短暫的生機,歌曲創作雖然沒有能夠扭轉「左」的大方向,但開始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北京頌歌》和一首難得的為花腔女高音所作的藝術歌曲:《千年的鐵樹開了花》,此外,還有《橋工想念毛主席》《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天安門前留個影》……那個與李思明不對路的漂亮mm唱的就是一首《千年的鐵樹開了花》,李思明現在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楊月。
在舞蹈方面,因為所有的民間舞蹈藝術都被打入冷宮,被扣上了「四舊」的大帽子,傳統的藝術形式被禁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令今天的人很難相信的東西「造反舞」和「忠字舞」。
「造反舞」是隨著當代政治生活中「紅衛兵」現象一起出現的。由於那個混亂的年代沒有人做過記錄,究竟「造反舞」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沒人知道。有人說它發源於北京的一所中學的文藝愛好者之手。參加了「革命」的學生們為了向大眾宣傳自己的主張,就採用了「宣傳隊」的形式在街頭巷尾唱歌跳舞。所唱「造反歌」配以「造反舞」,可謂功德圓滿。這支舞蹈在「文革」之初的確席捲全國,其中幾個基本動作是: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頂天立地式、揚臂揮手前進式、握拳曲肘緊跟式、雙手高舉頌揚式、雙手捧心陶醉式、弓步前跨衝鋒式、跺腳踢腿登踹式。這八個基本動作,後來被戲稱為「八大件」,影響了幾乎整整10年的舞蹈表演方式,甚至達到沒有「八大件」就不知道該怎麼跳舞的程度了。
「忠字舞」,是在造反舞之後才流行起來的大眾舞蹈,也幾乎到了人人必跳的程度。它源自內蒙古的「安代舞」,或許也是內蒙古紅衛兵的發明創造。跳的時候,舞者要手牽紅色綢巾,唱著「敬愛的……」之類的頌歌,邊唱邊舞。那個愚昧和荒謬的時代,每天早晨,隨處可見跳「忠字舞」的人群。學生們到校上課,也首先要跳上一段「忠字舞」,才能開始一天的課程。
知青們的表演讓李思明忍俊不禁,不過他還是忍住抽人的衝動。
不過也有讓李思明眼前一亮的方面。來自瀋陽的知青王力王成兩兄弟合演的《智取威虎山》楊子榮深入虎穴一段,演得惟妙惟肖。這是取自當時不知重放多少次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其中最經典的一段。
……
忙了一天,李思明終於確定了人選。事實上,所有的人都入選,連長說了這是全連集體的任務,任何人都得參加,沒有才藝的也被插入合唱團做南郭先生、南郭小姐,這樣皆大歡喜。晚上的時候,李思明又忙著把歌劇所需的所有配樂和歌曲寫出來,實際上有許多歌曲,李思明記得不清了,只得憑藉自己的藝術修養去修修補補。李思明有點後悔,不應該出風頭,攬下這麼一個大麻煩。不過有1965年誕生的由蕭華將軍填詞《長征組歌》和2006年武警文工團的《十送紅軍》作為藍本,問題到也不大,為了推陳出新,當然以後者為主。
「阿明,跟你說一個事。」袁候挨近說道。熟悉的人都管李思明叫阿明,李思明在這群知青中年紀最小。
「什麼事,你說,彆扭扭捏捏的。」李思明頭也不抬,專心致志對付稿紙。
「你看,能不能給我一個角色?咱兄弟誰跟誰?」
「沒問題,我是導演,我說了算。演紅軍小戰士。」
「有沒有台詞啊?」
「有,當然有。」
「什麼台詞?」袁候很興奮。
「是!」李思明打趣道。
「就一個字啊!」袁候頗受打擊。其他人都忍不住哄堂大笑。
「你還別不樂意,其他幾排的同志都還爭著演呢。」
「那我演了,你可千萬別找別人。」袁候急忙答應。
第二天,劇組正式排演了,會議室濟濟一堂,火牆燒得很熱,屋裡曖烘烘的。連長和指導員親自坐鎮,其實是來監督的。整部劇本,其實是取材於當時轟動全國大型合唱組歌《長征組歌》,這是由蕭華將軍親自執筆寫成的大型聲樂套曲,氣勢磅礴,思想深刻,她以深刻凝鍊的詞彙,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描繪人類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大轉移。被譽為是我國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併入選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原劇共有九首合唱曲目,在這裡,李思明作了大膽的藝術再創作。將全劇分為整台演唱會由序曲、第一樂章「十送紅軍」、第二樂章「星火燎原」、第三樂章「崢嶸歲月」、第四樂章「漫捲紅旗」以及尾聲,共六大部分結構而成,配上貫穿全劇的旁白、少量的舞蹈和話劇的元素。
李思明先將整個歌劇的內容和思路傳達給所有的人,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角色和需要表達的內容。男一號徐大帥和女一號楊月找來,先教會他們唱的歌曲,然後要他們倆去教其他人,花了半天時間,總算將至少一半的任務甩開了。
李思明專心對付場景的刻畫和人物對白。時間太短,總是出錯,李思明自己也是在摸索。李思明還通過連長,找來團文藝宣傳組,讓他們給歌劇做伴奏。當數首質量極高歌曲擺放在宣傳組組長面前時,他二話沒說,回到團部開始練起來。原劇早已家喻戶曉,自然不需要李思明重複,李思明為了劇情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新歌,對別人說是創作,其實是剽竊了後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