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競技> 冠軍傳奇> 後腰報告(轉帖,作者不詳)

後腰報告(轉帖,作者不詳)

2024-11-17 13:02:16 作者: 林海聽濤

  一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在流傳過程中含義經歷了變化,甚至有些面目全非。「後腰」這個詞就是如此,這個術語經常在各類文章中出現,也經常被解說員和球員使用,但它有時可能被濫用了。這個詞本身就是錯的,原來是後麼,就是指後面的那個中前衛,例如在菱形442中,中路兩名前衛中位置靠後的那一個,以及352中三名中路的中場球員中,位置靠後的兩名球員。

  2003年芬蘭世少賽上的中國隊,6號李春郁就是踢這個位置,他是球隊的組織者。

  2002年韓日世界盃時巴西隊踢3421,8號吉爾伯托。

  在英文中和後腰最接近的詞是an,直譯過來為「錨人」,anchor,意為「錨」。錨人的大致含義是:1位置,多數時間在後場活動,尤其是要保護禁區前沿的中部;2職責,延緩和阻止對方的進攻,要成為中場的防守屏障,並能參與和組織進攻;3能力,擅長身體對抗和爭奪控球權,以及合理的移動,在該出現時出現在該出現的位置阻截對手的進攻,以及必要的分球能力。大體而言,錨人就是那種位置在中場,但絕大部分精力都用於防守,特別是要負責保護禁區前沿的球員,踢這個位置的有德尚,鄧加,加圖索。

  

  er,這幾個詞都是一回事,指的是同一個位置。midfieldlibero直譯為中場的自由人,今年《體壇周報》的土倫杯報導中,特魯希埃評論周海濱時使用了「中場自由人」一詞,不過不太清楚他接受採訪時用的是英語還是法語。vorlibero為德語,vor在德語中是「前面」的意思,意思是防線前的自由人。最有意思的當屬倒數第二個,含義是風擋雨擦,很生動也很形象:後腰球員在後衛身前從事防守,對進攻方球員進行拼搶和阻截,就像雨刷器在駕駛倉的外面清洗風擋玻璃。最後一個玩過足球的朋友應該很熟悉。

  錨人和「防線前的自由人」是同義詞,防線後的自由人沒有盯防對象,但是這種錨人有時被要求去盯防對方最有威脅的球星,如進攻組織者,1986年世界盃上有一次大巴雷西和希雷阿一起上場,他的任務就是在防線前去盯防普拉蒂尼,1998年法國世界盃時克羅埃西亞隊陣中有個防守型中場,名叫索爾多,對德國隊他盯防過哈斯勒。

  後腰的起源:斯泰爾斯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這個位置的源頭可以追溯到wm陣型中的兩個前衛。查普曼的wm陣型中,兩名位置靠前的內鋒主要負責進攻,兩名位置靠後的前衛更多地從事防守,四名中場球員的職責進行了大致的劃分。在那個重攻輕守的年代,比較重視防守的阿森納被稱為「無聊透頂的阿森納」。英格蘭隊奪得了1966年的世界盃,當時隊中有個斯泰爾斯,個子矮矮的,和查爾頓,鮑爾和彼得斯一起組成了中場,他就是個專門干髒活累活、一心破壞對方進攻的「打手」。

  斯泰爾斯的個人經歷帶有幾分傳奇色彩,他身材矮小,身高僅1米67,還是嚴重的近視,上場比賽時需要佩帶隱形眼鏡,但是斯泰爾斯具備頑強的比賽作風,因此受到了當時曼聯主帥巴斯比的賞識,1960年10月參加了自己的第一場正式比賽,當時踢的是後衛。

  斯泰爾斯的踢球方式簡單明了,在場上無所畏懼地進行拼搶,竭盡所能地爭奪控球權,他成為了那種控制比賽節奏的球員。這種球員是當前所有頂級球隊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那個時代還屬於「稀有品種」。當時英國足壇還在堅持長盛不衰的wm陣型,在這種重攻輕守的戰術體系中前鋒線上有多達5名球員。斯泰爾斯被安排在中場,專門對付那些具備創造力的對方球員,掐滅他們的威脅,斯泰爾斯的這種踢法發大獲成功。斯泰爾斯爭搶和保持控球權的天賦,幫助他的一些技術更出色的隊友,如博比·查爾頓和隨後的喬治·貝斯特,獲得了更多的發揮空間。英格蘭獲得了1966年世界盃的承辦權,直接晉級意味著球隊得不到預選賽的鍛鍊,主教練拉姆塞花了大約兩年的時間挑選球員組建球隊,最初只有博比·查爾頓一人確保了在中場的主力位置,拉姆塞需要尋找一個「三重唱」來與查爾頓搭檔,特別是需要一個中場的破壞者。

  1965年4月10日英格蘭隊在溫布利大球場同蘇格蘭隊交手,斯泰爾斯在這場比賽中披掛上陣,接受考驗,拉姆塞最後收穫了一場2:2的平局,更收穫了一名中場主力。斯泰爾斯在隨後的9場國際比賽中上場8次,還在同前西德隊的比賽中攻入惟一一球,很快確立了自己堅如磐石的主力位置。斯泰爾斯最後參加了在本土舉行的這屆世界盃,並且和球隊一起獲得了世界冠軍。

  錨人的技術特點和攻防職責與斯泰爾斯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把斯泰爾斯看成錨人(後腰)的開山鼻祖,那麼他的徒子徒孫可謂人才輩出,現役球員中風格最接近斯泰爾斯的,當屬ac米蘭的加圖索和切爾西的馬克萊萊。後腰的出現代表了足球的發展趨勢:防守越來越得到重視,對進攻的破壞提前到了中場,中場球員的分工逐漸明確。

  1986年在墨西哥舉行了第十三屆世界盃,國際足聯在技術報告中重點談到了錨人,並觀察了一些球隊的防守情況:「1986年之前,一個新角色出現在了中場——防線前的清道夫。給這個新位置進行不同的命名是非常有趣的。在巴西,比利時和法國它被稱作「擋風玻璃的雨刷」,在英格蘭則叫它「錨人」或者「中場自由人」,而德國人則把它命名為「前面的自由人」。阿根廷,西班牙,丹麥和烏拉圭等隊採用了由一名清道夫和兩名盯人中衛組成的防線。錨人(位置在中場但大部分精力用於防守,尤其是負責看管禁區前沿)和兩名中場球員被要求對邊路進行保護。」。

  後腰的演變:兩個菱形

  這一位置促使了兩個菱形的誕生和發展——菱形中場和菱形防守體系,參加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的巴西隊和阿根廷隊是兩種打法的代表。

  在墨西哥巴西隊的4人中場選擇了菱形站位,19號埃爾佐·阿洛伊西奧擔任錨人,18號大鬍子蘇格拉底在兩名前鋒身後自由活動,負責組織進攻,另外兩名中場是一左一右的6號儒尼奧爾和15號阿萊芒。

  近年來防守越來越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球隊選擇在禁區前布置兩名防守能力強的中場球員。菱形中場意味著除了雙前鋒外,中場還包括一名重攻輕守的指揮官(相當於中文裡俗稱的「前腰」),禁區前只有一個防守屏障,這削弱了球隊的防守力量,因此它逐漸式微了,而且採取這種打法的球隊在大賽上往往成績都不太好,如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的奈及利亞,2006年德國世界盃的加納。

  在代表世界足球最高水平的歐洲聯賽中,上賽季皇馬,不萊梅和拜仁等球隊採用過菱形站位,其中皇馬是戰績輝煌、歷史悠久的頂級豪門,球迷不僅要求贏得勝利,還要求把比賽踢得好看,齊達內踢這個位置保證了進攻的投入兵力和創造力。不萊梅也在堅持攻勢足球,米庫作為組織核心,指揮進攻並控制比賽節奏。拜仁隊的主帥馬加特說過:「我最喜歡菱形中場。」,德米凱利斯、巴拉克、薩利哈米基奇和施魏因施泰格是拜仁隊的中場四員虎將。其中德米凱利斯被馬加特稱為「關鍵的鑰匙」,他擠走了踢同一個位置的德國國腳弗林斯,防守能力超強,甚至客串過中後衛,事實上當初他就是作為中後衛加盟拜仁的,德米凱利斯本人也說過中後衛是自己最喜歡的位置。

  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的奈及利亞隊,踢菱形442。

  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的美國隊,同時採用菱形中場。

  菱形體系,指的是由兩名盯人中衛和一前一後兩名自由人組成的防守體系,其中兩名中衛身前的自由人即相當於後腰。1986年世界盃的冠軍得主阿根廷隊就選擇了菱形的防守體系,2號巴蒂斯塔和5號巴蒂斯塔踢一前一後的兩個自由人,兩名盯人中衛是19號魯傑里和9號庫奇奧夫。

  在1998年和2002年兩屆世界盃上,德國,韓國和阿根廷都選擇了這種踢法。其中參加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阿根廷隊中,阿亞拉是位置靠後的自由人,森西尼和查莫特為盯人中衛,阿爾梅達在他們身前的進行防守,儘可能早地破壞對手進攻,這四名球員的主要精力都用於防守。

  隨著平行四後衛的大行其道,自由人漸漸消失,這種菱形也隨之失去了蹤影。如果說菱形中場還能受到一些強隊和堅持攻勢足球球隊的青睞,還有一定生命力的話,那麼這種菱形後防線已經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了。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上,進入16強的球隊都選擇了平行四後衛。在近幾年來的歐洲冠軍聯賽中,2000年的冠軍皇馬和2001年的冠軍拜仁,踢法和菱形體系較為接近。2000年的決賽中,老帥博斯克把埃爾格拉,坎波,卡蘭卡和雷東多一起派上了場。2001年拜仁慕尼黑的決賽陣容為:卡恩;庫福爾,林克,安德森;薩格諾爾,利扎拉祖,哈格里夫斯,埃芬博格,薩利哈米季奇;前鋒:紹爾,埃爾博。

  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德國隊踢352,5號拉梅洛和8號哈曼。

  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韓國隊踢343,20號洪明甫和6號柳相鐵。

  中文裡的「後腰」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類就是這裡提到的錨人,二是用後腰來稱呼442(4312)等陣型中平行站位的兩個(三個)中前衛。但是這兩類球員的技術特點存在明顯區別,前者通常是個搶球機器,破壞專家,像加圖索那樣;而後者則需要技術全面,攻守兼備,比如巴拉克和傑拉德。

  央視《天下足球》的top10欄目有一期是10大後腰,入選的有戴維斯,基恩,西蒙尼,鄧加,瓜迪奧拉,維埃拉,里傑卡爾德,阿爾貝蒂尼,德尚,雷東多。這10個人中除了德尚和鄧加比較專注於防守外(顛峰時期的鄧加也對進攻有很大的貢獻,能夠用精準的長傳發起進攻。),其他球員均是能攻善守,其中的瓜迪奧拉和阿爾貝蒂尼兩人,再加上現在的皮爾洛,堪稱足球發展史上的標誌性球星。

  教父克魯伊夫讓巴塞隆納形成了「4號傳統」,從瓜迪奧拉到哈維,再到現在的伊涅斯塔和法布雷加斯。伊涅斯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過:」我們這個位置有好多球員,因為這個位置特別重要,我從小就把瓜迪奧拉當成自己的偶像。」克魯伊夫認為,位置靠後的中場球員也要對進攻有所貢獻,甚至成為球隊的組織核心。1990年12月16日,年僅19歲的瓜迪奧拉被克魯伊夫派上場,「我需要一個4號中場,瓜迪奧拉就是。」——教父如此評價自己的選擇。瓜迪奧拉出生於1971年1月18日,職業的絕大部分都是在巴塞隆納度過的,出場次數達到了379次,作為防守型中場,他是90年代初那支巴薩夢之隊的核心球員,他具備了出類拔萃的大局觀和傳球技藝,1997年接替巴克羅成為球隊隊長。瓜迪奧拉堪稱皮爾洛的前輩,在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傳球成功率都不低於97%,是球隊的戰術核心和精神領袖。

  瓜迪奧拉和皮爾洛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很多技術出色、擅長組織進攻的球員開始踢防守型中場,比如利物浦隊的阿隆索。人們總說防守至上的功利主義盛行,防守不斷被強化,這是事實;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防守得到重視的同時,進攻也在求新求變,表現為邊後衛的助攻,表現為守門員擔當自由人的角色,也表現為瓜迪奧拉和皮爾洛這樣風格迥異的防守型中場,他們已經成為球隊的指揮官,在進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