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清弊主> 第5章 投康熙所好

第5章 投康熙所好

2024-11-17 10:22:29 作者: 塞外流雲

  康熙一生極為重視農業,認為無農不穩,無農不富,而且年年都要抽出時間來親自躬耕,還在豐澤園搞了幾塊實驗田培植稻種,並且大力推廣雙季稻的種植面積,可說是對農業重視到了極點。

  一聽胤禎說的都是些農業方面的著作,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了過來,他放下手中的筆,饒有興致的說道:「這些可不是雜書,你居然能有自己的想法,看來最近也沒閒著,來,給朕說說有你的想法。」

  「是,皇阿瑪,這些想法是兒臣偶爾得之,不妥之處,還請皇阿瑪指正。」胤禎謙虛一番之後便胸有成竹的朗聲說道:「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我朝人口眾多,且每年都在以三、五百萬計的速度增加,而新墾之田地卻極為有限,長此以往,則糧食與人口的矛盾必成為朝廷的一大心病。

  再有,土地兼併歷來就是歷朝歷代的一大頑症,我朝目前正是處於中興之期,土地兼併還不是很嚴重,但是三、五十年之後呢?到時候一邊是土地高度集中,一邊是數量龐大的無地農民,一旦遇上天災,後果無法想像。」

  聽到這個開頭,康熙的神情已是肅穆起來,全神貫注的傾聽著。

  「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土地兼併到後期幾乎是必然現象,歷來也無有效的解決措施,而中原又無法推行『減丁政策』,唯一的出路便是提高土地的產量。

  要提高土地的產量,種子是關鍵,而種子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農學人才長期不懈的研究,我朝現在最為缺乏的就是農學人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朝的讀書人只讀孔孟,不辨麥黍,而農民又不識字。

  現有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前人所著,而且都是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兒臣想,能不能仿國子監例,建農學院,專門培養農學人才。」

  農學院?康熙眉頭一揚,頗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下不由暗贊,這想法不錯,不失為治本之策。

  

  見康熙臉上似有喜色,胤禎暗道有戲,繼續說道,「我朝地域遼闊,氣候覆雜,但主要產糧區可分為南北兩塊,其中江南又是國家糧賦的根本之地,若是在江南建立一所農學院,招納對農業有興趣和有志於農學的讀書人,以現有的農業著作為教科書,對他們進行教育。

  如此,不出數年,定可培養出大批的農學人才,對於這些人,朝廷給予一定的官身,優異者或留院為師或集中起來進行農學研究,平庸者亦可分派各縣宣傳、推廣、指導、普及當地的農學。

  另外,朝廷對在農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者給予重獎,這樣雙管齊下,我朝定將掀起農學熱,而農業,必將在我朝達到鼎盛,為後世子孫奠定萬世基業。」

  「好,眼光獨到,想法新穎,思維開闊,堪稱大手筆。」康熙滿面潮紅的脫口贊道。

  胤禎可不敢大刺刺的領受這讚賞之語,忙一躬身,謙遜的道:「皇阿瑪讚賞,兒臣不敢當,能入皇阿瑪的法眼,也算是兒臣盡的一份孝心。」

  康熙興奮的站起身來,笑道:「十四不必謙遜,這是治國良策。」說著他四下瞭望瞭望,見沒什麼好賞賜的,便拿起書桌上的一柄玉如意,「這如意賞你。」

  胤禎欣喜的趨前幾步,跪接過玉如意,「謝皇阿瑪賞賜。」

  康熙含笑問道:「這農學院你有什麼設想?」

  「回皇阿瑪,兒臣認為,初建規模不宜過大,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實驗田,農學院進行分科,暫時先分成水稻,旱地農作物,經濟作物,畜牧四科,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各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科目,每個人只能選一個科目。

  其次,江南是國家糧食的根本之地,首批學員應以江南各省為主,其他行省兼顧即可,第一所農學院最好建在江南,學員的吸納也不宜操之過急,每縣每年最好限額一名。。

  另外,對於農學院,朝廷可直接下達研究課目,學員可給予八品或九品官身,分發各縣宣傳、推廣、指導、普及農學。對於這些官員,朝廷可以規定,必須在職五年,然後可根據考評予以升降,日後朝廷即可多出一批知農、懂農的官員。

  最後,各縣分派農學官員一事,可先在江南試行,若在江南見效,再行全國推廣不遲。」

  康熙聽的不住頜首,待胤禎說完,滿面含笑的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先試行再推廣,不貪大,不務虛,以你這個年齡,也算難得。」走了幾步,康熙又接著著道:「寫個摺子呈上來。」

  「這是兒臣寫好的『倡農書』。」胤禎趕緊取出寫好的摺子,雙手遞了過去,「請皇阿瑪指正。」

  康熙將摺子放在案頭,笑道:「先跪安,這事,朕再議議。」

  待得胤禎退出後,康熙將『倡農書細細看了一遍,在康熙眼裡,這份倡農書稍顯激進,有些地方明顯存在不足,沉思良久,才開口道:「李德全,將這摺子送內閣,轉發六科,公開發抄,在邸報上全文刊發。

  在邸報上刊發,康熙一是想堂堂正正示之以公,探探各地督撫的反應。第二個想法卻是不好明說,經過半年的清洗整頓,朝廷上下凡是參與到皇子黨爭的大臣都惶恐不安,借這份肯定會引起爭議的倡農書吸引朝廷上下的眼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穩人心。

  什麼叫一石激起千層浪?倡農書在邸報上一刊登,立時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轟動,農學院什麼的,倒沒幾個人關心,但是農學院的學員一出來就授予八品官身,這就有點駭人聽聞了,要知道每三年一屆的科考,三甲同進士出身的也不過三百來人,外放一般也不過是從七品左右。

  最根本的是天下的讀書人從此又多了一條晉身之路,同時朝廷官員也將多出幾千來,這意味著朝廷的開支將大幅增加。

  所以倡農書在邸報上一刊出,朝野上下登時就一片沸騰,叫好的有之,謾罵的當然也不少,但更多的則是議論。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