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戰寫作素材專輯】(八)山嶽部份
2024-11-12 22:42:09
作者: JooHero
在前面的眾多講次中,我們曾重覆的多次闡述特戰部隊的一些基礎原則,其中一條
便是全球部署與執勤的特性,因此各種地形與環境的作戰技能是缺一不可的,除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前面幾講所提到的各種地形外,山嶽地形則是另一種常見的地形與作戰地理環境,而
我們則可粗略的將地形依景觀學上的不同類形,大致地將山嶽地形劃分為坡地、陵
線、峭壁與山谷地四個大類,並分別其大類地形中所包括的範例地形,作一個全面的
簡單與前例相同的,文中所舉的例子無法直接套用於所有的戰術情況,指揮
官的現場判斷與命令下達永遠是最後的決定;文中對於涉及機密、過份新穎或露
單位情報的戰術資訊也都加以過濾、降級與改寫過,以保護那些仍是現役的教官、同
學與學弟們,以及提供國外最新資訊的外藉友人們。
坡地
在前面的講次中我們曾提及了丘陵地形的小組戰術運用與地形的配合事項,在山嶽
部份的坡地地形中,其實有大部份是相同的,小組的行進隊形與應注意事項都相同
,但在山嶽地形則加上了天候與體力的因素,因為依前面所提到的標準,海平面
750M以下的立形歸類於丘陵,因此750M以上的高原、高地與山脈自然都歸屬於山
岳了,而當一旦超過海平面600M以上,每上升150M溫度將會下降1℃,換言之,海
平面上1500M的高山溫度將低於海平面6℃,而這只是平均統計值,若加上風、霜、
雪、雨、露的自然因素;啞口、山頸的地形因素,溫度差則可能超過20℃,這是天
候的第一考量。天候的第二考量是雨、雪、霧、雲、露等自然氣候除了會造成了行
進上的問題外,能見度與聲波傳導的受限則是所有指揮官的夢饜,特別是攻擊方,因
為雖然大自然的氣候是不分彼此的同樣施予攻守雙方(附註一),但守方地形熟、陣
地部置完備,而且以逸待勞,以靜制動,攻方在地形陌生,視聽縱深皆不足的情況下
進入敵陣地,其優劣不言可諭,這是攻方指揮官所用考量的第一個劣勢。
附註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陸戰區、空戰特例不在本文所講範圍
內,因為那經常是英倫叄島天候不良到戰機無法起飛,但在歐陸地區
卻是晴空萬里、能見度無限的好天氣,如此的情況曾使歐陸盟軍地面指
揮官對空軍產生不滿,部份指揮官甚至曾挖苦的說道:皇家空軍是不
是怕太陽?如此的情況也造成了人類史上最大的空降作戰的失敗——
市場花園作戰計劃,這個由英軍第一空降師、美軍第82、第101
空降師部份與波蘭空降旅所組成的空降第一軍團,因後續空投支援不
續與地面部隊的進攻受阻,而被德軍於荷蘭安與奈美根市反包圍
,幾遭殲滅,整支近4萬人的大軍,生還者僅2323人,此役不
但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拖過了1943年進入1944年,至今仍為所有
特戰部隊指揮官與成員在進行空降任務與前期規劃時,時時引以為鑑
的案例。
現場指揮官所要考量的第二個劣勢是體力上的消耗,高山上除了低溫外,空氣的稀
薄更會快速大量的消耗血液中的含氧量,血液中的血紅素成份會減少,人體便會開
始感到疲累,而特戰部隊的個人裝備、迂迴的行進路線與高落差的地形間行進更加速
了體力的消耗,寒冷的天候與稀薄的空氣則使這情況更加雪上加霜,最直接的反應
便是人體的反應會開始變慢,與輕微的酒醉有些相像,但在軍事行動中,一絲的輕
忽都可能發生無法挽回的重大錯誤,而在高山的自然環境中,寒冷、疲憊雙生兄弟?
O一直會伴隨到下山後好幾天的,這也是現場指揮官兩難的局面。
但由於這些都是普遍的情況,除了訓練外,別無他法克服,因此在本文並不加以說
明解決之道,在坡地的戰術運用才是本講的重點,除了之前曾提過的垂直縱隊、水
平橫隊、單箭隊形、雙箭隊形、鑽石隊形、Y字隊形與複式的之字隊形等戰術隊形外
,小組的行進、搜索、滲透、入侵與脫離才是真正要注意的地方,一般而言,小組通
常都會有一名以上的尖兵或斥堠,而地圖與指北針在隊長、副隊長、作戰士與尖兵身
上各會有一份,尖兵的地位在小組行進時高於所有人,即使隊長也大都會聽從尖兵
的建議,但相對的,尖兵的責任也僅次於隊長,甚至有時會高於隊長,在大部份的
單位中,整個路線是由指揮官、副座、參叄與尖兵一同擬定的,而尖兵負責執行。
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還記第一講中提所有的特戰隊員都記得自己的腳步與距離
嗎?你走幾步是100M整,上下坡時各要加減幾步才剛好會是100M?雖然說所有的特
戰隊員都知道,但沒幾個會記得,但所有的尖兵都會記得,而在行進過程中,每隔
幾百公尺尖兵就會拿出地圖、指北針與地形地物作比對,在確認無誤後,尖兵會以
指北針對指定方位外的明顯地物作為定點前進,也許是一顆樹或一個大石頭,但一
定都會是一個良好的掩蔽物,因為一到達定位後,找地圖看指北針確定方位與行進
方向的事將一再重覆,直到抵達目標區為止。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步驟過於煩瑣,但這卻是不可省略的,事實上,在部份美國的
求生訓練學校中,蒙眼步行再依原路反逃脫的課程一直都是訓練的重頭戲,也一直
是所有學員最恨的科目,而教官們也從不打馬虎眼,不能過關的比例高得嚇人,但
一旦過關則是功力大進,如同打通任督二脈一般,而這也確實救了不少被俘後脫逃
的隊員。至於如何完成這個科目,其實不難,讀秒、步數加上方位的組合再反推回
來就可以了,原理不難,但知易行難啊!
在坡地上另一個要注意的事是下坡,與一般想像相反的,下坡比上坡更耗體力與危
險,因為身背重負後的重心原本就不穩,上坡的體力耗損累積到下時才會發生的氧債
效應與精神的松,都使下坡充滿了危機,通常一般的解決方法是採用之字路線迂迴
下山,而不是採用直線下山的路線,除非有特別緊急的狀況,否則都會採用超過直
線長度數倍的之字路線,下坡路的另一個危機則是被伏擊的可能,下坡途中遭伏擊
,若是退回山上,則極可能被圍於山頂至彈盡被伏,若是直衝突圍則可能傷亡過大
,傾斜的山坡則又使迂迴的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這是指揮官們的另一個抉擇,依手
冊上所說是「立即集中部隊與火力,攻占有效壓制位置,掩護大部脫離火線,迂迴轉
進。」但筆個人卻偏向沿山腰作水平移動,移到敵兩翼對位角(即敵75°與115°角的
方位)作下壓式攻擊,打亂敵陣線或殲敵OK後,朝反方向脫離交戰區,也有許多指
揮官喜歡以兩翼反包抄的方式來解圍,但由於部隊人員、火力都必須分散,筆者個
人並不建議。
此外,由於隊形的分散容易造成人員行蹤的暴露,在坡地的行進隊形都是採用密集
的隊形,如此也可保有在狀況發生時,指揮官有最立即的反應可下達給所有成員。
在坡地的另一件注意事項是曲射武器的攻擊,在坡地上,可供運動與迂迴的空間都不
足,機動的速度也不夠,一旦遭曲射武器的攻擊,真的是躲都沒得躲,而更慘的是。
敵人可能根本就連看都看不到,而特戰部隊通常也不會帶著足夠火力曲射武器來實行
反炮戰,簡單的說,就是連還手的餘都沒有,解決之道?沒有,只有一路上小心不
要被敵人發現,尖兵不要把部隊帶進彈著區,或者在最不好的情況下,真的遭曲射
武器伏擊時,只有繼續向前推進,前進到最小射程以內時,再思反擊之道。
陵線
在許多的登山社團中,向世人展示的照片中有不少是整個登山隊,沿著陵線一路前
行的壯舉,但在大部份的特戰行動中,這種作法卻是相當危險的,因為突出於陵線
上的一路縱隊,與遊樂場上的射擊靶差不了多少,而且重心與風切的問題也一直都
是行走於陵線上不可避免的風險,而最大的問題在於掩蔽與運動空間的欠缺到了幾乎
沒有的地步,因此於陵線上所能作的戰術動作便相當的有限了。事實上如果沒有選
擇時,真的非要行走於陵線時,隊形也真的只有一路縱隊的唯一選擇,在陵線上遭遇
敵火射擊時,臥倒是不怎麼可能的,若能讓人臥倒,那也不叫陵線了,若脫離陵線直
下滑,危險性過高,所有的手冊都說是絕無其他可能的選擇的最後嘗試,生還的機
會只略高於不背傘包而從12000高空向下跳。筆者個人的建議是把陵線視為一條繩
索,以吊索突擊吊橋的方式匍伏前進;或是離開敵火射擊面,以雙手吊於陵線的另
一側,雙手交互攀爬過陵線,至於在陵線上以火力還擊的作法,實際效益並不大。
大部份的手冊都不這麼建議,筆者的建議是若非還擊不可,請先求掩蔽,再求發揚
火力,若實在沒有掩蔽,可以自己的背包代替,但注意精密的器材與水不要被打
中,否則後面的行程就會很難過了。
陵線行進的另一個重點是時間窗(TimeWindow)與敵我相對方位的掌握,一般而言,行
走於陵線的時機最好是日出與日落時刻,在位於敵向陽面的高地是較好的選擇,因為
人類的視覺效應會使人對此特定時刻的移動物體辨視有其困難,而即使配合遮陽器
與紅外線感測器,也不容易發現到行走於陵線上的小部隊,至於於夜間行走於陵線上
,即使配合夜視鏡,危險性依然相當的當,因為不論那一種型式的夜視儀器,在使用
上總會有某種程度的距離感喪失,在一腳踩空就可能跌入萬丈深淵的情況下,使用
並不可靠的夜視儀器似乎有點在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而且行進速率也將會大為受
限,另外,最危險的事情是,在星空的襯托下,位於陵線上的人影可能清楚的令人
想不發現都不行,而在黑夜中,一旦還火射擊,那就更等於向全世界告訴你的所在。
更會招來全世界的火力,不可不。
在陵線的行進最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小組成員是否有必要在彼此身上綁系留繩?在
許多的情況下,陵線都是位於雪線上的,而在雪地行進時,隊員間的系留繩是相當
必要的,以防冰川裂縫與浮積雪層的失足時彼此有個照應,但在陵線上的系留繩卻可
能把整個小組一次拉下去,但若是沒上系留繩,有人失足時連接應的時間都沒有,這
又有違特戰小組的同袍情誼,這又是一個兩難的局面,對大多數的特戰隊員而言,任
務的達成有其優先順序,但眼看夥伴失足而不救援也是不可能,這便是指揮官的另一
個抉擇,一般而言,會依照人員平時的訓練與當時的精神體力狀況而作出是否上系留
繩的命令,而人員的調度上也會依是否能相互扶持為標準做分配,此外,登山杖或
探測棒的配合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最最基本的原則還是那句老話,沒事少走陵線
,如此才是求本之道。
峭壁
在本講次中,最為人所知的,應該就是峭壁了,配合各種不同的山嶽地形,以繩索
作垂降、滑降、爬升、水平橫渡等戰術運用,配合頂端系留繩、單索突擊吊橋、多
索突擊吊橋、登山爪、O型環、8字環、垂降吊帶、垂降胯帶.....等名目與種類繁多且
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的裝備與應用方式,完成令人嘆的行動,但以特戰部隊
而言,最常用的裝備只有一項——繩子,配合各種不同的繩結與纏繞方式,與一付好
身手,來完成那些裝備所能辦到的事。
一般特戰小組在進行山嶽任務時,都會上二~數條不等的登山繩,一般都是高張力
的尼龍繩為主,這些繩子長度依任務需求而有所不同,一般以50M(165inch)與
150M(600inch)這兩種長度最為常見,而不論繩索的粗細程度,至少都必須能承受
3000Kg/6600lbs/7.84kN的瞬間拉力,而且重量不能太重,以免過度的增加特戰人員的
體力負荷,另外,每名特戰人員身上也都會帶上15M的緊急救援繩與一個以上的D型
環或O型環,供不同任務時配合使用。而在山嶽任務中,峭壁的任務型能可大至區
分為叄種,下往上、上往下以及橫向的移動,下面我們就分別的說明一番。
下往上
在大部份的山嶽行動中,經常性的是便是面對著一堵插翅也難飛過的山壁矗立在眼
前,解決之道?很簡單,爬過去,但是絕大多數的特戰人員都不喜歡如此的作法。
因為那一來太耗時間,二來在行進過程中若遭遇敵人時是亳無反抗能力的任人打,但
是有時由於任務形態的時間要求,還是非做不可。通常攀爬還可再細分為無具攀爬
與器具攀爬,兩者使用的時間無特定要求,但通常都是將小組裡最有實力的隊員找
出來作無具攀爬,攻頂成功後,再垂下繩索供其餘隊員作器具攀爬,沿繩而上,在
這裡有一件事要提出來講,就是世界上許特種小組早己放了大頭皮鞋作為任務配備
,而改採高科技的輕量化多用途作為任務配備,筆者所知最早採用此一觀念的特
戰單位是德國GSG-9,早1970年代早期就全面採用德國愛迪達廠(adidas)為其特別設
計生產的多用途輕量戰鬥鞋,其特殊的鞋底與鞋頭高磨擦力設計與人體工學的鞋內
襯底設計,不但長時期穿著輕鬆舒適,對於攀爬各種地形與建物表面也都極為適
合,筆者個人曾想以私人身份採購一雙加以收藏,但那台幣5位數的售價令筆者死了
這條心,另外美國的軍方特戰部隊也改採耐吉(nike)與高科技(HI-TEC)公司的多用途
運動鞋作為小組成員的配備,其餘如西歐各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也為其特戰小組
採購實用的足下配備,但反觀國內的特戰小組,在主事者觀念的進步有限下,仍舊穿
著不合時宜且笨重的大皮鞋訓行訓練與比賽,其所消耗的戰力,與小組成員為了那雙
皮鞋所付出的代價(雞眼、水泡、香港腳)實在是令人生氣。
在下往上的攀爬中,要注意的是整個攀爬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在器具有限的情況下
,通常都是採用安全繩結的觀念,即每上某一固定距離,即於其所繩位打一個結。
而使固定於身上的D/O型環無法通過為原則,即使是在爬行的過程中失手,也會在掉
下的同時遭繩結所攔住,不致於一次到底,登時了帳,而在爬行的過程中,為了身手
的靈便與機動性,背包與個人武裝通常是不帶的,而是另垂一條繩子直接拉上,節
省時間與避免危險,同時還能讓人員與裝備同時到達山頂,可立即整合投入戰場。
最後一點要注意的是時間的控制,由於攀爬時間往往費時長久,整個小組過的時間
都須作精密的計算,誰的速度快,先上去掩護,誰殿後,是直接爬上還是以繩吊上
,是否有無法攀爬人員,如何處理,都是考慮的要件,執行的細節與先後序列,流
程控管,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對指揮人員而言,這又是另一個挑戰與抉擇了。
上往下
由上往下的行進,一般又可分垂降與滑降,垂降指的是位置不變,高度改變的下降
動作,滑降指的是位置與高度都有改變的下降動作,但不管是那種降下動作,長繩、
短繩與O/D型環都是不可或缺的,長繩是下降降用的主繩,短繩則是綁於身上的安全
繩,O/D型環則是用於長繩與短繩的連結介面,而這有一些常見的注意事項。
在垂降時,下坐垂降法是最安全與常見的,在下降之前,標準的作法是穿上垂降胯帶
,以垂降胯帶受身體的重量下降,但軍事行動中,類似垂降胯帶這種非必要性裝備是
能不帶就不帶的,因此便以短繩在身上繫上臨時胯帶,也就是國內陸軍山訓時所戲稱
的丁字褲,丁字褲的綁法是這樣的,先將短繩平分,由後腰繞向前臍部位後,打一
個單結,然後右繩下繞左胯左繩下繞右胯,從後繞於兩側穿過原先繞過的繩子,再
以半圈繞過前臍,於側邊打個雙平口結就可大功告成了,穿上丁字褲後,將O/D型環
套過臍前的兩條繩子,再將長繩以S型重複套繞於O/D型環上即完成垂降準備,垂降
時,以一手抓住前繩,即O/D型環上方的長繩,一手抓住後繩,以雙手抓繩的力量
來控制下降的速度,下降時注意身體與繩索須維持垂直的角度,每下降一段距離就應
將下降速度減低,以避免過長的時間下降,因重力加速度使得降下速度快而無法控
制,基本的垂降作法便是如此簡單,但作法有限,創意無限,於是有正面下、背面
下、跳式下坐、跑式下降與頭下腳上式各種花招百出,但這些都無傷大雅,只要安
全、速度快,操作簡便,用什麼方法都無所謂,這是大部份的小組會採用的方法。
另外有一種方法是更快速,更有效率的下降方法,就是無系留垂降,前面所提的垂
降,身體與主繩間至少有一個O/D型環來維連繫與安全,但現在所提的這種方法則是
相當簡單,一條繩子,此外別無長物,完全只利用人員的肢體來進行,而此種方式
也有兩大類,一是粗繩下降,一是細繩下降,粗繩下降一般較常應用於直升機上。
特別是大型直升機上,例如CH-47、UH-60、BOEING240等大型,可於機腹開口放下
垂降粗繩的機種,此種方式與消防隊員例用鐵竿下滑的方式一樣,但可節省一倍以上
的時間,人員所需訓練較少,應用範圍廣泛,我國去年公開的快速反應部隊與空中
裝騎旅便有採用此種方式,進行人員部署;第二種細繩下降則卮險的多,因為速度
更快,其下降速度與自由落體接近,操作方式也很簡單,在手上虛抓著一條繩子直
接向下跳就是了,然後在接近地面的時候,看準時機抓緊繩子,瞬間將下降速度來
個緊急剎車,轉眼間,人已經安全平平的站在地面上了,這種方法只有一個限制,高
度不能太高,一般而言,25m以下的高度可以進行此種垂降,25m以上的高度就有點
過份危險了,此種垂降是相當高難度的,體力、膽識、訓練、勇氣與冷靜的判斷缺
一不可,僅有少許資深特戰人員具備此種技能,而國內亦有此類人?
,但為數不多
,如果大家記憶不差的話,在民國86年(1997)的憲兵招生宣傳短片中,即有一鏡頭
是由兩層半的樓頂向下跳而是採用此種方法的,此種跳法,在國內又被稱為是飛雁
式跳法,國外則稱其為自殺式跳法或瘋子跳法,據了解,國內具備此種高級技能的
人數在30人以下,現役者不到10人。
橫式移動
在國內外的野外訓練、戰鬥營中,單/多索突擊橋一直是相當受人喜愛的科目,而這
便可視為是橫式移動的代表作,當然,我們不在此浪費篇幅介紹這種大家都知道的
東西,我們介紹的是單索橫渡的操作,所需裝備與坐式垂降一樣,丁字褲、O/D型
環與主繩,若是由上往下的話呢,很簡單就直接以滑纜的方式下滑下來即可,但若
是水平或是必須略向上爬時,就會有點困難了,這就是我們要介紹的操作要領。
我們一樣可大致的分為兩種方式來進行水平移動,一種是上滑式,另一種是下滑式
,這可兩個方向來解釋,一說是以繩子為標準,一說是以身體為標準,但筆者個人以
為繩子是不會動的,滑動的是人,所以本講將以身體為標準來作說明。上滑式,自然
就是指身體在繩子上方了,而丁字褲O/D型環仍是要依標準扣於主繩上,然後全身
在主繩上,主繩的走向與人體站立時重心的主軸線一致,大約就是肚臍到眉心的直線
,再以雙臂為動力來源,互相拉動牽引身體前進,但兩腿的位置則有些不一樣,通常
運用的比較靈活的那條腿會以腳踝與腳背勾住主繩,而另一條腿則任其自由垂落於繩
外,在移動過程中擔任重心指向與平衡的作用,勾在主繩上的腳有兩個主要用途。
一個是使身體與主繩略略的維持一個角度,並使下半身不會直接的受到壓迫,順便保護
男人身上的那把槍與兩座彈藥庫,另一個用途則是在移動過程中若身體失去平衡時可作
為調整身體重心的準備,因為一隻腳勾在繩子上,當整個身體翻過來時,勾住的那隻腳
反而會在身體之上,此時只要利用少許的腰力,很容易的就可以把整個身體拉上並扶
正,而若是兩條腿都垂於身體下方的話,那要費的勁可就大多了,但是上滑式有一個
大問題,身上不能背太多裝備,因為那會使平衡上有問題出現,因此便有了下滑式的
產生。
下滑式,顧問思義就是身體在下方的滑動方式,通常應用於身背重負時使用,操作方
式不難,將丁字褲與O/D型環扣於主繩後,將身體直接吊掛於主繩下方,一樣是以雙
手互相拉動牽引身體前進,不同的是雙腳的位置,有時是雙**互勾掛於主繩上,有
時卻是伸直併攏,垂於主繩下方,這是因行進向量的問題,若是由上往下時,建議
雙腳勾著,因為那會使身體的平衡較容易,必要時也可以雙腳當作剎車來使用,但若是
向上時,最好是讓雙腳自然垂下,如此的位置會使雙手自然地向上施力,而由於通
常此時身上都身負著重裝備,此時雙腳下垂會讓血液的循環較自然,而身上因重負所引
起的酸痛也會因此而感到輕鬆一點,與抗G衣的原理相同,不過記得時間的掌控。
否則一下來腳一著地,可能反而會得到反效果。
山谷地
其實山谷地的地形便是綜合前面幾種地形的總合,在運用上便是以前面所提的各種加
以整合運用,但是在現實的世界中隊員通常不會只有繩子那麼可憐,直升機、飛行傘
、滑翔翼、輕航機與高空傘等裝備的調度,以及利用敵方現有的纜車、機動車輛或其
他可資用的交通工具,作更有彈性的運用,但由於特戰任務質的多樣化,是否利用
現有裝備與敵方交通工具作運載用途?沒錯,還是那個老答案,依現場指揮官的臨斷
,如果說特戰人員的養成是困難而艱幸的,那特戰部隊指揮官的培養與訓練則更加的
困難了,這在後面的講次中還會再次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