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洗牌(上)
2024-11-14 04:48:38
作者: 刺刀特種兵
晨鐘響起,一縷朝霞灑滿了長安城,昨日傍晚的一場大雪,直到後半夜方才止住,此時放眼望去,整個長安城一片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老爺!該起身上朝了!」
門外傳來了後宅奴婢的叫醒聲,杜睿一翻身正要起床,卻被晉陽公主的一條玉臂又壓了回去,溫柔鄉,英雄冢,就連一向勤勉的杜睿此刻都不禁有些懈怠了。
杜睿笑著拍了拍晉陽公主的香肩,道:「兕子!我該去上朝了!」
晉陽公主閉著眼睛,秀眉微微蹙起,道:「這天寒地凍的上的什麼朝,還不如每日裡在尚書台言事,倒還能妥個清閒!」
晉陽公主雖然也是二十七歲的人了,可是在杜睿的呵護之下,卻依然還是保留著幾分少女心性,杜睿知道她是在撒嬌,柔聲勸了幾句,便將外間的奴婢喚了進來,更衣洗漱畢,簡單的用過了早飯。
此時晉陽公主也起身了,正在貼身侍女的侍候下梳妝,見杜睿要出門,忙道:「睿郎!若是閒暇無事,早些回來!」
杜睿不敢不依,對這個年紀最小的妻子,太宗皇帝的愛女,杜睿一向都是極其珍愛的:「好!好!好!為夫應下了!等上過早朝,便回府陪你就是了!」
杜睿出了門,晉陽公主的貼身侍女緑萼笑道:「夫人真是好福氣,老爺簡直將夫人當成了掌中寶。」
晉陽公主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道:「你這丫頭,專愛說些風言風語的,什麼掌中寶,夫君不過是讓著我年幼罷了!」
緑萼道:「看著老爺和夫人恩愛,總歸是好的!奴婢往常總是聽長安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僕役說起自家中妻妾爭寵的事,像咱們宋國公府上,這般和睦的,便是整個長安城也沒有!」
晉陽公主聽著也是高興,她並非不會吃醋,每次杜睿去別的姐妹房中過夜,她的心裡也是一樣不舒服,只不過她已經平白占了杜睿更多的寵愛,總不好再去和自家姐妹爭鋒。
「好了!就你會說,快快幫我梳妝好,待會兒還要去婆母那邊問安的!」
不單單是晉陽公主的園子,宋國公府內的其他地方,此刻也紛紛有了響動,這座公爵府新的一日,便在這般氛圍之中開始了。
杜睿坐在馬車之中,駕車的依然是杜平生,如今杜平生也是不惑的年紀了,這麼多年以來跟隨杜睿征戰沙場,依著他的功績,便是受封侯爵,加中獎銜都富富裕裕的,可是杜平生卻心甘情願的在杜睿府上為仆。
車輪軋在積雪上,咯吱咯吱的,路上那些清掃積雪的雜役見著杜睿的車馬行來,紛紛迴避。
馬車到了承天門前,杜睿下了車,進了一旁的門房內避寒,此時已經來了不少朝臣,見著杜睿紛紛行禮。
杜睿也一一答禮,如今他位極人臣,大唐的權柄盡在其手,可以稱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就算端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李賢,在朝臣們的眼中,也不過就是個擺設罷了。
「恩師!」
杜癢盛走到杜睿的身旁,大禮參拜,如今他已經官居刑部尚書的職位了,原先大理寺正卿的位子,由杜睿的另一名學生高穎充任。
自打李承乾駕崩,李賢登基以來,朝中人事變動也不少,先是于志寧告老還鄉,杜睿順理成章的接任尚書令,接著李世績也選擇了辭官返鄉,再加上原先的中書令天草四郎被殺,朝中一下子空出來了不少職位。
杜睿趁機將各個緊要的職司都安排了自己一系的官員,當初那些李承乾提拔起來的,後來全部投入武京娘門下的所謂後起之秀大多都被杜睿連番罷黜了,當然少不了有人指責杜睿攬權,但是在杜睿看來,這般攬權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大唐要繼續眼下的盛世,要繼續朝前發展,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否則的話,也只能是不斷的重複以前的老路。
一個盛世王朝要延續下去,絕對不能一成不變,而且經不起任何妥協,前隋開皇盛世何等絢爛,百姓豐衣足食,四海賓服,人皆稱頌,可結果如何呢?
短短的開皇盛世之後,便是天下大亂,當然其中有楊廣急功近利的原因,可根本還是在於,隋朝延續的是北魏的老路,開皇盛世之所以能夠出現,也不過是因為楊堅的勤勉,鮮明,一旦換了一個新的主子,即便依然在相同的道路上走著,結果也是絕不相同的。
如今的大唐,雖然經過了貞觀年間,杜睿的變法,其強盛遠超歷史上的貞觀盛世,但是要想讓大唐更進一步,遵循那條道路已經不合時宜了,大唐需要變化,需要新的變化。
而這種變化,杜睿是需要支持的,儘管他身負輔政大臣之重,可是依然需要支持,不然的話,一個改革意見就要在朝堂上反覆爭吵,不斷的論證,到頭來只能是一事無成。
所以杜睿在接手權利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唐的朝堂之上,重新洗牌,那些沒有能力,且腦筋僵化,只知道循規蹈矩的人,被紛紛趕了出去,填充進來的則是以杜睿門下弟子為首的少壯派。
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為中樞,使中書省掌詔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尚書省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戶,禮,兵,刑,工,總參七部。
杜睿自任尚書令,當然如果要深究一下的話,杜睿所擔任的這個官職的全稱應當是大行台尚書令,因為當初太宗皇帝在武德朝之時,曾擔任過尚書令的職位,所以為了避免僭越的嫌疑,大唐一朝,尚書令一向都是虛設的,沒有人敢和太宗皇帝比肩。
遠在秦及漢初﹐尚書只不過是少府的屬官﹐是在皇帝身邊任事的小臣﹐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發文書並保管圖籍﹐故稱尚書。
直到漢武帝劉徹之時﹐為了進一步強化君權﹐政事不專任二府,尚書因主管文書,省閱奏章﹐傳達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漸重要。
到了漢光武帝劉秀之時,鑑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為宰相﹐而實際權力則逐漸移於尚書。
當時﹐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一人﹐尚書六人﹐分主六曹。令﹑僕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錄文書」﹐並檢查各項事務是否按時完成。尚書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屬六曹﹐主起草文書,又有令史十八人﹐主抄謄文書。此時尚書台已成為組織複雜的機構﹐成為政府的中樞﹐號稱中台。
所以章帝時韋彪說:「天下樞要﹐在於尚書。」
但是在東漢﹐尚書台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屬機構。尚書令﹑僕射﹑尚書等官的祿秩都較低﹐令秩千石﹑僕射﹑尚書秩均六百石。
三國時﹐尚書台已正式脫離少府﹐成為全國政務的總匯。令﹑僕射﹑尚書品秩已經很高﹐並為第三品﹐與九卿同級。
漢獻帝時﹐曹操執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伐在外﹐荀彧常居中持重﹐可見此官地位之重要。
但正是因為它威權的升高﹐引起最高統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統治者又開始剝奪它的權力。
西晉沿襲曹魏﹐以尚書台總攬政務﹐而別置中書﹑門下二省以分其權。然尚書令﹑僕射仍是全國行政部門的首腦﹐稱為端右﹑端副﹐地位在中書監﹑令和侍中之上﹐重臣當國仍必加錄尚書事。
東晉以後﹐錄尚書之權漸分﹐有時以三四人並錄尚書事。宋孝武帝孝建中﹐為防大臣威權過盛﹐遂省去錄尚書之職﹐以後置廢不常。又自魏晉以後﹐士族崇尚清談﹐不屑過問瑣碎的日常事務。西晉王衍自尚書僕射遷尚書令﹐身居宰輔﹐不以經國為念。梁朝謝安為司徒﹑尚書令﹐憚煩﹐職事多不覽。又自東晉以後﹐高門子弟都以出身作尚書郎為恥辱。高門既不屑就﹐就者也多不辦事。故自東晉以後﹐令﹑僕射及郎中多不奏事﹐當官成為掛名﹐於是﹐尚書台的日常事務多交給令史去處理。這樣﹐令史就漸攬事權﹐尚書省內部有權力下移的趨勢。由於令史實際作用的增大﹐梁武帝曾擬提高都令史人選﹐不用寒人而改用士族。但士族尚不樂為台郎﹐何況令史﹐所以此法不能推行。加之﹐南朝時中書舍人專任機密﹐尚書省的實際地位更為下降。
西晉滅亡後﹐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國﹐除前涼﹑西涼遙奉江南正朔﹐不立尚書台外﹐其餘政權均見尚書令﹑僕射﹑尚書等官職。
北魏出自鮮卑族﹐本身有部落大人會議決事的制度﹐及魏道武帝拓跋珪破後燕﹐皇始元年始仿魏晉立尚書台﹐置三十六曹。但北魏前期的尚書台是鮮卑舊制與中原制度的糅合﹐與江南制度迥然不同。北魏尚書制度的正式建立﹐實際在太和改制以後。太和十五年魏孝文帝元宏改定官制﹐十七年﹐頒布第一個職員令﹐太和二十三年又頒布第二個職員令﹐尚書省及其它官職都依照魏晉制度﹐主要也是以尚書省總領庶政﹐而中書﹑門下二省分掌機權﹐門下之權尤重。
文帝楊堅代周稱帝﹐於開皇元年恢復了尚書省﹐並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行政機構。隋代不置錄尚書事﹐尚書令雖設而常缺﹐尚書左僕射便是首相﹐高熲任此職達十九年﹐綜理全國政務。他雖兼任納言﹐而權力主要來自左僕射之職。
高熲之後﹐楊素亦為此職。大業元年﹐楊素升任尚書令。楊素死後﹐隋煬帝楊廣不補尚書令﹐大業三年後﹐左右僕射也不補任。
大唐沿隋制﹐也是三省並置﹐尚書省事無不總﹐是全國行政的總匯機構。尚書令仍是雖設而虛其位,以大行台尚書令以代。
尚書令以下,置左﹑右僕射﹐僕射之下設左右丞﹐協助僕射分理省內事務。尚書省設六部二十四司﹐及杜睿改制,設總參謀部,則為七部,二十八司,部有尚書﹐侍郎為之副,司有郎中﹐員外郎為之副。
杜睿自領尚書令,左右僕射為來濟,杜正倫,左右丞乃是杜睿的門生薛鍾,趙正禮。
吏部居七部之首,掌綜銓選之任,西漢尚書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東漢改尚書常侍曹為吏曹,又改為選部,魏晉以後稱吏部,置尚書等官。
長官為吏部尚書,副長官稱侍郎。歷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
下設四司,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
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
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複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當下吏部尚書為杜睿門生李獻寶,侍郎乃是京兆三元人韓瑗,魏州觀城人李祥道。
其次戶部,負財政之責,戶部起源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因避諱太宗皇帝名諱改稱「戶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等責。
漢成帝時,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
戶部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為杜睿門生高智周,侍郎二人,正四品下,為定州安平人李安期,魏州繁水人張大安。
其責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
杜睿主政後,將戶部的職責更加的細化了,戶部尚書高智周主管全國戶口、賦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李安期,張大安掌稽核版籍、賦役實征等會計統計工作。
其日常工作有為移民墾荒,招撫安置流民,以魚鱗圖冊、黃冊為根據,抑制豪民兼併;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草地養馬放牧;以電種召佃盡地利;對多年積欠賠累可根據情況給予蠲免;根據各省收支情況,調劑餘缺;差役的減輕免復;對災區貧老的撫恤救濟,對有功人的賞賜;權量市糴,評估物價;徵收山澤坡池、關市、坑冶之稅;贍軍輸,督漕運,贍及轉輸屯種,開中以實邊,和百官俸祿支給;定期編造戶口冊籍,調整戶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減變化;對隱匿戶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為及時給予制止、糾正。
其三為禮部,掌禮儀及貢舉。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皆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當下為李道宗之子李璟恆,左右侍郎為杜睿門生曹果,穆天顏。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
禮部下設四司,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
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
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
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四司之外,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
其四為兵部主兵籍﹑器仗。源於三國魏五兵制,兩漢尚書職務本不涉軍事。曹魏始置五兵尚書,另有有關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郎,駕部有時亦設尚書。
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歷代沿襲,職權則不盡相同。在杜睿主持貞觀變法之後,只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不涉兵權。
兵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為劉仁軌,侍郎二人,為杜睿門生薛憲,馮旭。其屬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職方,三曰駕部,四曰庫部。兵部主事四人,職方主事二人,駕部主事二人,庫部主事二人。兵部令史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職方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駕部令史十人,書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庫部令史七人,書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其五為刑部,理刑獄辭訟。東漢尚書置二千石曹掌刑獄,三公曹掌決案。魏、晉以後,尚書之三公、比部、都官等曹均關刑獄,南朝之宋、梁、陳、北朝之北齊,均設都官尚書。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齊置都官,開皇三年改稱刑部。
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的大理寺並列,職掌審定各種法律,覆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設有尚書一人,為杜睿門生杜養盛,侍郎兩人,為杜睿門生杜養學,崔正道。其屬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門。
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讞,為尚書、侍郎之貳。凡刑法之書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理寺正卿為三司使。凡國有大赦,集囚徒於闕下以聽。
刑部主事四人,都官主事二人,比部主事四人,司門主事二人。令史十九人,書令史三十八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人;都官令史九人,書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書令史二十七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司門令史六人,書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
其六為工部,掌工程建設。工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後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後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開皇二年始設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與吏、戶、禮、兵、刑並稱六部。
設有尚書一人,為杜睿門生張言碩,侍郎兩人,為杜睿門生杜承學,及許州鄢陵人崔知溫。其屬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
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一人,工部郎中、員外郎掌經營興造之眾務,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繕葺,工匠之程式,咸經度之。
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
虞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澤之事,而辨其時禁。
水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渠。
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
杜睿改制之後,加強了工部的職能,使其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其七便是杜睿奏請太宗皇帝所設總參謀部,掌四方征戰,參贊軍機,設尚書一人,為先天竺道行軍大總管王玄策,另有參謀二十八人。
唐初﹐左﹑右僕射及中書令﹑侍中並為真宰相﹐左僕射居首﹐地位極為尊崇。太宗貞觀年間﹐房玄齡為左僕射近二十年﹐成為大唐名相。
在歷史上,隨著房玄齡病逝,尚書省的地位已在下降。首先﹐是僕射相權的削弱和被剝奪。貞觀後期,太宗皇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為宰相議政之處。參加議政者原為三省長官,即左右僕射﹑中書令﹑侍中。
但皇帝又以敕令指定其它官員參加議政﹐稱為參加機務﹑參議朝政等。其官品位較低者則加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亦為宰相。
其後﹐凡官僕射者必須加此稱號﹐才能參加議政﹐才是真宰相。左右僕射逐漸被排除於宰相之外﹐到唐玄宗時就少有僕射參加議政的事例。尚書省因其長官被排除於決策機關之外而成為單純的執行機構了。
其次是尚書省各部諸司的職權逐漸為新發展起來的各種使職所奪。這種使職由皇帝以敕令任命﹐專管某一具體職事﹐屬於差遣性質。
唐玄宗時是各種使職迅速發展的時期﹐如在財政制度方面就有勸農使﹑度支使﹑營田使等的設置。這些專一性的使職﹐直接稟承皇帝的敕令﹐指揮其下屬機構﹐很少通過尚書省。
特別是在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以後﹐由於軍事上的急需﹐使職增設更多﹐權力更大﹔加以宦官專政﹐藩鎮跋扈﹐尚書省的職權更加削弱。於是尚書諸司成為閒曹﹐「兵部無戎帳﹐戶部無版圖﹐虞﹑水不管山川﹐金﹑倉不司錢穀」﹐「官曹虛設﹐俸祿枉請」﹐「一飯而歸﹐竟日無事」。大唐後期﹐尚書省已有名無實。
但是歷史已經發生了變化,杜睿變法之後,有意加強了尚書省的職權,特別是在設立大行台尚書令之後,尚書令儼然已經成了六部之首,掌控著絕對的權利。
尚書省之下,為中書省,漢武帝時初設,稱為中書謁者。因尚書台.獨掌樞要,地位日益崇重。但**主義的封建統治者總要防止臣下的權力過大,以免威脅到自身。
東漢末,曹操受封為魏王后,在建置魏國百官時,便設立秘書令,典尚書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改秘書為中書,設監、令各一人,監、令之下置中書郎若干人,於是中書省正式成立,其官員由士人充任,與西漢時用宦者充任的中書不同。
從此以後,中書省與尚書台並立,原來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中書監、令的品秩雖低於尚書令、僕射,但與皇帝的近密程度過於尚書,故機要之權逐漸移於中書省,尚書台的地位因之削弱。
中書省的組織,歷代均有變化。自魏晉至隋初,以監、令各一人為其長官。後隋又廢監,置令兩人。唐承隋制,中書令曾改稱為右相、內史令、紫微令等,均不久即復舊稱。監、令之下,有中書侍郎,為中書監、令之副,它與監、令的職責都是答覆皇帝的諮詢,負責起草詔敕及閱讀臣下的表章。
自晉至隋初,侍郎員額四人,後改為二人,唐因之。侍郎之下,有中書舍人,初稱中書通事舍人,後去通事之名。中書舍人初掌呈進章奏,後掌撰作詔誥及受皇帝委任出使,宣旨勞問,受納訴訟。其員額歷代不同,唐時置六人。中書舍人之下,復有通事舍人若干人,掌朝見引納,殿庭通奏。此外,又有右補闕、右拾遺,掌諫諍,唐代所置;起居舍人,掌修起居注。
中書省最重要的職權是撰作詔令文書。魏晉之初,監、令、侍郎多親自起草,如曹魏時劉放為中書監,善為書檄,三祖詔命多出自劉放。
西晉張華為中書令,當時詔誥皆張華草定。其後,擔任監、令的高門士族,崇尚清談,厭親細務,起草詔誥文書,多委之於舍人,於是機要之權逐漸下移。
南朝時,草擬詔誥成為中書舍人的專職,其時皇帝為了便於驅使,多以低級士族或寒人充任舍人,「入直閣內,出宣詔命,凡有陳奏,皆舍人持入」,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參預決策。
南齊永明中,中書通事舍人權傾天下。梁武帝信任周舍、朱異,兩人先後任中書舍人,專掌機密,雖官位多次升轉,但不離舍人之職。
當下中書省設中書令一人,為大唐名臣閻立本,中書侍郎兩人,為杜睿門生李敬元,郝處俊。
與中書省並列為門下省,門下省的組織歷代不盡相同﹐但均以侍中為其長官﹐黃門侍郎為其副。
當朝﹐其下屬有給事中﹑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諫議大夫﹑奉朝請等官職。
門下省所統的下屬機構﹐為城門﹑符寶二局和弘文館。
當下門下侍中為杜睿門生岑文本之侄岑長倩,黃門侍郎為上官儀,裴炎,郭正一,來恆四人,凡居此官者﹐便可出入宮禁﹐為皇帝左右侍從﹐備顧問﹐並分管皇帝服用之物。
侍中由於在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尚書事」的責任﹐因此能參預決策。在東漢後期宦官專政﹐比侍中更為接近皇帝的中常侍﹑小黃門等掌握了「受尚書事」的權力﹐侍中在政治上的作用受到限制。
東漢末﹐宦官被誅後﹐獻帝於即位之初﹐設置侍中﹑黃門侍郎﹐在皇帝左右省尚書事。從此侍中﹑黃門侍郎有了定員和專責﹐地位逐漸重要。
魏晉時期﹐侍中定員四人。三國時﹐侍中在魏﹑吳﹑蜀的政府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黃門郎成為士人羨慕的要職。
門下侍中在政治上發揮的作用﹐以北魏更為顯著。北魏早期官制脫胎於部落制度。什翼犍時﹐置左右近侍﹐侍值禁中﹐傳宣詔命﹐以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為之。無常員﹐或至百數﹐其職位類似侍郎。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其職位類似於侍中。後來﹐道武帝拓跋燾稱帝建國﹐模仿魏晉官制﹐於是這種與門下省制度大致相當的內侍長﹑近侍之職﹐便取得了侍中﹑散騎侍郎等名稱﹐並繼續享有重要地位﹐太武帝時﹐穆壽﹑張黎均以侍中輔政。宣武帝末﹐於忠為侍中兼領軍﹐既居門下﹐又總禁衛﹐秉朝政﹐權傾一時。北齊時宰相執政者也多兼侍中之職。
北周實行六官制度﹐不置門下省﹐其天官府御伯中大夫即相當於侍中之職。
隋朝廢六官制﹐恢復門下省﹐原先的侍中即名為納言﹐隋煬帝時又改納言為侍內﹐這時因為避隋文帝父楊忠諱的緣故。唐初復名納言﹐武德四年才復名門下侍中。
黃門侍郎在門下省是僅次於侍中的要職。南齊時被呼為小門下﹐職掌與侍中相同。
給事中以給事於官省之中得名。在漢代也是加官﹐大夫﹑博士﹑議郎等﹐凡加此官號者﹐便得在宮殿中任職。本無員額﹐曹魏時﹐或為加官﹐或為正員﹐以後歷代或有或無。
大唐以來改名給事中﹐定員四人﹐地位在黃門侍郎之下。給事中職掌讀署奏抄﹐駁正違失。詔敕有不便者﹐塗改還奏﹐塗歸。
所以給事中具體執行門下省的封駁權﹐地位至為重要。大唐時的給事中已非隋以前的給事中﹐不過襲用其名而已。唐代給事中也曾改稱東台舍人﹑鸞台舍人等名。由於它有駁正詔敕的職責﹐逐漸演變成為諫官。
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等官﹐原屬散騎省﹐後又屬集書省﹐隋代始併入門下省。其職掌侍從規諫﹐實際上是位望通顯而無具體職事的閒職﹐僅用來作為高級官吏的榮譽銜。後又分散騎為左右﹐左屬門下﹐右屬中書。
此外還有左補闕﹑右拾遺各六人﹐掌諷諫,起居郎二人﹐掌記錄時事﹐作起居注。這些都是杜睿改制之後增設的官職﹐也屬門下省。
三省六部之外,尚有御史台,秦漢以御史負責監察事務。御史所居官署稱御史府,又稱蘭台、憲台。南朝梁陳、北魏魏齊時,稱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唐朝貞觀之前,御史台僅僅風聞奏事,沒有司法權力。貞觀間,御史台設置台獄,受理特殊的訴訟案件。杜睿改制,專設受事御史一員,以御史充任,每日一人輪流受理詞訟。從此,凡重大案件,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組成三法司聯合審理。大理寺負責審訊人犯、擬定判詞,刑部負責覆核,同時報御史台監審。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為主官,為杜睿門生柳岩忠,御史中丞副之,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御史台下設三院,分別是台院,殿院,察院。其主管官分別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掌糾察百僚、彈劾不法;審判皇帝特命的案件,並與門下省的給事中、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訟,號稱「小三司」。
其外尚有九寺五監,九寺為光祿寺,專司膳食;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太常寺,掌宗廟禮儀;宗正寺,掌天子宗族事;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衛尉寺,掌門衛屯兵;鴻臚寺,掌贊導相禮;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太府寺,掌錢穀金帛諸貨幣。
五監為國子監,掌國子學,太學諸般教化;少府監,掌牋祀圭璧、天子佩飾,分為左尚署,掌車乘製造,右尚署,掌鞍轡、紙筆等,織染署,掌冠冕、組綬、織紉、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屬器製作;將作監,掌土木營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築、塗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製作,左校署,掌木器製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製作;軍器監,掌禁軍儀仗,分為甲坊署、弩坊署;都水監,掌各地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事。
只不過如今掌權的是杜睿了,九寺五監的職權自然要被進一步的削弱,除了大理寺,國子監之外,其餘的部門都成了擺設,職位也大多由宗室之人擔任,職權也過渡到了七部之中。
其中大理寺正卿由杜睿的門生高穎擔任,國子監的祭酒則成了杜睿的首徒杜承業。
原本杜睿門下的大弟子是馮毅,只不過馮毅謀反,杜睿已經將他開革出了門牆,這下大弟子就成了杜承業。
杜承業雖然不熱心政治,可是在教書育人上,卻有他的獨到之處,杜睿不再收徒之後,杜陵學院的學正便是杜承業,這些年來,杜承業也曾培養出了不少的人才,將國子學和太學這兩大日後大唐人才培養基地,交給杜承業來打理,杜睿還是很放心的。
杜睿掌權之後,便大肆提拔他的門生故吏,自然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對意見,但是如今杜睿大權在握,他要將官場重新洗牌,已經沒有人能阻止他了。
而且那些突然之間失去了權利的朝臣們激烈反對,甚至直斥杜睿為當代王莽,但是讓人們意外的是,對此皇帝李賢居然不反對,而且還下詔支持,不單單是李賢,就連在茂陵為李承乾守孝的武京娘對此都沒有任何反對意見。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杜睿接下來肯定又要進行一番類似於貞觀年間那樣的改革,而且大刀闊斧,勢在必行,誰都阻止不了,既然阻止不了,倒不如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