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手機里的大明朝> 第382章 寧夏之役

第382章 寧夏之役

2024-10-22 14:45:15 作者: 叫天

  第382章 寧夏之役

  這一刻,他們也恍然大悟了。

  他們就知道,這位皇帝不是那麼好相處的!

  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讓了一步,然後又開始在教導太子的事情上出么蛾子了!

  什麼叫請教恩師之後再行定奪?

  那張居正已死,且被清算了!皇帝這話的意思是要幹什麼,平反?噁心人?

  請教已死的張居正,那是不是說,要等皇帝死了之後再定太子教育的事情?

  還是說,看誰不順眼,看誰再提太子教育的事情,就讓誰去地下請教了張居正再說?

  一時之間,金鑾殿內竊竊私語,不少文官反應過來之後,便又開始興奮起來了。

  

  他們興奮啥?

  他們興奮的是,又找到刷聲望的點了!

  於是,就見吏科給事中舒弘緒咳嗽一聲,當即出列奏道:「微臣以為,陛下此話不妥也。張居正乃陛下欽定罪人也,欺君毒民,接受賄賂,賣官鬻爵,任用私人,結黨營私,如此種種,豈能再用其所學去教太子殿下?一旦教壞太子,大明江山社稷危矣!」

  萬曆皇帝聽得一愣,怎麼扯到張居正去了?不過他很快回過神來,是他們誤會了!

  剛想到這裡,他忽然眉頭一皺。

  這話里的意思,朕是被教壞了,大明江山社稷出現了問題,再來一個像朕這樣的,那大明江山社稷就危險了?

  馬上,萬曆皇帝就想起朱海軍給他說的那些,說大明亡,實際上就是亡在他萬曆手中。

  雖然說,萬曆皇帝被朱海軍說過,可不代表他不介意這樣被說。只是他奈何不得朱海軍而已!如今,你算老幾,也敢來指責朕?

  不得不說,萬曆皇帝其實還很敏感的!

  此時的他,還沒來得及發飆,就又見有人出列奏對了。

  卻是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就聽他奏道:「微臣附議,太子太傅甚為重要,學問重要,德行亦是重要,一旦教壞太子,則大明未來之民必遭苦難,大明江山社稷不穩。故太子太傅須得慎重,不可任性也!」

  萬曆皇帝怒了,這是在指責自己任性?

  他正生氣呢,結果又有官員出來奏對了,內容就一個,反對皇帝剛才所說那荒誕的言論!

  萬曆皇帝聽得大怒,竟然又來和他槓上了!

  一氣之下,他正準備發飆呢,忽然,他眼前又閃過朱海軍的身影,腦海中想起朱海軍的聲音,要讓他做個明君!

  不按照朱海軍吩咐做的後果,他是承擔不起的!

  想到這,他強行抑制住了自己的怒火,讓底下這些臣子在噴著。

  噴到差不多的時候,萬曆皇帝掃視他們,才冷聲開口說道:「一群蠢貨,朕有說,朕的恩師是誰麼?」

  他這話一開口,頓時,金鑾殿內的這些官員,頓時又傻眼了!

  敢情噴了半天,噴錯人了?

  不對啊,皇帝什麼時候又有恩師了?

  皇帝不是一直躲在宮裡,也沒聽說過有召見哪位大儒啊!

  金鑾殿內安靜了一會之後,這些文官回過神來,便又開始問了起來。

  內閣輔臣趙志皋先出列,向萬曆皇帝奏道:「微臣敢問,不知陛下恩師是哪位大儒?」

  其他文官聽了,也紛紛跟著出列,向皇帝奏對。

  「微臣以為,帝師乃國之大事,可臣等為何毫無知悉,此與法不合!」

  「陛下,此人才學如何,可能服眾?」

  「……」

  對有些文官來說,那是拿著放大鏡找皇帝的錯處,而後加以諫言,就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刷聲望!

  特別是對那些御史言官來說,更是積極這麼做。

  萬曆皇帝聽著他們又把矛頭對準自己,正要生氣時,忽然腦海中冒出一個念頭。

  隨後,他心中頓時有了主意,當即對底下文官說道:「朕之恩師,是朕強行認的。非是如此,還不肯收朕!」

  一聽這話,所有人震驚了:按照皇帝這意思,是皇帝賴上了那人當帝師的?

  此人是誰?

  他們更好奇了,紛紛追問了起來。

  看不少人的架勢,似乎還不服的那種,要和那個帝師比比才能,看那人夠不夠格當帝師!

  萬曆皇帝見他們如此,便回答道:「朕之恩師,有神機妙算之才,神鬼莫測之能,非是你等凡人可比!」

  文武百官一聽這話,頓時面面相覷:完了,皇帝瘋了,這種話都說得出來,還非你等凡人可比!

  萬曆皇帝看到他們的表情,心情又好了起來,便多了一點興奮問道:「怎麼,你們不信?」

  內閣首輔王家屏看到這一幕,不得不出列奏道:「子不語怪力亂神,陛下乃大明皇帝,切勿空想,治國之事,以務實為重,還請陛下以前朝明鑑!」

  嘉靖皇帝修了一輩子的道,最後不也死了麼?而且朝局敗壞,被海瑞上書罵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你萬曆皇帝要再去想神神鬼鬼,那就會步嘉靖皇帝後塵的!

  萬曆皇帝聽到他這話,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看向王家屏說道:「朕之恩師,只有朕可見,你等凡人皆是無有緣分。如今恩師讓朕立皇長子為太子之外,更是賜下預言,道西北將亂,讓朕早做準備。」

  他已經決定,這些文官喜歡懟自己,那就讓他們知道,自己身後站了個神仙,有本事,再來懟看看!

  王家屏一聽這話,心中嘆了口氣,隨後奏道:「陛下,洮河是有警報,但御史周弘禴已推舉哱承恩及指揮土文秀、哱拜義子継雲等。如今寧夏巡撫黨馨下令文秀西援,不日便平,何道西北將亂?」

  他感覺,皇帝在國本之爭上讓步,但是又開始在其他事情上搞事了。

  這個皇帝,真的是太難伺候了!

  御史周弘禴在去年巡視寧夏軍務,上書揭發巡撫僉都御史梁問孟、巡茶御吏鍾化民等假公濟私;粱、鍾二人分別被革職、調外。

  此時,他已回朝,聽到首輔的話,便立刻出列奏道:「陛下,哱承恩及指揮土文秀皆是精兵強將,洮河之亂很快便能平定,何來西北將亂?」

  洮河之亂,是指青海蒙古入侵洮州、河州,河套的蒙古祆兒都司部也西進,協助青海蒙古。

  萬曆皇帝聽到他的話,卻是微微冷笑,隨即立刻問他道:「那朕問你,那哱承恩的精兵強將有多少人馬,其中屬於哱承恩的家丁又有多少?」

  一聽這話,周弘禴頓時就愣住了。因為他明白,皇帝是在擔心什麼了。

  這時候的朝廷官軍,其實已經從衛所制轉變成了家丁制,那哱拜是蒙古降將,雖然說為朝廷立下了不少功勞,但是他也因此養了將近兩千的家丁,且都是招募的蒙古人。如今年紀已大,就由他兒子哱承恩接替,家丁是私兵,自然也是哱承恩統領。

  就寧夏那邊而言,如今哱承恩的兵力,或者說他的戰力是最強的,至少在寧夏無人可制。

  寧夏之役的高度,為什麼提到了萬曆三大征的高度,如果就只是兵力規模和影響力的話,其實到不了這個高度的。朝廷只用了六個月,就平定了這次叛亂。

  但是,寧夏之役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明末朝廷官軍戰力不強的一次總結。

  萬曆皇帝在看了朱海軍提供的資料之後,立刻認識到了問題所在。

  那哱承恩的勢力已經很強,在這次得勝歸來之後,如果繼續封賞的話,那就真的是尾大不掉,一旦有反叛之心,危害會很大。

  因此,寧夏巡撫黨馨沒有論功行賞,反而還說哱拜之前冒領兵餉,打算追究其罪責,並停發士兵冬衣和剋扣月薪。

  這種冒領兵餉的事情,基本上地方將領都是在做的。要查起來,一查一個準。

  因此,哱承恩當即決定造反,由此爆發了寧夏之役。

  此時,萬曆皇帝見周弘禴愣住了,便又追問道:「如果哱拜對朝廷還有敬畏之心,那他兒子哱承恩對朝廷如何?寧夏那邊,是朝廷威信更高,還是他哱承恩威信更高?一旦他造反,再勾結蒙古部族為援,河套和青海蒙古便能連成一片,你以為如何?」

  朝堂上的大部分文武官員其實聽不明白皇帝這些話,但是周弘禴是剛從那邊回來的,明白當地的情況,被萬曆皇帝這麼追問之下,頓時就更是說不出話來了。

  他在回朝之前,寧夏巡撫黨馨就已經向他表達過對西北局勢的憂心。不過不管是他,還是黨馨,都沒有往深里去想。

  但是此時,萬曆皇帝從哱承恩的個人情況,寧夏兵力情況等進行說明,那就真的能讓人看出來,寧夏局勢已經非常危險了。

  換句話說,寧夏之役會爆發,並不是偶然,而是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按照原本歷史,是在二月份爆發的,也就是說,這個矛盾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

  周弘禴思來想去寧夏的局勢,冷汗都出來了,便立刻奏道:「陛下聖明,寧夏局勢危如累卵,必須未雨綢繆,解寧夏之局才行!」

  在原本的歷史上,因為是他舉薦了哱承恩等人,因此在哱承恩等人造反之後,他便被問罪,被貶為澄海典史。末幾辭職歸籍,卒於家。

  金鑾殿上的其他官員見周弘禴一開始嘴硬,但是等到皇帝問出一個個問題之後,周弘禴立刻改口。

  這說明周弘禴一開始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是在皇帝提醒之後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皇帝可是在紫禁城的,壓根沒有出宮過。遠在寧夏的地方詳情,連去當地為官過的御史都沒認識到的問題,皇帝卻清楚其中的厲害,這說明什麼?

  要麼地方上有能人向皇帝上奏,分析了當地的局勢,提示了事情的嚴重性;要麼真有神機妙算之人,能算到那麼遠的寧夏詳情?

  在場的文武官員,顯然更相信是前者。但是,沒有經過內閣,他們也不知道是誰向皇帝進言了。

  就在他們想著這事時,萬曆皇帝宣布,相關人等,轉文華殿議事。

  這早朝本身就是儀式性質的,官員太多,議事的話會耽擱大部分不相關人的時間,沒這個必要。

  因此,早朝之後,都是再開御前小會,才是真正議事的時候。

  很快,御前會議便轉到了文華殿這邊,六部尚書並內閣,還有御史周弘禴在場議事。

  這一次,萬曆皇帝坐在那裡,讓已經明白問題嚴重性的周弘禴,再仔細得介紹了一遍寧夏的情況。

  根據傳來的消息,青海蒙古的入侵很快便會平定,到時候因為哱承恩等人的封賞問題作為導火索爆發矛盾衝突,這個事情,該怎麼解決?

  此時,問題是擺出來了,可是,怎麼解決,卻是無人開口。

  不管是內閣首輔王家屏,還是兵部尚書石星,又或者是其他人等,皆是沉默不語。

  因為這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是無解的。

  為什麼朝廷軍隊會變成家丁制,並且還被朝廷默認了。要知道,家丁制的話,就是軍中精銳成為將領的私兵,這種情況的出現,危害是非常大的。

  可是,上到皇帝,下到普通官吏,全都對此視而不見。

  他們不是沒認識到這種家丁制的危害,而是他們壓根沒辦法來改掉家丁制。

  總結起來的困難,其實就一個:沒錢!

  朝廷撥下的軍費有限,要分攤到全軍,那估計全軍都是叫花子兵。而剛好,大明當時最主要的敵人,就是蒙古各部。

  這時候的蒙古各部,被大明連續打擊之下,其實也很窮。各部蒙古頭領也只能養得起一小支常備軍。打仗的時候,以牧民充數。

  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明國邊軍將領便從軍中抽調出精銳,把軍餉都用在他們身上,組成一支精銳之軍,然後再帶一支叫花子軍和蒙古軍隊打。

  只要這支精銳,也就是將領的家丁部隊能打敗蒙古頭領養的那支常備軍,那其他牧民就不足為慮。

  這種方法,效果不錯,因此到了最後,大明將領慢慢地都採用了這種方式。

  朝廷又給不出足夠的錢糧,對於這種情況也只有默認了。

  不過,對於這種情況的危害,朝廷當然也知道。

  這不,就在去年的時候,也就是萬曆十九年,兵部尚書石星還提出了多條削減軍費的措施,如一查虛冒、停工作等等。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各地將領擴充家丁的數量,以免尾大不掉。

  這政策的實施,只能說是頭疼治頭,腳疼醫腳而已,完全忽視了軍中普通軍卒怎麼辦?

  如今,寧夏的局勢,哱承恩等異族將領的家丁規模已經非常龐大,甚至是左右了寧夏局勢。

  一旦進行封賞,家丁規模會進一步擴大,誰能負責?

  可不進行封賞的話,哱承恩等異族將領的實力,已經可以威脅朝廷,反叛也不是不可能了!

  無解的難題!

  金鑾殿內,沉默了一會之後,兵部尚書石星只好出列奏道:「陛下,如今看來,只有調動周邊可靠將領領兵進駐寧夏,威懾哱承恩等人不敢異動,再把他們從寧夏調離。」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稍微有點疑慮地說道:「不過該調動何處兵力,調動多少為好,還需商議穩妥才好!」

  調過去的將領,必須要忠誠可靠,否則跟著一起鬧,那才是完蛋。另外,調動兵力,那是要錢的,這錢又從哪裡出,這也是一個問題。

  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張位一聽,便也出列奏道:「陛下,如若兵力軍費要用於西北的話,倭國這邊怕是兼顧不上了!」

  之前朝堂上一直在商議的,就是倭國的問題,商議出來的對策,便是先發制人,直接滅了倭國,不過因為朝鮮不配合,所以就還沒有進一步的商議了。

  萬曆皇帝看過朱海軍給的資料,知道一旦寧夏之役打起來的話,光是軍費就花費兩百多萬,更不用說叛亂會嚴重打擊西北的民生。

  因此,他這次倒是慷慨,當即便說道:「從太倉庫中調撥一百萬兩用於寧夏之事,寧夏參將蕭如薰忠於朝廷,可提為寧夏副總兵,增強其實力。另外起復麻貴,任固原總兵,再調宣府總兵李如松任榆林總兵。」

  在原本的歷史上,寧夏諸將都跟隨叛亂,唯獨蕭如薰沒有反叛,並且堅守平虜城,用計打敗叛軍和河套蒙古援軍,為穩定寧夏局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隨後,李如松和麻貴被調往寧夏,合力一起最終平定了寧夏之役。

  萬曆皇帝就等於是先看了劇本,然後再根據劇本定下了人選,這是再穩妥不過的方案了。

  但是,在場的這些人不知道啊!

  李如松的大名,那是沒得說的。那麻貴都被彈劾解職了,算是罪將,皇帝為啥第一時間想到要用他?還有那蕭如薰是誰?聽都沒聽說過!

  萬曆皇帝這番話一說出口,頓時就讓文華殿內的這些人都吃了一驚。

  第一是皇帝竟然如此大方,一下就撥出一百萬兩軍費,這是不是太多了?根本不像是皇帝的作風!

  第二是皇帝為什麼就直接定下這三個將領?他是根據什麼來定的?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