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促進心靈成熟

2024-10-11 18:53:12 作者: (美)戴爾·卡耐基,(美)桃樂絲·卡耐基

  1956年2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對依薩克·普萊斯勒的一篇專訪:普萊斯勒先生白天在一家百貨公司做售貨員,他用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夜校教育之後,又進入布魯克林學院夜校,準備完成大學課程,然後繼續研讀法律。在大學一年級的一篇題為《快樂是什麼?》的作文中,普萊斯勒先生寫道:

  「拿下高中文憑,進入大學,然後期待著做一名律師——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這期待就能增添我內心的快樂,」普萊斯勒先生說,「大學要五年或更長的時間,這要看我努力的程度,然後法律學院的學習又需五年。」

  在年輕人看來,這個計劃充滿了抱負,不是嗎?但依薩克·普萊斯勒是在他剛剛度過60歲生日之後進入大學的。他懂得,對於一個成熟的人,學習應該是任何年齡都可以繼續的快樂體驗。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教育不應該局限於校園內,必須有自己的正規的一套課程。

  哈佛大學前校長A.勞倫斯·洛威爾博士曾經說過,大學教育或教育培訓制度所能教給我們的只是如何幫助自己,我們必須學會教育自己。教育貫穿成長的全過程,是一種心靈所需的自發的運動,是一個擴充心靈發展的過程。

  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便成了我們無論身處生命中的哪個階段都可以追求的令人興奮的體驗了。沒有什麼能比開發出樂於在晚年繼續攝取知識的熱情更好的投資了。

  我最尊敬、最欽佩的人物,就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新聞評論播報員,洛威爾之父——洛威爾·托馬斯博士。托馬斯博士是一位有著高深文化修養的紳士,他睿智,喜歡鑽研,涉獵廣泛。

  諾門·文森·皮爾博士談到托馬斯博士晚年去拜訪他的事。那時他的身體雖已衰老,但心靈還是像年輕時一樣敏銳。見面後,經一番寒暄,托馬斯博士問皮爾博士:「諾門,我想聽聽你對亨利八世有什麼看法?」

  皮爾博士稍感驚訝後承認:他對亨利八世缺少研究。托馬斯博士說他那一段時期一直在對這位君王進行研究,他認為,歷史學家的評價有欠公允,然後他說出他自己對亨利八世的看法。

  可見,雖然托馬斯博士身在病房,但心靈仍在隨處游弋,而且穿越了好幾個世紀。

  心靈是我們機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器官,如果我們勤於滋養並善加運用,它會自然成長。相反,如果對它滋養得不夠又缺乏運用,它就會因發育不良而導致萎縮。

  只對心靈施以教育的影響是不夠的,必須善加應用,讓它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我們加入讀書俱樂部,去聽課、聽劇、聽演講,這些只能為聚會時增加一些談資,此外沒有更深遠的目的或成果,每個人都可以藉此獲取一件薄薄的文化外衣,一件如同休息日的衣服可以隨意穿脫。在這件薄薄的文化外衣裡面,心靈仍然難以成熟、發展。

  知識的存在只能有一個具體的理由——促進心靈的成長。而心靈若要成長,應該像身體一樣,是善加運用的結果。

  路易斯·曼福德曾經就我們的教育,提出我們應該努力達到的一些目標。

  「所有實際活動的目的最終是文化,」他寫道,「成熟的心靈,完善的人格,逐步獲得的通達和成就感,個人的社會人格的所有較高的能力相組合,獲取廣泛知識的興趣和感情上的愉悅……這就是自我改善的各個階段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

  一天,有位女士找到我的丈夫希望獲得幫助。她沮喪得像剛剛挨過揍的狗,因為她逐漸失去了她丈夫對她的愛。她丈夫為人興趣廣泛、文化品位高,是成功的經理,她知道自己越來越配不上他了。

  她哀嘆自己沒上過大學。孩子生了一個又一個,她根本沒有時間欣賞音樂,獲取藝術和文學方面的知識——而這些又正是她丈夫最為痴迷的。

  「他厭倦我,這公平嗎?」她問道,「就因為與他和他那些知識分子朋友沒有共同語言?」

  我丈夫問她,現在她的孩子都結婚了,她是怎麼安排她的空閒時間的。她說她除了打橋牌之外,每周還去看兩場電影,偶爾讀一些書,以言情小說為主。

  顯然,這個女人並沒有真正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她並不是沒有機會,她是缺乏一種精神和動力。她寧可把時間花在橋牌和電影上,也不去擴展她的興趣,難怪她跟不上她的丈夫。

  不設法發展自己的人,會被世界遺忘。他們只會抱怨太遲,太「老」。他們將老年當作生命的終點來接受,卻不明白對於一個渴望獲取知識的人,生命是一次沒有終點的精神旅程。

  從前的大學數量少,距離遠,學費又昂貴,是專為少數人開設的,有的大學甚至連書籍也不易買到,夜校這個詞是從前的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到的概念。而現在,誰想受教育都能如願以償,做祖母的拿到大學學位也不再稀奇。

  得州一位律師的妻子,同時也是五個兒子的母親,在兒子們受過大學教育和技術培訓,成為專業和生意上的負責人之後,這個50多歲、做了祖母的女士入讀得州大學,並在四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

  現在,她70多歲,已成為寡婦,但可別把你的同情心濫用在她身上!她機敏、可愛,整日為社區工作忙個不停,她多的是朋友和仰慕者,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會對人產生激勵和啟發。

  她的兒孫們都非常敬愛她,都很珍惜她與他們在一起的每一次機會,雖然這種機會少之又少。她為自己培養出成熟的心靈,如今她享受的是豐碩的成果。

  喬治·蓋洛普是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的創始人和羅德獎金新澤西委員會的主席。他曾說過:「有很多人取得文憑以後就不再學習了。其實學習應該是個從生到死一直不能停頓的過程。」

  大學只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研究的時間和場所,還有許多有待我們自己解決的問題。所以,不管學校教育有多完善,要想豐富心靈以防止晚年孤寂無聊,就要首先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意義。

  還有呢?那些沒上過大學或夜校卻渴望完善自我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沒錯——他可以自修。英國工黨的傑出領袖赫伯特·莫瑞生說起「我得到的最好的忠告」,是他15歲在倫敦為一家雜貨店工作時的事。一個街頭的骨相師為他摸過骨後,問他都看些什麼書。「大部分是寫恐怖的謀殺案的書和短篇故事。」莫瑞生回答。他說的就是書報攤上一個硬幣一本的恐怖故事。

  「看無聊的書倒是比什麼都不看要好,」骨相師說,「但是你有這麼聰明的頭腦,應該看些歷史、傳記方面的書。隨自己的喜好去看,但要養成一個嚴肅的閱讀習慣。」

  骨相師的話成為莫瑞生人生的轉折點。他從此明白即使只有小學文化,也能通過閱讀來完善自己。莫瑞生開始頻繁地往圖書館跑,結果,終於有一天,他進入英國下議院成為現實。「過去我曾每天浪費幾個小時聽廣播、看電視,」他說,「但是從沒有哪個節目的價值能與一本好書相提並論。」

  根據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美國的讀書人數與其他英語國家相比正在逐漸減少,大多數美國人去年整整一年還沒讀完一本書。在接受調查的人中,有60%的人說除了《聖經》之外,他們去年沒讀過一本書,甚至在大學畢業生中有1/4的人也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竟然已經使心靈荒廢到如此地步!儘管浩瀚的知識的海洋任每個人遨遊,圖書館的大門永遠為每個人開放,但是,我們卻能忍受心靈的飢餓。在物質上,我們過著世界上最高水準的生活,在知識上,我們卻墜入無比貧乏的空洞中。

  能使我們個人取得成就的知識和智慧都在書本里,我們渴望學習和知道的,都能在圖書館、書店或朋友的書架上找到。書籍能讓我們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心靈溝通,能讓我們穿越時間,跨越空間,遨遊於心靈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裡。

  新澤西州布魯菲爾的初中教師兼閱讀專家弗蘭克·G.詹寧斯曾說過:

  「文學經驗是對人類生活最具深遠影響的能夠塑造心靈的大事件。它能通過聚會、說書人使文化得以繁衍生息;它能讓我們在幾千年後仍有機會得到柏拉圖和耶穌的教導;它能將心靈和時間緊密結合起來,讓我們有能力管理和控制宇宙;它既能像『善』這個概念一樣抽象,卻又能像門閂一樣精確實用;它是人類通往高尚優雅境界的黃金之路。」

  沒錯,一切都藏在偉大的書里——這是人類精神的寄託,人類智慧、願望和抱負的結晶。即使我們有機會認識我們所處時代的偉人本人,也仍無法比通過他們的書籍更了解他們。跟蘇格拉底一起散步或與雪萊一同做夢,和蕭伯納爭論或像馬克·吐溫一樣開懷大笑。

  這些同偉大的心靈交談的願望的實現,是我們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活在世上,只要我們走進最近的一家圖書館,我們就能如願以償。

  人類先天受限於宇宙中的一個狹小空間。60年或70年,即使是90年的時間跟永恆比起來又能算得了什麼?如果我們再把自己封閉起來,那麼我們還能知道些什麼呢?離開了書籍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們就註定只能委身於狹小的單元——現在這裡。

  羅馬十二大帝時代的人怎樣思考問題?倫敦在瘟疫流行時期的情形又怎樣?通過書籍,我們都能為它們找到答案。書籍讓我們感受到的絕不是冰冷的事實,而是鮮活的人類經驗——人生的樣本。

  對於俄國這塊曾經那麼神奇的土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的作品的表述之下,我們仿佛也能看到一個逐漸從內部腐爛的國家,這些不朽的藝術家藉助手中的筆記錄下腐敗的種子最終結出艷麗的革命花朵。通過這些偉大的作品,我們為現在找到了多麼有價值的明鑑啊!

  H.G.威爾斯曾說:「我不敢確信H.G.威爾斯的身體或他這個人會不朽,但我敢斷言思想、知識和意志的成長是個永不間斷的過程。」

  如果我們願意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上,那該有多好。時間會自然淘汰書籍中的垃圾,把人類思想和經驗的精華保留下來。如果要我們為自身在時間和宇宙中所處的地位給出一個合理的評價,我們就必須先要了解自己處在這種地位的原因。

  真正的好書應該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常新的,這絕非那些暢銷書可比。

  泰迪·羅斯福從不喜歡被評為「本周暢銷書」的書,他曾經這樣寫道:「我寧可看一看曾經是『前年暢銷書』的書。前年的書到現在仍然有人在讀,說明它還值得一讀,但是那些只能做『本周暢銷書』的書,它的最好去處應該是垃圾桶。」

  讀《戰爭與和平》可能比讀一本新小說多花些時間,但是它將融入你的生命,一生陪伴著你,讓你陶醉。我這裡不是盲目誇大經典對我們所起的作用。你的精神會自然地傳給你的後代。而當你老了,你會體會它重新放射的光芒——因為你的成熟和洞察力。

  如果你步入這發現之旅,就會懂得什麼是「成熟的心靈」。不要去管讀書要按照怎樣的順序,我從來不為我的閱讀制訂計劃,隨手翻開的一本書,也許就能帶來意外的收穫,而且這收穫還不淺。

  這就好比一個人初次出國旅遊,不經謀劃地漫遊在古老王國里,在凝望希臘雅典的女神神殿或埃及金字塔時,內心反而因未經準備而多了一種發現的興奮,為自己增添了快樂。

  有的朋友抱怨許多古典名著都因為教授們的強迫研讀或沉悶乏味的教授方法而讓人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我卻從來沒有這種感受。上大學時我把時間交給了看足球賽和談戀愛,來不及去做知識上的反抗。我是在比較成熟的年齡才不懷偏見地接觸到古典名著的。一經仔細閱讀,它們就回報我以心靈的滿足。

  因此,我禁不住要說出我的見解:閱讀偉大的作品是一條促進自我完善和自我成熟,達到圓滿幸福的人生之路。

  我很高興在《周六文學評論》上結識菲麗絲·麥金萊小姐,她跟我一樣,因享受閱讀古典名著而興奮。麥金萊小姐寫道:

  「不良教育總讓人非議。從哪個角度來看,我受的教育都不容樂觀,但在悲觀中思索了幾年之後,我終於發現即使是無知也還是有它光明的一面。

  「世上真的存在文學這種風景!我像一個好奇的陌生人,走進文學的風景,走進英文古典名著的國度。那些經人引導進入這個國度的人,是無法了解一個人怎麼安排好自己的日程、徒步旅行完這個國度的。」

  她在文章的最後道出了如何把握自我啟蒙和成長的要領:「當我們還處在對狄更斯、奧斯汀和馬克·吐溫充滿敬意時初次接觸他們,對每一位讀者來說,都是至高的福祉。」

  當然,閱讀是自我改進的最重要的方式。但對音樂、美術、戲劇、社會服務或政治逐漸發生興趣,也不失為擴展我們視野的好方法。

  我丈夫戴爾研究亞伯拉罕·林肯已經有很多年,他說林肯是個非常迷人的人,他曾寫過一本林肯的傳記。雖然這本書沒讓他賺到一塊錢,但是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他變成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我們可以試著忘掉沒受過良好教育的藉口,重新開始學習的旅程。雖然我們一年比一年大了,雖然我們會失去朋友和健康,但是讓引人入勝的興趣填滿我們的內心空間。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再感到孤寂,說不定還會更加喜歡自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