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2024-10-11 18:30:48
作者: 鄭振鐸
這個時代的詩與散文都沒有什麼很偉大的作家。元人侵入中國後,宋之舊作家仍在這時黑暗時代維持他的勢力者有趙孟頫諸人。
孟(1254—1322),字子昂,為宋之宗室,以善書名。
其後則有虞集、許衡、劉因、吳澄、金履祥、戴表元、袁桶、姚燧、馬祖常、元明善、歐陽玄、吳萊、柳貫、黃溍、蘇天爵、揭奚斯、鮮于樞諸人,皆為古文家,重揚韓、柳古文運動之餘波。重要的詩人則有虞集、楊載、范梈、揭奚斯,並稱為四大家,稍後則有薩天錫、倪瓚、顧瑛、張雨、楊維楨。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嘗從吳澄游,仕至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自號邵庵。有《道園學古錄》50卷。相傳集初不能詩,及在京師,遇楊載,授以詩法,遂超悟其理,成了一個名家。
楊載(1271—1323),字仲弘,浦城人,其詩在當時很有影響。
范梈(1272—1330),字亨夫,清江人。
揭奚斯(1274—1344),字曼碩,富州人。
虞集嘗評他們的詩,以為:「楊載如百戰健兒,范梈如唐人臨晉帖,揭奚斯如美女簪花。」並自稱,「如漢廷老吏」。
許衡(1209—1281),字仲平,河內人;吳澄(1249—1333),字幼清,撫州崇仁人;二人同為元代古文的雙柱。
姚燧出衡之門下,虞集則受澄之影響。其流風至於明初未絕。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薩都剌(約1272—1355),字天錫,號雁門,虞集稱其最長於情,流麗清婉。
張雨(1283—1350),字伯雨,錢塘人,為道士,早年與虞集諸人唱和,晚年則與楊維楨、倪瓚諸人為友,有《句曲外史詩集》。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無錫人,工畫,詩亦清俊。
顧瑛(1310—1369),一名阿瑛,崑山人,與瓚齊名。
楊維楨(1296—1370)是元代後半最負盛名之作家。維楨,字鐵崖,號鐵笛道人,山陰人,詩文古拙而雄於才氣,從橫排奡,自辟町畦,然譽之者固多,毀之者亦不少。明初,有王彝者,至作《文妖》一篇以詆諆之。
吳萊(1297—1340),字立夫,與黃溍、柳貫,並稱為「古文三家」,其詩則與維楨齊名,有《淵穎集》,王士禛《論詩絕句》道:「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盡奇。」而他後來,乃尤重萊,所選七言古詩,唯錄萊而不及維楨焉。
入明,傳古文之諸派者,有宋濂、劉基、王褘。
宋濂(1310—1381),字景濂,金華潛溪人,從朱元璋於軍中。元璋即皇帝位後,以濂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並修《元史》。後因孫獲罪,元璋欲殺之。倖免死,貶茂州,中途而卒。有《潛溪集》。濂初從吳萊學,後又學於柳貫與黃溍,故其文力崇所謂「古文派」之正宗,清順而乏氣骨。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人,參朱元璋軍事,多出奇計。洪武初,為御史中丞,封誠意伯。其為文亦清瑩,而較濂為有才氣。其詩尤有名,素樸真摯,氣韻高雅。有《覆瓿集》等。
王褘(1321—1372),字子充,義烏人,與宋濂曾同學於黃溍,又曾同修《元史》。所作有《華川集》。
朱元璋嘗謂:才思之雄,褘不如濂,學問之博,濂不如褘。
明初詩人,以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為四傑,而袁凱亦有盛名。
啟(1336—1374),字季迪,長洲人,自號青邱子。洪武初,預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後為朱元璋所腰斬,年僅三十九。王褘評其詩:「雋而清麗,如秋空飛隼,盤旋百折,召之不肯下,又如碧水芙渠,不假雕飾,翛然塵外。」楊基、張羽、徐賁三人之詩,俱不及啟之高。
基(1326—?),字孟載,號眉庵,官山西按察使;賁,字幼文,官河南布政使;二人俱以曾為張士誠客,下獄死。
羽(1333—1385),字來儀,又字附鳳,官太常司丞,後獲罪投龍江死。文字之獄,大約沒有一個時代比明初更殘酷的了!
袁凱,字景文,自號深叟,華亭人,官監察御史,有《在野集》。嘗在楊維楨座,客出所作《白燕詩》,凱微笑,別作一篇以獻。維楨大驚賞。人遂呼之為袁白燕。
這時代最後的古文家為方孝孺。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候城人,從宋濂學,亦為正統派之作家,有《遜志齋集》。明成祖起兵入京,孝孺以不屈被殺。相傳成祖並滅其十族,為歷史上最殘酷的文字獄之一。論者以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