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魏孝文帝

2024-10-11 18:17:11 作者: 吳晗

  淝水之戰後,前秦很快地崩潰了,北方又走向了分裂。386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山西北部建立了政權,並逐漸向南發展。拓跋部建立的政權最初稱代,被滅後,燕取得河北,後又改稱魏,歷史上稱作北魏。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

  當時,在黃河流域,大地主田莊進一步發展起來,許多大地主往往控制幾百家、幾千家的農民,甚而還擁有武裝,成為北魏政府加強對各地方控制的對抗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承認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勢力,拉攏他們到政府里去做官,承認他們對其所控制的農民的剝削權力。農民在北魏統治者和大地主的壓迫下,非常困苦,不斷舉行起義。

  北魏統治者認為,為了緩和自己統治下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增加國家財政的收入,就必須把勞動人口從大地主手裡奪過來。485年,大臣李安世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上書說:在荒年裡,人民逃亡,他們的土地多半被豪強地主霸占,現在應當均量土地。孝文帝採納了這個意見,派大臣巡行州郡,會同地方官吏實行均田。根據均田規定:男丁十五歲以上受露田(耕種穀物的田)四十畝,婦女二十畝,種植各種穀物。因為土地要休耕,故實際上都得加倍受田。休耕兩年的,三倍受田。此外,男丁給桑田二十畝,種桑樹、棗樹和榆樹。農民年老或死亡,露田要歸還政府,桑田由農民永遠使用,不還。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受田農民,一夫一婦每年要交納租稅粟二石,帛一匹,男子還要服徭役和兵役。

  那時候,往往三五十家共立一個戶籍,大地主隱匿的農戶很多,妨礙著均田制的實行。孝文帝頒布均田制的第二年,大臣李沖建議,實行三長法:五家組成一鄰,五鄰組成一里,五里組成一黨。鄰有鄰長,里有里長,黨有黨長,合起來稱作三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徵收租稅和徵發徭役等。許多大臣本身就是大地主,隱匿的農戶很多,他們群起反對李沖的主張。文明太后(太皇太后)和孝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力量,堅決支持李沖。他們說:「立三長制使租稅有一定的準則,可以把逃避租稅的人口清查出來,為什麼不能實行呢?」結果,三長法在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堅決主張下實行了。

  均田制、三長法實行以後,許多被大地主隱匿的不交租稅的人口清查出來了。北方農民有了一定的土地,生活和生產比以前安定了,更多的荒地隨之被開墾出來。北魏的農業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

  為了同黃河流域的漢族大地主取得聯繫,進一步鞏固北魏的政權,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到洛陽。孝文帝知道,遷都一定會遭到各方面的阻撓。他召集文武大臣,宣稱要大舉進攻南朝。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大臣紛紛反對。退朝後,孝文帝召任城王入宮,對他說:「我們鮮卑人起自北方,首都平城,這是用武的地方,不能作為『文治』的中心。我想以進攻南朝的名義,帶領大家南下,遷都中原。你的意見怎樣?」拓跋澄領會了孝文帝的意思,知道單憑武力不能長久維持北魏的統治,必須拉攏漢族地主,用政治來維持國家。他全力擁護遷都的計劃。493年,孝文帝帶領步騎三十萬南下,到了洛陽,還表示要繼續南進,群臣要求停止南伐,孝文帝藉此對大家說:「你們既然不願意南下攻伐南朝,就得聽我的話,遷都洛陽。」第二年,北魏正式遷都。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對於改革鮮卑風俗、推行漢化政策更加積極。他下令鮮卑貴族採用漢姓,同漢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漢人的服裝,說漢語。他自己帶頭改拓跋氏為元氏,並要所有遷到洛陽的拓跋貴族,都算作洛陽人。他還全部採用了漢族統治封建制度。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鞏固了封建統治,加速了鮮卑族和漢族人民的融合。

  (吳雁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