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都江堰 鄭國渠
2024-10-11 18:15:35
作者: 吳晗
都江堰是秦昭王在位(公元前306—前251)時蜀守(蜀郡的長官)李冰興建的(一說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時李冰擔任蜀守時興建的)。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帶,正當岷江從西北多山地區流經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長江的去道上。水在山間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頓減,水中挾帶的泥沙隨著沉積下來,容易堵塞河道。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勢驟漲,常發生水災,水退之後又常有局部旱災。怎樣克服水旱災害以保證農業豐收,這是古代四川人民長期以來最希望解決的一個問題。
李冰擔任蜀守時,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經驗,視察了都江堰市一帶的地勢,找出了岷江泛濫的關鍵,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和兒子二郎一起,領導當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經過長期艱辛的勞動,最後完成了這項聞名於世界的,我國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書上叫作「都安堰」)。
這項工程,修建在都江堰市城外,是一個綜合性的防洪灌溉系統,主要工程包括:起分水作用的「都江魚嘴」,保護河岸、減少流水沖刷力量的「百丈堤」,隔離岷江內、外江水道的「內金剛堤」和「外金剛堤」,宣洩內江過多水量的湃水壩——「飛沙堰」,弧形的護岸建築「人字堤」,以及人工開鑿的內江通道「離堆」和「寶瓶口」。從百丈堤到寶瓶口,各項工程連綿共約三公里。內江經過寶瓶口流到都江堰市東南分成三大支流,輸水灌溉農田;外江向正南流,沿途分成六大支流,輸水灌溉農田。總計分支流有五百二十多條,分堰有二千二百多道,渠道總長約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灌溉面積合古代畝數三百多萬畝(古代每畝合今畝五分二厘)。
都江堰修成後,完全改變了成都平原的面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二千二百多年來,這一工程一直都在為農業生產服務。
鄭國渠開在陝西的渭河平原上。這裡原是黃土沖積地帶,由於雨量較少,常鬧旱災,所以糧食產量不高。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採納韓國水利專家鄭國的建議,從谷口(今陝西省禮泉縣北)起,開鑿渠道,引涇水直達中山(今陝西省涇陽縣北),又向東通到洛水,這就是著名的鄭國渠。渠道共長三百多里,灌溉了今天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縣合古代畝數四百多萬畝的田地。
自鄭國渠修成後,關中一帶變成了沃野,免除了嚴重的旱荒威脅,平均每畝田地的產量都達到「一鍾」(合六斛四斗)。
(王業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