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直諫
2024-10-11 18:13:42
作者: 王馨
魏徵是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輔佐唐太宗盡心盡力、直言進諫,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魏徵竭誠輔佐李世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什麼樣的君王是明君?什麼樣的君王是昏君?
魏徵回答說:「賢明的君王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昏君都喜歡偏聽偏信。」以前,秦二世住在深宮裡,不出去見大臣,只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後來天下很多郡縣都已經失守,自己卻還不知道。唐太宗對魏徵的這番話深表贊同。
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很是喜歡。他把鷹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這時,看見魏徵遠遠地朝他走過來,生怕魏徵說自己玩物喪志,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其實已經看到了那隻鷹,所以他故意奏事很久,結果那隻鷂鷹就悶死在太宗懷裡。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到泰山封禪,彰顯皇上功德,向上天稟告國家富強。對於群臣的請求,唐太宗也表示贊同,只有魏徵反對。
唐太宗說:「你不主張去泰山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呢?」
魏徵說:「陛下您以上的六德都具備。但是,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還未恢復,國力還不夠殷實。您如果要舉行封禪,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的百姓會承受不了。」
魏徵接著又把封禪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一一分析給唐太宗聽,讓太宗明白,到泰山封禪只能圖點虛名,實質上沒有任何好處。然後又反問唐太宗,這種得不償失的事,皇上為什麼還要做呢?太宗覺得有道理,正好不久後,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擔任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到這份上書非常生氣,對大臣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盛怒中的唐太宗想治皇甫德參誹謗罪。
大臣們看到皇帝大怒,都不敢言語,只有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
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逐漸怠惰,追求奢靡,懶於政事,魏徵看到這種情況,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在這篇奏章中,魏徵列舉了唐太宗執政之初和當前執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奏「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年),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非常關心魏徵病情,派出很多中使探視魏徵病情。
魏徵雖然身居高位,但他一生節儉,家裡住的房子很破舊,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給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給魏徵建造好一點的房子。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唐太宗親自前去弔唁,痛哭失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從唐太宗的哭訴中可以看出,太宗是把魏徵當作自己的一面寶鏡。
魏徵一生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據歷史記載,在貞觀年間,魏徵先後上疏二百餘條,這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知識點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