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家風家訓> 張騫千古留美名

張騫千古留美名

2024-10-11 18:11:59 作者: 王馨

  漢代有一個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名叫張騫。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只是個很普通的官吏。但他在汗牛充棟的聖賢書的教導下,立下了創立宏偉大業、成就一世英名的人生志向。

  史書記載,張騫是個心胸開闊的人,具有堅韌不拔、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匈奴冒頓單于趁著楚漢戰爭的空隙,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政權和強大的軍事機器,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征服西域,設僮僕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征戰匈奴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漢武帝即位後,從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

  智勇雙全的漢武帝想,根據地理位置,漢朝如果能跟大月氏聯合,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就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想到這裡,漢武帝決定聯合大月氏,實現「斷匈右臂」的戰略。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去大月氏,這在當時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當時誰也不知道大月氏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去了能不能完成任務,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未知數。要擔負這個任務,必須有很大的勇氣。

  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徵求智勇雙全的人出使西域,到大月氏做聯絡工作。

  想建立功業的人很多,都想應徵,但思前慮後,終於覺得出使西域這件事太艱難、太兇險,便紛紛退縮了。當時的張騫只是普通官吏,是個年輕的郎中,他覺得這件事意義非同小可,為了國家利益值得一去。

  於是他首先應徵。有他做楷模,在他的感召下,其他有志於此的人也紛紛應徵,最後,有一百名勇士加入了出使西域的隊伍,其中還有一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名叫堂邑父,他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的人馬最終確定,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從京城出發,開啟了艱苦卓絕的尋找大月氏之路。

  要到達大月氏,必須經過匈奴的領地。張騫他們一隊人晝伏夜出,小心翼翼地走了幾天,還是沒能躲過匈奴人,被匈奴兵發現了。匈奴兵將他們團團圍住,一百多人全都做了俘虜。

  所幸匈奴人並沒有殺他們,而是將他們帶回營地,分散開來看管。張騫身邊只有匈奴本族人堂邑父。在匈奴領地,他們一住就是十多年。這十多年間,無論吃什麼樣的苦,受什麼樣的罪,張騫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肩上的重任。

  匈奴人就這樣一直拘押著張騫他們,最開始的時候看管很嚴,日子久了,管得就不那麼嚴了。看到這種情形,重任在身的張騫跟堂邑父商量,決定伺機出逃。終於有一天,他們尋到一個好時機,趁著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出來。

  他們知道月氏國在西邊,跳上馬就快馬加鞭一直向西奔去。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總算逃出了匈奴地界,可並沒有找到月氏國。沒找到月氏國的張騫他們卻闖進了另一個叫大宛的國家。

  大宛離匈奴近,當地人都能聽懂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在匈奴待了十多年,都能說匈奴話,因此和大宛國的人交談起來很方便。

  大宛國的國王早就知道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聽說漢朝的使者到了,盛情接見了張騫和堂邑父,對他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在大宛國休整一段時間後,大宛國的國王派人護送張騫他們到康居,康居在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從康居出發,張騫他們終於到達朝思暮想的大月氏。

  到達大月氏後,張騫才知道,大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今阿富汗北部一個叫大夏的地方建立了大月氏國。他們現在的子民休養生息,生活得很好,不想再跟匈奴作戰。所以,大月氏國王對前來聯合抗擊匈奴的張騫並不感興趣,但因為對漢朝的景仰,張騫又是漢朝的使者,所以月氏國王也很有禮貌地接待張騫。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也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去了大夏一次,開了眼界,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未能說服大月氏,張騫只好帶著有異域風情的種種見聞準備返回漢朝復命。返程中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內亂,他們才得以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西域,在外面風餐露宿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非常感動,讚賞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把西域各國的情況向漢武帝作了詳細的報告。他說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都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去的。根據這個情況,張騫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蜀地不遠。

  聽到張騫的敘述,漢武帝又想去結交天竺。於是,他又派張騫為使者,讓張騫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

  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可四路人馬走了兩千里地,都無功而返。但是,往南走的那隊人馬繞過昆明,來到滇越,結交了滇越的國王。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看到漢朝使臣非常高興。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國,也很滿意。

  後來,一直很強悍的匈奴被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消滅了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便不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趁此良機,漢武帝再派張騫去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幾個副手和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一行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可烏孫王不知道漢朝兵力有多強,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他很矛盾,既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怕得罪匈奴。對於聯手對付匈奴這件事,烏孫君臣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時間,便讓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烏孫王為協助張騫副手們的工作,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張騫的副手們去了好些日子也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並且派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張騫帶回了西域的人,很滿意,又看見烏孫王送的大馬,心裡更是格外高興,他特別優待了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陸續回到長安,可是張騫卻害病死了。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來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個國家。

  打那以後,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西域各國訪問。西域派到漢朝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張騫的美名也永遠記載在中國的史冊上。

  【知識點小連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