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萬大軍祭黃陵
2024-10-11 18:10:01
作者: 王馨
軒轅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也是開拓者。有這樣一句歌謠:「黃帝崩,葬橋山。」這句歌謠道出了黃帝陵的位置。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聖地。祭祀黃帝是中華民族歷代子孫的大事、要事,歷朝歷代有很多祭祀活動,在這些祭祀活動中,要數橋山黃帝陵的祭祀活動最為重要。
歷代的帝王都十分注重對黃陵的祭奠。山高路遠,皇帝不便前來,便親筆寫好「御製祝文」派身邊最親信的大臣到黃陵祭奠,向軒轅黃帝昭告執政情況,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向軒轅黃帝報告自己如何勤政為民,二是報告百姓在自己的統治下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祭祀的程序完成之後,將皇帝親手書寫的「御製祝文」刻在石碑上,流芳百世,黃帝廟裡這樣的石碑有五十三塊。在眾多帝王對黃帝陵的祭祀中,漢武帝劉徹對黃帝陵的祭祀與眾不同。
據歷史記載,元封元年(前110年)十月,漢武帝劉徹召集十二部將軍,調集十八萬人馬,準備在北巡邊關之後,舉行封禪儀式。
正值十月小陽春,漢武帝從雲陽林光宮(今陝西淳化縣涼武帝村)出發,沿著「秦直道」北上。一路上旌旗招展,大軍士氣昂揚,戰馬嘶鳴,非常威風!
軍隊一路順利前行,到邊關後就地駐紮,劉徹派遣他的侍臣郭吉前往匈奴下戰書。戰書的大意是:東南一帶已經被蕩平,南越國王的首級也已經懸掛在宮殿北面的門樓上。單于如果出來應戰,可以和大汗天子親自交戰。
當時,剛剛繼承單于位的子烏維單于接到戰書後,不敢應戰。漢武帝等了幾日見沒有回音,怕延誤了封禪儀式,便趕緊收兵回京。
為節省時間,漢武帝率領大軍從延安以南直插坊州。當大軍路過陽周郡橋山(今黃陵橋山)時,漢武帝遠遠地看見橋山頂峰上矗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土冢。他出於好奇,下車察看,看到一塊石碑上寫著「古軒轅黃帝橋陵」幾個大字。
漢武帝立即詢問隨行人員:「我聽說黃帝是不死的,為什麼這裡有黃帝的墓呢?」當時,有一個叫孫公卿的方士跟隨在漢武帝身旁,他連忙告訴漢武帝:「黃帝採集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造成功後,天宮派巨龍迎接黃帝升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多人。有許多小臣,也想跟黃帝升天,便捉住龍鬚,扯住黃帝衣角,不肯放手,真可謂難分難捨。可是,時辰已到,巨龍騰空而起,黃帝乘龍升天了。小臣們扯下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裡,這裡只是黃帝的衣冠冢。」
漢武帝聽完方士的一席話,仰天長嘆,期望自己將來也能羽化升天。於是,下令停止行軍,修築「祈仙台」,備禮致祭。
據歷史傳說,漢武帝命令士兵一人一擔土,一夜之間便在黃帝陵墓的對面,修起了一座九轉「祈仙台」(即現在的漢武仙台)。
翌日清晨,漢武帝舉行了莊嚴的黃陵祭拜禮。他下令十八萬大軍全體肅穆而立,雅樂四起,漢武帝卸下征戰的盔甲,掛在一棵柏樹上,一人獨步走向「祈仙台」,向黃帝呈報自己的赫赫戰功。
這就是流傳了千百年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的故事。
子孫雖愚①,經書②不可不讀。
【注釋】
①愚:愚蠢。
②經書:儒家經典著作。
【譯文】
子孫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