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人的飲食之道
2024-10-11 18:09:49
作者: 王馨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時他對美食也非常有研究。但是,他的「美食」跟我們定義下的美食不一樣。他的「美食」不僅不豐盛,甚至有些寒酸,但是孔老夫子就是從他的這些「美食」中看到了美、發現了善,體悟出了人生的大道。
大道至簡。人生中的深刻道理其實就蘊藏在吃飯、睡覺這樣簡單的事情中。那麼我們來看看孔聖人是怎麼在吃飯這種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詮釋最深切的人生智慧和思想的吧。
《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子:「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但是每次吃飯前必須先祭祀,祭祀時孔子的容貌非常嚴肅恭敬。那麼,孔子遇到豐盛的食物會怎麼樣呢?史書有記載:「有盛饌必變色而作。」意思是說孔子只要看到豐盛的食物,必定面色變得特別莊重,形態也變得十分恭敬,對主人準備的豐盛飯菜表示誠摯的感謝。孔子這樣做,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美食的敬畏。
不僅如此,孔子在進餐和就寢的時候都能保持恭敬的態度,一心一意吃飯、睡覺,不說話。可謂是「食不語,寢不言」。孔子認為,天地賦予我們生命,一定要好好珍惜,對上天賜予我們的賴以生存的食物,怎麼能不心懷感恩與敬畏呢?
孔子對正在服喪的人也特別恭敬,如果在吃飯的時候遇到服喪的人,他一定不吃飽,來表達自己對服喪者的哀憐與同情。
有一個叫宰我的學生,曾和孔子討論過服喪時間的問題。古人規定,父母去世,子女要停止一切工作,為父母服喪守孝三年,以緬懷父母的養育之恩。宰我認為,為父母守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宰我的理由是:服喪期間杜絕一切禮儀和歌舞音樂,他認為,君子三年不舉行禮儀,禮儀一定會荒廢;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散亂;守喪不需要三年,一年就可以了。
聽了他的話,孔子說:「父母將子女生下來,推干就濕,一粥一飯,經過三年的精心照料,孩子才能獨立生活。父母去世後守喪三年,意在回報父母三年日夜相繼的養育之恩。如果守喪未滿三年,就吃白米飯,穿錦緞衣,作為子女,你安不安心呢?」
一向比較實在的宰我回答說:我心安。聽到宰我這樣的回答,孔子很失望地說道:「宰我真是個不仁不義的人啊!兒女被父母養育三年才能脫離懷抱,為父母服孝三年正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吶,難道你沒有在父母的懷抱三年嗎?父母去世,為人子必定有大悲痛。在大悲痛的心情里,哪裡還有心思錦衣玉食呢?」
從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對生命的無比珍惜和敬重,對天地萬物的深深感恩,哪怕是一粥一飯都充滿恭敬。
吃飯是關乎民生的一件大事。歷來的大賢大德,無不高度關注飲食問題。孔子非常尊崇大禹,《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惡衣食,致孝乎鬼神。」意思是說自己吃得不管有多差,但祭祀的食物一定要很豐盛。
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們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意思是說:君子只謀求好的大道而不謀求食物,種地的人也常常挨餓,好好做學問的人往往能獲得財富,君子不擔心自己是否貧窮,只擔心大道能不能實現。君子著眼於天下大眾,不顧及自己的飯碗。由最簡單的吃飯這件平常事,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竭盡全力讓社會長治久安才是君子的職責。
【知識點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