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家風家訓> 書的傳奇故事

書的傳奇故事

2024-10-11 18:09:05 作者: 王馨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事件叫「焚書坑儒」。秦始皇的這一行為讓歷史上的各種書籍遭遇了滅頂之災。一直到漢文帝時,漢文帝開始重視文化,在全國範圍內搜集、尋找書籍。

  據說當時《尚書》已經絕跡,幸虧有一個叫伏生的老儒生,口授了《尚書》二十八篇,才使得《尚書》得以流傳至今。

  到了漢武帝時代,當時的魯恭王打起孔子故居的主意,想把孔子故居改作花園。於是找工匠來拆,誰也沒想到,在拆房子的時候,工匠人從孔子家牆壁的夾洞裡發現了一大批竹簡書。這批竹簡書包括《尚書》《孝經》等古典書籍,後人稱這批在牆壁中發現的書為「壁經」。這批典籍的發現,在我國文化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國,由於製作圖書的成本非常高,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圖書。圖書一般都在官府和有錢人手中。據說,劉邦滅掉秦朝的時候,宮內藏書非常少。後來文化慢慢繁榮,國家的藏書才漸漸增多。藏書增多以後,朝廷派劉向對各類藏書進行分類整理,並且收藏在宮廷中,方便帝王和貴族們學習。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國有了圖書收藏。

  書籍的演變有著漫長的歷史,春秋時期的書,製作材料主要是竹子。人們把竹子破成數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將竹簡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多的能寫幾十個字,少的能寫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許多竹簡。這些竹簡製作成功後,還要將它們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算最後成書。

  串聯竹簡的繩子一般分三種:絲線、麻繩、熟牛皮繩。用絲線編連的竹簡書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竹簡書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竹簡書叫「韋編」。孔子讀的《易》就是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孔子讀《易》,多次翻斷了編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人稱「韋編三絕」。後來人們用這個詞比喻讀書勤奮。

  南朝時期有個大臣叫陸倕,字佐公,是吳郡吳縣人。他是竟陵八友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史學家。

  據說陸倕自幼喜愛讀書。為了讓他安心讀書,在他六歲時,他的父親就專門蓋了一間小茅草屋供他一個人使用。為了方便他隨時翻閱書籍,父親把先秦兩漢諸子百家的各類書籍都弄來擺在小茅屋裡。

  父親為他準備的這些經典書籍中唯獨缺少《漢書》。陸倕聽先賢說不讀《史記》和《漢書》不能稱為學者,便要求父親借本《漢書》給他讀。於是父親便向別人借了一本《漢書》,約定一定期限歸還。陸倕拿到《漢書》愛不釋手,讀得非常用心。轉眼到了應該歸還《漢書》的日子,可是陸倕卻怎麼也找不到《漢書》中的第四卷《五行志》。陸倕很著急,父親又每天都追著要《漢書》第四卷《五行志》的下落。最後,聰明又用功的陸倕已經將《漢書》背熟了,他將所缺的章節默寫出來,才讓借來的《漢書》得以完整歸還。

  【知識點小連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