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割席

2024-10-11 18:08:12 作者: 王馨

  管寧生於158年,卒於241年,是春秋時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人,字幼安,東漢北海朱虛人,是漢末高士,品質高潔。

  管寧自幼勤奮好學、飽讀詩書,一生不攀附權貴、不阿諛、不鑽營。三國時期,魏國多次招他做官,想委任他做太中大夫、太尉、光祿勛等要職,管寧堅決不做。他的品行超群,後人稱他為一代「高士」。管寧故鄉的人們為懷念他,褒揚他的高風亮節,特別建起管寧祠,築起管寧冢,鄰近的五個村莊也無不以「管公」作為村莊的名字。

  東漢末年,由於黃巾之亂和州牧割據,天下大亂,管寧和很多人一起,準備離開家鄉避戰亂。但他不像其他人那樣漫無目的地亂跑,他堅決向北而不向南,以表示他不離北方故土的心意。他和志趣相同的幾個人一起輾轉來到遼東。

  管寧和友人們到了遼東後,受到遼東太守公孫度的歡迎。公孫度專門騰出驛館來請他們居住,但管寧見過公孫度後覺得不是同道人,便謝絕了公孫度的好意,在山谷結草廬居住。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管寧非常好學,在遊學中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其中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也都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三人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這三人中,「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就是被後人稱為「管寧割席」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在《世說新語》中有記載,後世人用來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華歆和管寧在求學的時候,過的是晴耕雨讀的生活,他們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真正踐行著知行合一的修學正道,不做書呆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人在園中鋤菜,鋤著鋤著,竟然從菜地里刨出一塊前人埋在地下的黃金。

  管寧的鋤頭先把黃金翻騰了出來,但是他像沒有看見一樣,把黃金丟在一邊繼續往前鋤。後面的華歆看到黃金,心裡知道不該拿,但又捨不得,猶豫和糾結中,他將黃金拿在手上端詳了好一會兒,又看看管寧的臉色,才把黃金丟掉。

  古代的先賢們讀書首先要摒棄心中的貪念,不對意外之財動心,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會把這些作為標榜。所以,當管寧看到黃金就像看到磚頭一樣不動心,而華歆卻在心裡起了漣漪,兩個人精神境界的高低立刻呈現出來。

  過了幾天,管寧和華歆兩人正在屋裡讀書,外頭的街上忽然吹吹打打、鑼鼓喧天。原來,有達官貴人經過此地,那些人的車馬非常華麗,場面非常氣派,非常熱鬧。見此情景,華歆趕緊跑到窗前觀看,而管寧卻還像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

  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裡,盛讚剛才看到的那些達官貴人的車馬有多麼豪華,非常羨慕。管寧聽他這樣說,默默地從旁邊拿來一把刀子,將兩人原來一同坐的蓆子從中間割開,說:「子非吾友也!」意思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這就是著名的「管寧割席」。

  【知識點小連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