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恭敬心
2024-10-11 18:07:31
作者: 王馨
說起禮貌和恭敬心,我們的古聖先賢真是做得很到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古人有「避席」一說,說的就是表達禮貌和恭敬心的一種方式。這還得從孔子說起。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相傳有一天,孔子正和幾個學生在家裡以討論的形式交流學習。忽然聽見傭人在門外對著孔子喊:「先生,有客人來拜訪。」
孔子聽到傭人說有客人來,連忙讓和他討論的學生暫且迴避。學生都迴避之後,孔子請客人進屋。門一開,一個穿著長衫、戴著高帽的男子走了進來,徑直走到孔子的蓆子旁邊,雙腿併攏,雙手合十,彎著腰跟孔子請安。
孔子連忙起身還禮致謝。那男子和孔子互相道了安就一屁股坐在孔子身邊,開門見山就問:「先生,我有問題想請教您!」他一邊說話,一邊不小心用手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微微皺了皺眉頭,覺得這個人不太懂禮貌。因為按照禮儀,到別人家做客,不可以隨便落座,也不可以隨便說話。主人請坐才能坐,主人問話才能說,不可以自說自話地滔滔不絕。
孔子儘管對這個客人有諸多不滿意,但是他還是耐著性子聽客人把話說完,然後送客出門。
剛送走客人,孔子的學生曾子進來,曾子也像那個客人一樣,坐到孔子旁邊,他覺得這樣更能親近老師。
先賢們說:不知禮,無以立。孔子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學生也像那個客人一樣魯莽,於是他就坐下來跟曾子說:「以前的聖賢之王,他們都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間,君君臣臣,絲毫不敢懈怠,這樣他們才能相處得好。」
聽了老師的話,曾子一下明白過來。老師嘴上說的是君臣之間的道理,實際上是在暗示師生之間不可更改的尊卑關係。於是,心思敏捷的他立刻從蓆子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學生魯莽,還請老師把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給學生。」
這就叫「避席」。學生不能跟老師平起平坐,採用「避席」的方法傳達對老師的恭敬和尊重,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每次教學,當曾子知道老師要向他傳授學問時,他都會站起身來,走到蓆子外邊向老師請教,以此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唐朝人陳褘(即唐玄奘)八歲時就能深刻理會禮貌的內涵。他的父親給他講《孝經》,他不敢坐著,而是恭恭敬敬退到蓆子外面聽。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過去曾子聽老師講書,總是恭恭敬敬地站著,老師叫他坐著聽,他說站著聽是對老師的尊敬。」父親抬頭看他,他已離開座位恭恭敬敬站著了。父親叫他坐下聽講,他不肯,說站著聽才是對父親的尊重。
看到兒子能這麼輕鬆地學以致用,父親稱讚兒子有悟性,有能力,並且一再讚嘆他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果然,陳褘二十八歲時,受唐朝皇帝的託付,從京城出發,到天竺取經,成為一代高僧。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說:一分虔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虔敬得十分利益。永遠對人對事保持禮貌和恭敬心,對我們的人生大有益處。
【知識點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