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的方法

2024-10-11 18:04:05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當原型——蘊含著個體人生目標的早期個性——形成時,人生的發展方向也就確定了。這使我們能夠預測個體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從這時起,個體的統覺(Apperceptions)體系就開始服務於他的人生目標了。兒童會根據個體的統覺體系來感知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興趣和偏見來觀察世界。

  已經發現,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發展方向都與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聯繫。例如,有胃病的孩子會對吃表現出異常的興趣,視力不好的孩子會對一切可見的物體更加著迷。

  這些表現與個體的統覺體系相一致。因此,這意味著若想找出一個孩子的興趣所在,只要確定他的哪個器官有缺陷。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孩子對於生理缺陷的體驗,並不一定按照外界觀察者看到的方式,而是根據自己的統覺體系調整他們的體驗。

  所以,雖然器官自卑是兒童統覺體系的一個元素,但我們並不能根據孩子的器官缺陷來推導出他們的統覺體系。

  兒童從相關性體系中看待一切,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誰也掌握不了絕對的真理。我們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正錯誤。

  在我們的個性形成的過程中,這種改正會比較容易;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改正,日後再想改正就必須回想當時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療一個患者的神經衰弱時,我們的問題不是發現他得病之後犯的常規性錯誤,而是發現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時犯的根本性錯誤。如果發現了這些錯誤,我們就可以通過相應的治療方法來對其進行糾正。

  

  所以個體心理學並不強調基因遺傳因素。重要的不是一個人遺傳了什麼,而是這種遺傳讓他早年做了什麼——也就是童年時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當然有遺傳的原因,但我們只是治療具體病症,儘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兒童處於困難時會表現出更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時候,他們對自己更感興趣,而不是對他人,今後的生活中也會繼續如此。器官自卑遠不是原型錯誤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寵壞的或不被喜愛的兒童也可能會有原型錯誤。

  有生理缺陷、被寵壞以及不被喜愛是對兒童身心發展極為不利的三種情況。這三種類型的兒童害怕被攻擊,永遠學不會獨立。這類情況會在本書後續章節中做進一步的探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