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到底為何自殺?

2024-10-11 17:42:20 作者: 歷史君

  01

  西漢名將李廣的個性,有人用四個字就概括了——自命不凡。

  他有這個本錢。

  

  李廣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那以後他們家族世代都有人在朝廷當大官。

  出身這種家族的人,基本上都有自命不凡的性格特點。

  他自己的本事,更不用說了,一身絕世武藝,無人能敵,用箭射石頭,可以把整個箭頭都射進石頭裡。

  聽說哪裡有老虎,他就親自去射,而且為了一射而中,常常等老虎跑近了才射。

  而與敵人PK,他更是不要命,喜歡肉搏,而且經常這樣干,以至於漢景帝時,他這個不要命的畫風,把典屬國公孫昆邪都「嚇」哭了,他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自負,多次和敵人肉搏,再這樣下去,咱們就會失去一個天下無雙的大將,懇請皇上想個辦法。」

  漢景帝想的辦法是把李廣調走,調為上郡太守。

  而那時,李廣是上谷太守,幾乎天天和匈奴人打仗。

  02

  如果說李廣只有匹夫之勇,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膽識和謀略,也是可以讓人嘆為觀止的。

  舉個例子——

  也是漢景帝時,有一次,匈奴軍隊大舉攻入上郡,漢景帝派一個親近的宦官隨李廣出征。

  也不知哪股神經發了,那個宦官不好好在軍營呆著,帶了幾十個騎兵外出兜風,風景還沒看夠呢,就碰到三個匈奴人。

  雙方一交手,幾十個騎兵竟然不是三個匈奴人的對手,除了宦官一人帶箭傷逃回,其餘的全部被射死。

  宦官回來見了李廣,把情況一說,經驗豐富的李廣說,那三個匈奴人,一定是射鵰的。

  怪不得箭法那麼好,射鵰都沒問題,別說射人了。

  說完那話,李廣帶了一百多騎兵,去追那三個匈奴人,很快就追到了,因為那三人沒騎馬。

  結果,箭法那麼厲害的匈奴人,被李廣一箭一個射死兩個,剩下一個被活捉,一問,果然是射鵰的。

  沒想到,他們剛把俘虜捆好上馬,前面不遠處就出現了數千匈奴騎兵。

  匈奴人看見李廣等人,以為他們是誘餌,所以就沒敢衝過來,只是上山布陣。

  而這邊除了李廣,其他人都嚇得雙腿直打哆嗦,咱們趕緊逃吧,逃回大營就安全了。

  李廣說,咱們一跑,匈奴人肯定會追,咱們離大軍幾十里,短時間內肯定無法逃回,匈奴人追上來一射箭,咱們肯定都活不成,但是我們若不跑,匈奴人就不敢追,因為他們會以為我們是誘餌。

  李廣又說,所以咱們不但不能跑,還要去「迎接」他們。

  他命令士兵前進,一直前進到離匈奴人僅有兩里才停下來。

  然後,李廣又下了個讓士兵們膽戰心驚的命令:都給我下馬,解鞍!

  士兵們下了馬解了鞍,李廣又命令他們把馬放開,讓它們隨便去吃草,然後讓士兵們隨便找個地方躺下曬太陽。

  在這之前,李廣還對匈奴人發起了一次「挑釁」,一箭射死了一個出來監護士兵的匈奴將軍。

  結果射了就射了,匈奴人連手都沒敢還。

  將軍被射死不敢還手,漢軍躺在地上,他們不敢衝過來撿便宜,那是他們認定這些「誘餌」後面,一定有大軍埋伏。

  相持到半夜,匈奴人害怕這些漢軍對他們發動襲擊,主動撤走了。

  而這個例子,只是身經百戰的李廣的一個「小意思」。

  03

  說李廣身經百戰,一點也不誇張。

  據宋朝武學博士何去非統計,李廣僅和匈奴打過的仗,就達七十多次,時間跨度四十多年——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蓋以兵居郡者四十餘年,以將軍出塞者歲相繼也,而大小之戰七十餘……

  然而,直到滿頭白髮,李廣也未能封侯。

  是他的戰功不夠,不具備封侯的資格嗎?未必,別的不說,僅憑他對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就算沒有突出的戰績,但把這麼多次的戰績加起來,積小功為大功,恐怕並不比一戰成名的霍去病差。

  關於李廣為何未能封侯的原因,不少人從各種角度進行過探討,李廣自己也是迷惑不解。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漢武帝時,李廣還就這個問題,諮詢過一個名叫王朔的星象家。

  他問王朔:「自從漢匈有戰爭以來,我一次也沒落下,很多校尉以下的將領,才能比我差遠了,連中等都算不上,卻有幾十人因攻打匈奴而封侯,而我比那些人強多了,卻到今天也沒能封侯,是我功勞不夠嗎?還是我的長相有問題,命該如此?」

  王朔不正面回答,而是讓他回憶他這輩子做過什麼悔恨的事。

  李廣說,他這輩子「值得」悔恨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他在擔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叛亂,他殺了八百個投降的羌人。

  於是王朔一口斷定,這就是他未能封侯的原因——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至於這到底是不是李廣未能封侯的原因,由於各種探討文章已經到了汗牛充棟的程度,所以在此不作探討。

  這裡想說的是,由此看來,李廣是十分在乎爵位的,因為這是衡量一個將軍是否活得有價值的標誌。

  還有一點是,很多不如他的將領都封侯了,卻沒有他的份,他不服氣,也不甘心!

  所以,一旦再有立功的機會,他一定不會放過,希望能夠立個大功,彌補多年以前那個殺降的過失,以便能夠封侯。

  04

  元狩四年(公元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李廣認為機會來了。

  然而,漢武帝卻不了解李廣的心思,沒有把這個機會給他,李將軍您年紀大了,好好歇著吧,讓衛青、霍去病這些年輕人去。

  李廣確實老了,那年都六十多歲了,但正因為老了,今後再也沒有機會了,他才「死皮賴臉」地非去不可。

  李廣確實「豁出去」了,不然也不會多次請求隨行,漢武帝這才勉強答應,同意他當前將軍。

  漢武帝答是答應了,卻暗中吩咐衛青,老李頭老了,不能讓他與單于單獨對陣,否則就抓不住單于。

  更有意思的是,漢武帝甚至對衛青說,李廣這老傢伙命不好,言外之意是命不好的人會給軍隊帶來霉運,所以能涼拌,就儘量把他涼拌了。

  不知漢武帝說李廣命不好,是不是指他一直未能封侯,如果是,說明在他看來,李廣是有封侯的資格的,之所以一直未獲封侯,只是命不好。

  至於衛青,當然不能不聽漢武帝的話,所以,當他從俘虜嘴裡得知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去追,而把李廣撇在一邊,讓他從另一路也就是東路出擊。

  這顯然是一個違背常理的安排。

  按理說,既然知道了單于的下落,就應該集中兵力一鼓作氣幹掉他,衛青反而把兵力分散,難道他是傻子嗎?

  也許,衛青讓李廣從另一路出擊,是想和他對單于來個包圍?

  衛青不可能這麼想,因為他知道東路是一個彎彎繞,迂迴曲折,而且缺乏水草,戰馬都有可能餓死,李廣無論多麼努力,也不可能與他同時到達目的地,從而對單于形成包圍。

  反正衛青這麼安排,擺明了不給李廣演出的機會。

  對這個安排,李廣心知肚明,小衛同志這是自己去吃肉,湯都不讓我喝一口啊!

  但他必須吃到這塊肥肉,因為這很可能是他這輩子立功封侯的最後一次機會,真的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於是他苦苦請求:「我是前將軍,本應做前鋒,大將軍卻這樣安排,讓我與匈奴人對陣的機會都沒有……請讓我做前鋒,與敵人決戰!」

  衛青是個老好人,而且一直都是,然而這一次,他卻以少有的嚴厲,命令李廣必須服從命令,還正兒八經地向李廣下達了文書。

  李廣知道徹底沒戲了,一怒之下,不跟衛青告別就帶著部隊走了。

  也許是太過氣憤,以至於失去了冷靜,李廣連嚮導都沒找一個,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結果在途中迷了路:軍亡導,或失道。

  「或」也作「有時」講,從《史記》的這個記載來看,李廣迷路還不止一次。

  05

  再說衛青,他倒是追上了單于,並且打了起來,雖然殺敵不少,然而由於兵力不足,導致單于突圍逃走。

  迷路的李廣,自然沒有趕上這場「好戲」。

  如果當初衛青不理漢武帝的吩咐,不把李廣撇開,而是帶著他一起追擊,會是這個結果嗎?以李廣打仗的畫風,再加上立功心切,動起手來絕對會拼命,單于逃跑的概率,肯定會小得多。

  為了這一仗,朝廷準備了那麼多年,志在必得,結果讓單于輕易逃走,衛青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

  他不檢討自己分散兵力的錯誤,而非要李廣「交代」為什麼迷路,說是向皇帝報告軍情的需要,不知有沒有要李廣背鍋的意思,反正李廣極其反感,所以當衛青派長史來叫他的幕府人員去受審,他說迷路不關校尉們的事,一切責任由我承擔,我親自去見大將軍。

  來到衛青的大將軍府,李廣仍然對衛青讓他繞路,從而導致他迷路耿耿於懷,還說這是天意,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寧願死也不願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只不過這話不是對衛青說的,是對他自己的部下說的。

  說完這話,李廣就拔刀自刎了。

  一代名將就這樣死了。

  李廣的自殺,與其說是為了承擔責任,不如說是因為絕望——他那麼想立個大功,爭取封侯,不料這最後一個希望也破滅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他給自己那決絕的一刀,自然也包含了對衛青不帶他玩的抗議!

  這一戰,衛青分散兵力的錯誤是明顯的,但不知為何,事後卻沒有得到追究,也許跟漢武帝吩咐他不帶李廣玩有關,若事後追究,漢武帝就是打自己的臉。

  倒是衛青有自知之明,所以當李廣的兒子李敢認為父親的死是衛青造成的,一氣之下去找衛青拼命,從而把他打傷,內心有愧的衛青自咽「苦果」,吭都沒吭一聲。

  不料霍去病那個愣頭青,知道後為舅舅報仇,趁在甘泉宮狩獵之機,一箭射死了李敢。

  正在得寵的霍去病,自然受到漢武帝包庇,於是,李敢的死因成了「狩獵時被鹿撞死」。

  呵呵,你怎麼不說是兔子撞死的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