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不死,巫蠱之禍能避免嗎?
2024-10-11 17:42:17
作者: 歷史君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還是不妨假設一下:假如汲黯仍在,導致死亡十多萬人的「巫蠱之禍」會發生嗎?
汲黯是何方神聖?又有多大本事,憑一己之力就能左右皇帝老兒的意志?這就很難說了,因為讀完有關他的史料,讓人覺得上帝把他派到漢武帝身邊,仿佛就是為了敲打他、阻止他犯錯的。
01
「巫蠱之禍」起因於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這小子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先是與漢武帝女兒陽石公主通姦,後來又擅自挪用京城禁衛軍軍餉一千九百萬,事發後被抓進監獄。
雖然是殺頭大罪,丞相老爸卻想救他,公孫賀說皇上咱們做個交易吧,我把那件事辦成了,您就赦免我兒子死罪,居然得到漢武帝同意。
朱世安,當時著名的大盜,人稱「陽陵大俠」,因屢屢犯案被朝廷通緝,公孫賀與漢武帝做交易的籌碼,就是這個江洋大盜。
公孫賀還真有點本事,朝廷都沒抓到的人他抓到了,卻沒想到這是一場彌天大禍的開端,也是他家破人亡的開始。
被抓後,朱世安笑著對公孫賀說了一句:「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
丞相你抓我,是把禍水往你家裡引啊。
恨死了公孫賀的朱世安開始報復,他獄中上書,舉報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通姦、利用「巫蠱」詛咒漢武帝早死,正在生病的漢武帝大怒,下令徹查。
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通姦是事實,但在皇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人詛咒漢武帝則子虛烏有,純屬捏造。
朱世安之毒,可見一斑,因為他知道,公主與人通姦不是什麼大事,皇帝老兒也許根本就不在乎,而後一件事,皇帝老兒肯定會在乎,而且會特別在乎,因為早在這之前,用巫術詛咒殺人就被認定是非常嚴重的犯罪。
何況詛咒的不是別人,是當今聖上,當今聖上能不在乎嗎?
02
果然如他所料,漢武帝下令徹查的,正是這件事。
被派去查案的,是著名酷吏江充。
江充也是心知肚明,明白「巫蠱」之事根本不存在,但他有的是辦法,將事先準備好的小木頭人,趁亂埋在皇后和太子宮裡,然後挖出來向漢武帝報告,還特別說明:從太子宮裡挖到的木頭人最多,皇宮裡「也有巫蠱之氣」。
江充此舉,在於藉機除掉太子劉拒,因為之前他得罪過太子,他心想漢武帝一旦掛掉、太子繼位,肯定沒有他的好下場,所以從他事先就已準備好了木頭人來看,這場陰謀,根本就是他策劃的。
太子對他的陰謀也心知肚明,抱著先下手為強的想法殺了江充,然後向漢武帝陳說實情,不料江充逃脫的部下誣告太子謀反,漢武帝不信,派使者傳喚太子,使者卻因害怕而不敢去,在外面隨便溜達了一圈,回來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
使者做夢也不會想到,這短短的11個字,會要多少人的命。
漢武帝這下信了,命丞相帶兵去「平叛」,太子率數萬人抵抗,激戰五天,死亡數萬,血滿溝渠,最終太子戰敗自殺(有說下落不明)。
「巫蠱之禍」導致大量上層政治人物被殺,國本動搖,成為西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受此禍牽連者達四十多萬人,被殺者先後達十多萬,其中包括公孫賀父子(全家被滅族)、陽石公主、大將軍衛青兒子長平侯衛伉,皇后衛子夫也因此而自殺身亡,被殺的還包括太子的兩個兒子,出生僅數月的孫子劉病已被投入大牢。
此禍的後果還包括:統治者的權威受到極大挑戰;太子自殺後,漢武帝多年培養的接班人計劃落空;劉氏接班人大量受到牽連;朝中大臣多受株連,導致後來的霍光專權。
死了這麼多人,漢武帝仍未罷休,繼續追查,終於查明真相:所謂的「巫蠱」,純粹是扯淡,他這才意識到太子被江充冤枉了。
因一念之差聽信了江充的謊言,造成的後果太嚴重了,教訓也太深刻了,對漢武帝的打擊無疑是沉重的,以至於病情加重,兩年後病死於五柞宮。
03
回到本文開頭那個問題:假如汲黯仍在,這場大禍能夠避免嗎?
當然了,汲黯是不可能活到「巫蠱之禍」發生那一年的,因為早在公元前112年,他就「卒於任上」了,比漢武帝早死25年,但這種假設並不荒謬,如果他能活到「巫蠱之禍」發生的那一年,這場大屠殺的確完全有可能避免,因為它根本就不會發生。
汲黯,字長孺,今河南濮陽人,早在漢景帝時就是太子洗馬了,那時就因「為人嚴正而被人敬畏」,後來漢武帝繼位,任命他為謁者(掌傳達等事的近侍),不僅是當時,也是整個漢代有名的直諫之臣。
有人說,漢武帝牛,汲黯更牛,因為漢武帝什麼人都不怕,只怕他。
儘管有汲黯在,漢武帝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生怕被他抓住什麼洗刷他一頓,但在他心目中,汲黯卻是「社稷之臣」。
一個人之所以能「直」,之所以敢「直」,是因為他沒有私心,一切為國家社稷著想,一切以國家社稷為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公不為私,這大概是「社稷之臣」的真正含義吧。
知乎上面有人對汲黯有過這樣的總結:「大漢資深憤青,著名諫臣,耿直,正義,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審視別人,包括皇帝老兒,恨不得手持板磚拍死一切腦殘……」
實際上,用九個字就能概括這位「西漢第一直臣」: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04
唯實到哪種程度呢?敢把皇帝老兒的旨意當「兒戲」。
有一次東越內亂,漢武帝對他說,你去看看到底咋回事,他去倒是去了,走到半路卻又回去了。
漢武帝臉色很不好看,責問他為什麼不去處理,他說東越民風好鬥,打架鬥毆是常事,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種芝麻大的小事,哪用得著天子派使者去處理,去了就是小題大做,是對天子使者的侮辱,弄得漢武帝無語。
沒過幾天,東越人的鬥毆果然自動平息,還感激朝廷沒有干預他們的「家事」,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
這事兒往小里說是不服從命令,往大里說是抗旨不遵,但誰說不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呢?至少汲黯是這樣認為的。
所以那以後,碰到類似的事情,他照干不誤。
比如——
有一次河內郡發生火災,燒了一千多戶,漢武帝再次讓他去視察,他去倒是去了,卻什麼也沒做,因為在他看來,房子都已經燒了,損失無法挽回了。
倒是路過河南郡時,他不忍見當地百姓受水旱災害之苦,利用所持符節,下令當地官員把國家儲備糧拿出來賑災。
他倒是個明白人,知道此罪不小,回去後就把符節上繳了,自請治他假傳聖旨之罪。
05
假傳聖旨,那是當然的了,可漢武帝能拿他怎麼樣呢?雖然非常不高興,也不敢拿他怎麼樣,他可是為了黎民百姓啊,只好免了他的罪。
然而假傳聖旨這種做法,實在要不得,更不能形成一種風氣,不然誰都玩兒這個,那還得了?留他在朝廷,說不定什麼時候又來一出,到時候怎麼辦?繼續免罪?國家法度,還要不要啊!既然你那麼賢良,就去滎陽當縣令吧。
我去!讓我去當縣長,不是對我的侮辱嗎?士可殺不可辱,算了我不幹了,我要辭職,回家養病。
漢武帝知道後,「無可奈何」地召他回朝廷,任命他為中大夫。
可是那以後,他還是被「趕」出了朝廷,原因是多次向漢武帝直言諫諍,惹得漢武帝很不高興,外放他為東海郡太守。
這次大多了,相當於省長,他才勉強接受。
短短一年多時間,汲黯就把東海郡治理得「清明太平」,官民紛紛點讚,漢武帝聞訊,覺得他在地方上的確是大材小用,又把他召回來任主爵都尉,待遇卻超過本職,比照九卿的待遇執行。
06
這種超常規待遇,並未「換」得汲黯的「歡心」,該怎樣照樣怎樣。
比如漢武帝崇尚儒學,下詔徵調天下飽學之士到朝廷來,意思是利用他們的威望,為大漢唱唱讚歌。不料他那點小心思,被汲黯看了個透透徹徹,加上他一貫鄙視那些只會高談闊論、拍馬屁的無聊士人,不希望敬愛的皇上做這種表面文章,不顧漢武帝正在興頭上,直言勸諫:「陛下您的欲望,未免太多了吧?但您不過是表面上施行仁義,玩兒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有啥用呢?堯舜的政績,可不是靠嘴皮子吹出來的。」
漢武帝仿佛當場被人扒了褲子,露出了身體最隱秘的部位,極力忍住,沒有當場發作,退朝後就再也忍不住了,當著近臣的面破口大罵,這老東西太過分了,太愚直了,居然這麼跟老子說話,還是當著那麼多大臣的面,他到底是蠢呢,還是直呢?!
罵歸罵,但汲黯的話,漢武帝還是不得不「聽」。
最高領導打算利用儒生粉飾太平的想法,就這樣胎死腹中。
確實,堂堂九五之尊被臣下如此「羞辱」,實在有點匪夷所思,不少大臣都替漢武帝打抱不平,責怪汲黯連皇上的面子都不給,也不為自己考慮考慮,難道你真的不怕死?汲黯說:「天子設置我們這些輔佐之臣,難道是讓我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承?君主跑偏了也不拉一把嗎?既然我身居九卿之位,就不應該尸位素餐。不錯,我也愛惜自己的生命,但也不能睜隻眼閉隻眼,誤了朝廷大事吧!」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作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我不能只為自己考慮,而置黨和人民的利益於不顧吧!
07
汲黯的不給面子,雖然讓漢武帝很煩很煩,但他也曾公正地對人說,歷史上所謂安邦定國的忠臣,大概就是汲黯這樣兒的。
汲黯的不畏權貴、秉正嫉惡(曾痛罵大肆破壞律令的著名酷吏張湯斷子絕孫),不但讓所有大臣都敬畏有加,就連後來謀反的淮南王劉安,想收買幾個朝中大臣,也首先把汲黯排除在外,因為在他看來,汲黯這種固守志節、只願為正義捐軀的人,是無法用不正當的事情誘惑他的,而公孫弘那樣的就不一樣了,要收買那種人比揭掉蓋東西的蒙布還簡單,比一聲大吼震落快掉的樹葉還容易。
關鍵是,作為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漢武帝雖然經常被他的頂撞氣得翻白眼,但對他的無條件信任,卻是任何因素也動搖不了的。
於是,咱們又可以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問題。假如汲黯不死,憑著漢武帝對他的絕對信任,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江充去查案,問題出現後,漢武帝肯定首先會想到汲黯,因為漢武帝明白這人沒有私心,做事公正,對任何一方都不偏不倚,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查出真相,至於栽贓陷害之類的醜惡行徑,他更是想都不會想,所謂的「巫蠱之禍」,自然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