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心理學與自控力> 與人相處的黃金法則

與人相處的黃金法則

2024-10-11 17:17:45 作者: 西武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不許傷害我的小雞!放下它!」我氣昏了頭,哭喊著。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偏不!」她回頭瞪著我。

  我看見那隻黑色的小母雞扇著翅膀,極力想掙脫詹妮絲的魔爪。爸媽在後院裡養了一些雞,此刻詹妮絲正抓住一隻黑母雞的脖子,就是不肯撒手。

  「詹妮絲,放開我的小雞!否則,你一定會後悔的!」我大吼。

  「它是我的小雞!」她一邊說,一邊攥得更緊了。

  4歲的我堅定地跺著腳,說:「你等著,看我怎麼收拾你!」

  我衝進屋裡,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在詹妮絲掐死小雞之前,非得讓她放手不可,我一定要保護我的小雞!

  我徑直跑到媽媽的房間,找到一根給弟弟小薩米別紙尿褲的別針,又衝進後院。

  「放下我的小雞,詹妮絲,要不我就用別針扎你。」

  「不!」她尖叫。然後我就一針扎了過去。

  最棒的就是,她終於放下了那隻小雞;可糟糕的是,我一點兒都不後悔扎了她。3歲的她跑到屋裡,一邊號哭,一邊揉著她那隻被別針扎傷的小胳膊。

  謝天謝地,我的小雞安全了。我心滿意足地走進屋子,可哪知這事兒還沒完呢。

  梅迪——就是我們的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準是詹妮絲向媽媽告了狀。我被媽媽用一根桃樹枝結結實實地抽了一頓。

  如果你沒挨過打,肯定想像不出那個滋味兒。我才4歲,就上了重要的一課,知道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桃樹枝抽起人來更疼的了!桃樹枝使我記憶深刻,我很快就懂得了這個道理。

  媽媽想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法子讓我明白,傷害別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以小小的皮肉之苦來教育一個孩子不要傷害別人,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似乎太嚴厲了,但我的經歷證明它的確管用——我可不想再重上那一課。

  我一邊哭,一邊說對不起,我不該傷害詹妮絲。

  媽媽說:「等你爸回來,我會告訴他這件事。用那根別針,你可能會把詹妮絲傷得很重呢!蘇珊,即便別人做錯了事,你也仍然應該尊重她。兩個錯誤加起來,永遠不可能製造出一個正確!」

  我從沒闖過這麼大的禍,而且也沒想到這會讓媽媽難過。我只是想救我的小雞。

  第二天,爸爸回來過周末。我坐在走廊上,爸爸出來坐在我身邊,手裡拿著一根紙尿褲別針。

  「你媽說你昨天用這根舊別針扎了詹妮絲。這是真的嗎,蘇珊?」

  「是的,爸爸。誰讓她掐我的小雞呢!」

  「我知道那隻小雞的事,蘇珊,我想讓你摸一摸這根別針的針尖,你就知道它有多尖了。來,輕輕摸一下,小心點兒。」

  我搖搖頭,哭了起來。

  「它真的很尖,」爸爸接著說,「想想看,你要是被這根別針扎了,會不會很痛?」

  「會痛的,爸爸。」我羞愧地低聲說道。

  「你不可以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你必須學會動腦筋想出其他解決辦法。如果你除了傷人以外,找不到別的解決辦法,那就什麼也不要做,等到有人幫你想出好辦法後再說,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是的,爸爸,我本來應該去告訴媽媽的。」

  「這就對了,蘇珊。即使面對做錯了事的人,你也總要問問自己:如果別人也這樣對我,我會高興嗎?如果你不樂意別人這樣對待你,你就不應該這樣對待別人。在生活中如果能遵循這條黃金規則,你就不會做錯了。」

  數十年的記憶一起湧現在腦海中。朦朧中,時間會變得模糊,那些思想卻仍然清晰如初。從最早的印象直到如今,我都知道爸爸是一個以道德規範為中心的人,而這種道德規範是從《聖經》中的「人生戒律」而來的。

  對於爸爸而言,事情不是黑就是白,一個選擇不是對就是錯。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似是而非的「灰色」決定。

  黃金規則是爸爸生活中最重要的準則。從他那裡,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

  除了「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這個道理以外,留面子效應、冷熱水效應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偉大法則,需要每個人仔細揣摩後給予恰當應用。

  ◇留面子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查爾迪尼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實驗,他要求20名大學生花兩年時間擔任一個少年管教所的義務輔導員。這是一項很費神的工作,大學生們斷然謝絕了。

  隨後,他又提出了另一個要求,讓這些大學生帶領少年管教所的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一次,結果50%的人接受下來。而當他直接向另一些大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時,只有16.7%的人同意。

  其實,帶領少年管教所的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也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這從被直接提要求的大學生中只有16.7%的人表示同意便可以看出來。但為什麼把這個要求放在另外一個較困難的要求之後,就會有50%的人接受呢?

  那些拒絕了第一個要求的大學生都認為,這樣做損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的形象。為恢復他們的利他形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個要求。再者說,當實驗者提出一個要求遭拒絕後,接著再提出另一個小一點兒的要求,這可以看作某種讓步,那麼出於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禮貌,另一方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讓步。

  也就是說,如果對某個人提出一個很大而又被拒絕的要求後,接著再向他提出一個小一點兒的要求,那麼他接受這個小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這種現象被稱為留面子效應,也叫門面效應。

  許多人正是利用這種策略去影響他人的,在他們想讓別人為自己處理某件事情之前,往往會提出一個別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待別人拒絕且懷有一定的歉意時,再提出自己真正要對方辦的事情。由於前面的拒絕,人們往往會為了留面子而接受隨後的要求。

  當然,留面子效應能否發生作用,關鍵在於別人是否有義務對你提供幫助。如果既無責任,又無義務,雙方素昧平生,你卻想讓別人答應你做有損自身利益的事情,這時候採用「留面子效應」也是徒勞的。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父母為你買一台收音機,你可以先提出買一台電視機。但如果你以為對一個陌生人也可以用這一招的話,就有點兒異想天開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