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心理學與自控力> 進行適當的提問

進行適當的提問

2024-10-11 17:16:57 作者: 西武

  了解別人策略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一些恰當的問題。對方往往會以你的提問方式決定如何向你顯示自己的情緒和心理,所以注意提問的方式將有助於你更好地了解對方。

  奧斯卡·王爾德曾經說過:「絕對不要冒失地提問,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自己的問題。」人們也往往認為,了解別人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感覺提出一些問題。但是有的時候,這種問題並不是對方所需要的。

  如果你完全出於好奇心,或是出於喜愛聽聳人聽聞的事情的心理,你提出的問題就會使別人感覺好像自己在被尋根究底、在被利用,甚至還會讓人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因此他根本不會對這樣的問題感興趣,當然也不會做出詳細的回答,你想了解他的目的也會落空。

  

  當你粗魯、冒失地向他人提問時,對方會覺得自己的私人領域受到侵犯,精神受到傷害或者侮辱;審問性的提問則使別人感覺自己被人調查,感覺自己被逼入某種困境,因而會拒絕交流;誘逼性的提問很有可能引導別人做出回答,但這種問題對雙方而言都沒有什麼成效,因為你根本得不到真誠的回答;尋根究底的提問的目的是,打聽某人關於某方面的具體情況,這樣會導致對方過早地處於防守地位,不利於交流。

  這些都是人們在消極情況下可能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會使別人產生反感的情緒,早早地失去繼續交流下去的動力。這種情況根本談不上交流,你也難以得到對方的詳細信息。

  那麼,如何正確地提出問題呢?

  ◇你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清楚明了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意圖

  如果你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一個簡短精確的回答,那麼你就應該使用所謂的「封閉性提問」或者是「選擇性提問」。例如:「你現在想要冰激凌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所有人給出的答案最有可能為「要」或者「不要」。但是,如果你希望雙方能夠進行一次深入細緻的交流,那麼這一類回答「要」或者「不要」的提問方式,難免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如果你希望從交談對象那裡得到一些更加確切的回答,但同時又不想給對方造成太大的壓力,那麼可以選擇「半開放式的提問」或者說是「關聯提問」。例如:「你為什麼不喜歡這部電影?」「你為什麼非得現在開始休假呢?」在這種提問方式下,你事先並不會給出或者暗示任何可供對方選擇的答案,對方的回答是比較自由的,他可以講得多一些,也可以講得少一點兒,可以相對詳細一點兒,也可以只簡單介紹一下。

  如果你並不希望給予對方任何思路或者暗示,也不想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意圖,而只是希望給予對方儘可能大的選擇空間,那麼你可以使用「完全開放式提問」。例如:「你最近過得怎麼樣?」

  如果你希望通過自己的提問方式,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為他考慮,是在設身處地為他著想,那麼你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提問方式」。例如:「這兩天我覺得你沒精打采的,我想,可能是你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你覺得如果把我們的約會稍稍往後推遲一點兒,對你來說會不會好一些呢?」通過這種提問方式,不僅給自己留下了迴旋的餘地,以便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同時也給對方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你能夠體察到他身上的問題,你對他的狀況很關心。

  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那些一眼看上去完全相同或者類似的問題,經過仔細的審視與思考以後,你往往可以發現它們會對對方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妨將自己置於下面的場景中,好好揣摩下面這些簡單的問題:

  ——咖啡?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讓自己清醒一下?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你願意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嗎?

  ——現在你不想來一杯咖啡嗎?

  ——你覺得現在喝一杯咖啡對你會不會有好處呢?

  ——你給我一種感覺,好像你現在需要喝一些東西,來杯咖啡怎麼樣?

  ◇提問題要客觀,切忌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說從別人身上看到的現象

  要想準確地了解別人的心理,請避免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說從別人身上看到的現象,你只需要提出你看到的或感覺到的表象即可。如果你僅僅根據自己的經驗就對別人的狀況做出判斷,別人通常出於禮貌會向你做出一個合乎情理的回答,但這種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實情。

  一個事業有成的男子到他的治療醫生那裡尋求幫助,他的治療醫生關心地問道:「你能告訴我你有什麼問題嗎?」該男子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負擔過重的問題,並進行了詳細闡述:他要做的事怎樣怎樣多,每天他要完成多少工作,處理多少大大小小的問題。因此,他根本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治療醫生耐心地傾聽著,當他終於說完了之後,治療醫生問道:「你對我說,每天你都要忍受很重的負擔,可是為什麼你還這麼自豪地對我講述這一切?為什麼你在講述這一切的時候,臉上始終洋溢著愉快的表情?」

  通過提問和觀察,治療醫生很快就意識到,在生活中追趕該男子的並不是這些工作,雖然他的工作的確很多,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根據他的自我價值觀,他需要這麼多的工作來維持這種大人物的感覺。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麼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麼多的人需要他的幫助。

  治療醫生並沒有給該男子一個結論性的回答,他只是陳述了一個客觀事實。最後,該男子更加詳細地敘述了自己的許多症狀,治療醫生給了他一個準確的治療方案。

  不只是治療醫生,對每一個希望了解別人的人來說,都有一個根本原則,那就是,你只需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覺到的,而不要根據你的所見所聞想當然地總結出解決別人問題的辦法。比如你應該說「你今天臉色蒼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你應該說「你今天根本不能安靜地坐下來」,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動,煩躁不安」,你應該說「你今天一點兒也不健談」,而不是「你今天怎麼又發脾氣了」,你應該說「你今天穿得很時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與男朋友有一個約會」。

  為什麼前一種表達方式比後一種表達方式要好一些呢?理由非常簡單,因為你從別人身上觀察到的現象可能對應很多事實。比如某人臉色蒼白,可能是因為疲勞,也可能是由於生病,或者他故意把自己化成臉色蒼白的樣子。真正的原因應該由他自己對你說——如果他真的願意說的話。

  如果你僅僅根據自己的經驗就對別人的狀況做出判斷,在你非常疲勞或是生病的時候會表現得臉色蒼白,那麼你的判斷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壓力,使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解釋。即使他不想對此多說什麼,通常也不會粗暴地回答:「讓我自己待會兒。」而會出於禮貌,給出一個合乎情理但極有可能不是實情的回答。

  你看,這些問題,相互之間只有很細小的差別,所表達的意思幾乎是一樣的,但是對於比較敏感的人來說,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對方可以通過你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提問,了解你的意圖或者願望,對你的感覺可能也會隨之而有所不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