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白面書生?
2024-10-11 17:13:15
作者: 心一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貓、一隻狗或者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在它的後面。這是因為: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對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了。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能改變的,也就是說小鵝只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後來這種現象被另一位德國行為學家洛倫茲稱為「定型效應」,也稱社會刻板印象或印刻效應。指的是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自覺地根據他人的外表行為特徵,結合自己頭腦中的定型來進行歸類,並以此來評價一個人。如知識分子就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農民則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等。
有個笑話說: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發怒的重慶女孩,後面是萬丈深淵,那麼,奉勸你還是往後跳吧!這個笑話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重慶女孩的潑辣,可以說是「盛名遠揚」。因此,一提到重慶女孩,首先浮現在腦海的就是「潑辣」二字,絲毫不顧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還有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定型效應」。
「定型效應」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與某個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進行深入交往。我們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然後由部分推知全部,藉助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全體」。
這種定型效應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慮到定型效應的影響。例如,在市場調查公司招聘的入戶調查的訪問員中,我們可以看見,招聘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女性,而不是男性。這是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女性一般比較善良、攻擊性較小、力量也比較單薄,入戶訪問對主人的威脅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強力壯的男性,如果要求入戶訪問,是很容易被拒絕的。因為他們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一系列與暴力、攻擊有關的事件,使人們增強防衛心理。
但是,定型效應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它的觀點有時難免會失之偏頗。人們在面對新事物時,為保險起見,往往都是依照經驗,我們也不妨審時度勢,變換自己的角色定位,強化對自己有利的定型效應,避免不利的定型效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