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徘徊在情與理之間

2024-10-11 16:39:37 作者: 盛唐

  在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中,作者將人的「理智」與「情感」對立起來,成為了兩個女主人公說話、做事、戀愛的一個重要對比。實際上,簡·奧斯汀將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注入了理智和情感的成分,只是每個人身上的成分不同而已。對於瑪麗安和埃莉諾兩姐妹來說,則成為了這種對比最極端的例子。

  故事的背景在十八世紀的英國。按照當時的英國法律,瑪麗安和埃莉諾兩姐妹無法繼承父親的財產,她們和母親不得不將鄉間的大房子讓給同父異母的哥哥約翰一家,他們自己搬到德文郡的一座鄉間別墅,開始過起經濟拮据的生活。

  因為搬家的緣故,埃莉諾不得不和自己的愛人,她嫂子的弟弟愛德華分手,同樣因為搬家,瑪麗安在德文郡的鄉間邂逅了一個風趣的年輕人威洛比,並且和他開始了明目張胆的交往。可惜,好景不長,威洛比迫於經濟的壓力,迎娶了他並不愛的女子為妻,瑪麗安陷入了精神瘋狂的狀態,隨後大病一場。

  瑪麗安的情路坎坷,埃莉諾也沒有比她幸運。當她得知,愛德華在四年前已經和露西私定終身,她不得不用理智壓住自己的感情,同時為露西保守秘密。事情從愛德華被剝奪了繼承權開始出現轉折。原來,露西愛的根本不是愛德華本人,而是他將來從家族中繼承的財產,當愛德華變成一個窮光蛋時,露西毫不留情地選擇了家族中唯一一個財產繼承人——愛德華的弟弟。

  瑪麗安在生病時,得到了布蘭登上校的真心安慰。這時,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被情感沖昏了頭腦,布蘭登上校根本不是她原本認為的刻板、無趣的老男人,而是一個對文學、藝術深有造詣的學者。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故事的結局,愛德華雖然被母親趕出家門,卻在布蘭登上校的幫助下,得到了一個牧師的職位。埃莉諾長久以來的理性和克制沒有讓她沉淪在感情的世界中,終於等到了期待的結果。瑪麗安從這場大病後成長了許多,並開始收斂過分強調情感、忽視理性控制的自己。

  故事的思想非常簡單,簡·奧斯汀將矛盾衝突都集中在「理智」與「情感」上,瑪麗安代表的是情感旺盛、但理智不足的「情感」,埃莉諾則代表既重視感情,又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理智」。因此,埃莉諾成為小說中作者最為讚賞的角色。

  其實,簡·奧斯汀在這裡提出了一個亘古至今都存在的問題:當一個人面對理智和情感時,到底要如何選擇?當然,簡·奧斯汀用小說的形式說明了她的態度:投入感情必不可少,理智的克制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作者對那些感情虛偽,表面上熱絡,實際上冷漠無情的傢伙也大大嘲諷了一番。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情感和理智的選擇。畢竟,人是感性的動物,面對親人、朋友、戀人時,常常都是感性為先,理智居後,隱患也常常在此時埋下。當一個人過於理智,更多時候用理性分析,而不是情感判斷時,又難免顯得薄情、冷漠。理智與情感的選擇不僅僅決定心裡的感受,更會決定一種人生方向。

  在關於理智和情感的測試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假設,你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子。一天,你獨自一人到野外遊玩,突然間,你看到兩個強壯的男子正在對一個女子施暴。他們扯亂了女子的頭髮,讓你看不到她的面孔。請問,在四下無人的情況下,你會義無反顧地去救那個女子嗎?

  突然間,你發現那個披頭散髮的女子竟然是你的母親,請問,在你也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的情況下,你會馬上跑過去救她嗎?

  思考片刻,你的母親遭受強暴已經很痛苦了,她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遭受強暴,從而遭受第二輪的痛苦。像這樣的結局,只能造成兩個人雙重的痛苦,那麼,你還會義無反顧地去救你的母親嗎?

  在第一個問題中,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不去救那個陌生的女子。「如果去救的話,可能只是徒勞無功,而且我也可能成為受害者。」有人說。

  在第二個問題中,除了少數幾個人,幾乎所有人都選擇去救自己的母親。很多人的答案沒有理由,僅僅因為「她是我的母親」。

  在第三個問題中,人們的選擇出現了較大的分歧。有一半的人選擇了放棄,然後去探索其他可行的辦法。還有一半的人,依然選擇去救自己的母親。有人說:「不管怎樣,哪怕我也被強暴了,但是不能袖手旁觀。」還有人說:「即使最後救不了,至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可見,生活中的選擇,往往不是那麼純粹的黑,或者那麼純粹的白。看過這個案例的人,普遍為這種艱難的抉擇感到痛苦,卻無法簡單用「理智」和「情感」為自己說明。人們不經常遇到這種危險的情況,但是理智和情感之間的選擇卻是每天都在面對。

  簡·奧斯汀在寫《理智與情感》時,只有二十三歲,未經世事,對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是那麼直白而簡單,因此,她才會用如此直接的題目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從《理智與情感》看到《愛瑪》就會發現,從第一部作品到最後一部作品,作者對於「理智」與「情感」的選擇已經沒有那麼明顯的界限,而是模糊的、交融在一起的。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每個人都相同,每個人又都不同。但是,每個人在做出決定和選擇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根據自身的成長背景、學識背景和家庭環境的不同來做出選擇。作為旁觀者來說,不能以偏概全地衡量每個人,更不能憑藉一番好意,就輕易地闖入別人的自尊領域。當然,當我們為一件事做出是或非的決定,也要清晰地認識到,這可能就是為人生選擇了一個方向。後果如何,自行承擔。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