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謀
2024-10-11 16:08:52
作者: 宋可書
武則天招到了良臣賢臣的同時,還很注重培養和調節賢良之間的關係。朝廷鬥爭,政治旋渦歷朝歷代在所難免。往往非常有能力又品行端正的人,都容易拉幫結派。因為這種人最容易樹立威信。而黨派之爭向來無法避免,大臣與大臣之間關係也十分微妙,武則天知道,如果不把這種關係處理好,那麼賢良之臣也會折損。
婁師德與狄仁傑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狄仁傑出身在官宦世家,祖輩父輩就在朝廷任職當官,狄仁傑經過科考入朝為官。狄仁傑剛正不阿,能力卓絕,文學修養也頗高。婁師德發現了狄仁傑的長處,便上書給武則天,力推狄仁傑。狄仁傑便順利地進入朝廷開始為官,可是狄仁傑並不知道自己是由婁師德推薦而得到的機會,他非常不喜歡婁師德,處處排擠婁師德。婁師德是出了名的寬容忍讓之士,他曾經教育自己的弟弟到代州做刺史一定要低調謹慎,婁師德在弟弟臨走前詢問:「如果有人為難你,你該怎麼做?」婁師德的弟弟說:「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吐吐沫,我就把他擦掉,不跟他計較。」「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資治通鑑》。婁師德聽後,非常擔心地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他往你臉上吐吐沫,是對你有意見和不滿,你擦去豈不是讓他心裡更不痛快嗎?你應該讓吐沫自然風乾,笑著接受它,這有什麼大不了呢!」「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資治通鑑》
正是婁師德這樣的性格,狄仁傑覺得他太圓滑,沒有儒生風骨,對他很是貶低。狄仁傑並不知道婁師德曾推薦過自己,婁師德更是隻字未提。一次,狄仁傑再次在朝堂上排擠婁師德,武則天看不下去了,便問狄仁傑:「你可知道當初朕為什麼任用你,給你好的官職?」據《唐玉林》記載:「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 」狄仁傑回答武則天說:「我是因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而受到陛下的青睞,並沒有依靠任何人而擁有現在的位置。」「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唐玉林》。武則天說:「當初我並不了解你,是婁師德一直力薦你。」武則天說完,便命人將婁師德之前的上書推薦信從塵封的箱子中打開,給狄仁傑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唐玉林》。狄仁傑看到推薦信之後,慚愧不已,他下朝時低著頭,不敢與婁師德對視。狄仁傑與旁人說:「沒想到婁師德與我素昧平生還能力薦我,並且一直沒有對我提過,他是如此有包容心!」「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唐玉林》
武則天並沒有責怪狄仁傑,她非常欣賞狄仁傑,對於婁師德她也非常敬佩。武則天是一個伯樂,在調和兩匹千里馬時,用了這樣一招,既沒有傷害狄仁傑,又讓狄仁傑可以自我反思。武則天對狄仁傑抱有很大的希望,她希望狄仁傑可以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狄仁傑一直沒有辜負武則天的希望,他曾在高宗時期,升任大理丞,他秉公執法,剛正不阿,處理了很多冤假錯案,為很多百姓謀取福利。他的威望和名聲在百姓中廣為流傳。為了整頓法制,他不惜直言上書,得罪高宗和武則天。狄仁傑在當大理丞時,曾遇到一個案子,他力挽狂瀾,才免除此人死罪。這個人叫權善才,是武衛大將軍,他不小心砍了太宗昭陵旁邊的柏樹。狄仁傑上奏與高宗判處此人免職,可是高宗下令立即處死此人。「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新唐書·狄仁傑列傳》。高宗非常生氣,臉色非常難看,他對狄仁傑說:「這個人斬了昭陵的柏樹,分明是陷我於不孝,必須把他處死!」大臣看到高宗發怒,知道事情非常嚴重,恐怕難有挽回餘地,都勸狄仁傑退下不要再說了。「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新唐書·狄仁傑傳》。可是狄仁傑沒有聽其他大臣的話,他繼續說:「臣聽聞,要逆杵聖上,是要遭到嚴重懲罰的,但是臣卻不這樣認為。在暴君桀紂時期,逆杵聖上是要被嚴重懲罰的,可是在堯舜時期是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的。臣非常欣慰自己身在堯舜一樣的時代,不用擔心會遭到比干一樣的剜心之痛。在漢文帝時期,有人盜竊皇宮玉環,張釋之也只是將他逐出朝廷,不再讓他當官。魏文帝要發配某個人,辛毗極力推薦,最後還是任用了。明君可以以理服人,大臣也不能有所畏懼。陛下現在不聽我的諫言,我死以後,見到張釋之和辛毗得多麼慚愧啊!陛下既然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就要按照法律流程來,不能所犯之罪不致死就判處死刑。這樣的話,法律威嚴不在,百姓將更加惶恐。陛下應該從今日開始變通法律。古人說,假如有人把長陵的一抔土偷了,就把這個人判死刑,這怎麼能是個好皇帝呢?現在陛下為了一棵柏樹就殺掉一個將軍,百姓會如何評價陛下呢?這就是臣不希望陛下不聽諫言的原因,不想讓陛下陷入無道。」「仁傑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新唐書·狄仁傑傳》。高宗聽後,怒氣消了很多,便按照狄仁傑的建議,將權善才免職。過不多久,狄仁傑又被升為侍御史。「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新唐書·狄仁傑傳》
婁師德與狄仁傑都是武則天得力的賢臣,然而因為個性差異,理想差異,兩個人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武則天希望他們能冰釋前嫌,希望兩個人可以愉快合作,幫她治理國家,於是武則天作為一個伯樂,調和了兩匹千里馬的關係。狄仁傑從這件事情上也反思到了自己的不足。武則天的這一招可謂絕妙,幫婁師德打抱不平,又讓狄仁傑從心底徹底放下對婁師德的偏見,從此兩人再無間隙。武則天可謂是有識人之智,這是一個帝王成功的基本素質。